《欧那尼》战役
1830年,这是法兰西的浪漫主义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浪子”已经长大成人——这些作家的父亲们曾经是拿破仑麾下的将士。面对波旁王朝复辟的现实,他们准备在专制政治的桎梏下摧毁“诗韵的巴士底狱”。眼下的文坛擂主是灰色的、头插羽毛、身著绶带的古典主义戏剧。于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浪子公然亮出自己挑战的口号:“文学的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女儿。”
这时,一位天才经过深思熟虑,否定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并以全新的方式来理解文学。他的清新、晶莹的思想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一群对现实深感绝望的“忧郁症患者”。雨果(1802—1885)这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兼戏剧家为他的剧本《克伦威尔》题写了一篇惊世骇俗的序言。“传统”在他及其青年朋友们眼里,已经成为最令人厌恶的字眼,只有“自然”才是艺术的楷模。他们不再需要古典主义戏剧的“秩序”、“分门别类”与“清规戒律”。雨果宣称:“在一切艺术中,要求色彩,热情和风格,并以此为目的。”“在所有的艺术中,需要和传统决裂,并以和传统决裂为目的。”
对此,古典主义的讥讽是,他们“应该学会区别崇高与粗大,应该明了狂乱不等于热情,惊叹号也并不就是天才”。但雨果等人决意“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并要求“戏剧,以它同一种气息融合了滑稽丑怪和崇高优美,融合了可怕和可笑,悲剧和喜剧……”。
但“使当代所有悲剧显得老朽不堪”的《克伦威尔》并未获得浪漫主义文学的最终胜利。雨果的另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玛丽蓉·德·洛尔墨》也因抨击君主制而被检查机关明令禁演。雨果将检查机关的决定呈报国王。国王亲自审阅了“危险的”第四幕,一面肯定了禁令,一面又决定给雨果颁发每年2000法郎的安抚金——倔强的诗人当即拒绝。
在青年艺术家的欢呼声中,雨果又完成了《欧那尼》这部剧本。作品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主人公欧那尼原为贵族,父亲被西班牙先王所杀。他栖身绿林,以图复仇。剧中他与少女唐娜·莎尔相爱。但少女被觊觎其美色的国王许配给年老的公爵为妻。第一幕是国王潜入公爵家中,要挟正在幽会的欧那尼与莎尔,恰巧为公爵撞破;第二幕写国王带人劫持这对准备私奔的情人,却被欧那尼生擒。当欧那尼放走了不愿决斗的国王后,国王的军队却包围了欧那尼的部下;第三幕,欧那尼逃到公爵的家里,面对国王搜捕,公爵出于荣誉观念拒绝交出欧那尼。国王便将莎尔作为人质抓走;第四幕,国王将参与谋反的欧那尼等人一网打尽,最后宽恕了反叛,并恢复了欧那尼的爵位,赐其与莎尔完婚;第五幕是这对恋人的新婚之夜。嫉妒的公爵依照欧那尼的许诺前来索命。新婚夫妇只好自杀。公爵见此亦气绝身亡。
剧作的意义在于与古典主义分庭抗礼。古典主义歌颂国王,而它却讥讽国王:第一幕题名“国王”,第二幕则题名“强盗”,并让国王屈服于强盗。古典主义视喜剧与悲剧为水火不容,而它却将喜剧和悲剧因素同时融入作品;古典主义要求恪守时间、地点、事件“三一律”,而它却多次转换时空。作品还运用对比原则,如国王与强盗,婚礼与坟墓,民间俗语取代客厅套语,并大量出现了古典主义为之头痛的改装、决斗、毒药、爱情、阴谋等场景,甚至在舞台上还出现了三具尸体。
戏剧尚未公演,保守势力就故意讹传,并著文诋毁,形成对《欧那尼》的围剿之势。作者不得不就剧本与检查官逐字逐句进行辩论。连演员也被剧本放肆的格调、狂暴的情欲与过多的死亡场面吓坏了。
此刻雨果处境危险,每天回家都需要有人护送。他忠实的朋友们紧紧地站在他的周围。1830年2月15日,戏剧首演于法兰西喜剧院,拥护古典主义的贵族与小市民们赶到剧场,准备“嘘”倒《欧那尼》。为了演出成功,雨果拒绝了专职的捧场人,安排了3()0个座位,请巴黎的年轻艺术家——诗人、画家、小说家、雕塑家、音乐家,建筑师等助威,其中有戈蒂耶、巴尔扎克、涅瓦尔、普莱奥等人。共同的口号是西班牙语“铁”。因而他们也就成了雨果浪漫主义戏剧的“铁军”。
青年艺术家在公演前几小时就来到剧场。铁军的奇装异服令穿着灰色服装的古典主义者大惊失色。他们纷纷从包厢里探出光头,指点着浪漫主义者。只见铁军们身著羊毛短紧身西班牙式大氅,罗伯斯庇尔式背心,亨利第三及鲁本斯式帽子,垂至腰际的长发,甚至连手套也不戴。年轻的指挥是诗人戈蒂耶。他身穿海浪色裤子,黑色鹅绒大翻领的燕尾服,和一件令古典主义者触目惊心的玫瑰色坎肩。他的出场招致各式各样的手眼镜——所有人都来观看这伙不折不扣的“文学强盗”。
戏院里,两军对垒,各不相让。艺术家们见到古典主义者立刻高呼:“打倒光头!”“送他们上断头台!”耳畔满是尖厉、恶毒的口哨。而戏一开场,古典派立刻大叫倒好,背过身去,将包厢门擂得山响。艺术家们则以更高的声调叫好——仿佛戏剧不是来自戏内,而是戏外。舞台上刀光剑影,舞台下更是针锋相对。“文学强盗”甚至不能容忍古典派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手势和响声。演出前,观剧的上流社会的女士们面色惴惴不安,而现在她们如痴如狂。剧场里水果、食品乱扔乱飞。最后,上流社会的女士们也加入了这场“有失体面”的喧闹。
幕间休息时,一个精明的出版商挤到雨果身边,建议他以5000法郎出让剧本版权。连雨果也怀疑剧本的成功。“可成功的希望在增加”,出版商说,“第二幕时我只决定给你2000法郎,第三幕时是4000;现在我打算给你5000,……我担心五幕之后我得给你10000。”
剧终,剧场爆发了暴风雨般的欢呼。剧本连续上演45天,获得空前的成功。《欧那尼》的上演最后以古典主义的失败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八年后,这出剧再度公演,博得一片掌声。剧后,一个观众说:“不再有人嘘了,因为诗句都改了。”另一个观众意味深长地答道:“改了的不是他的戏,而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