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引
一、应用文的主旨
(一)应用文主旨的概念
“主”是基本、中心,“旨”是主张、宗旨。应用文的主旨,就是一篇应用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基本内容与中心观点,是作者具体的行文目的的体现。
(二)应用文主旨的特点
1.意在笔先
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因为它讲求实用,是为用而写,为布置工作、传达精神、加强沟通、解决问题而写,所以往往是先确立主旨,再根据这个主旨来遴选材料,选取使用材料的角度,并在行文过程中围绕主旨,详细展开说明。
2.主旨鲜明
应用文应旗帜鲜明地表达作者的主张与态度。鲜明意味着缘由明确、观点明确、意义明确、措施明确、要求明确。应用文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知道某件事情,落实某种精神,故必须直截了当、确定无疑地告诉受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让受众一看就明白,因而不允许主题表现隐蔽含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如果一份公文的主题含蓄,经办者按自己的需要理解并执行了公务,往往就会误事、坏事。
3.意蕴单纯
应用文的主旨要求单一、集中,讲究就事论事。比如请示要一事一文,年终总结必须集中于这一年的工作来写,当然,工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但这几个方面都必须围绕这一年的情况来展开。
4.求实重用
实用性是应用文主旨的最本质特征。无论哪一种应用文,都有极为明确、直接、现实的目的:或宣传某种思想,或介绍情况,或传播信息,或介绍经验,或立字为据,其产生、确立、提炼的过程十分特殊。首先,受到领导、决策部门、约稿单位的制约,写作的文章要符合他们的要求;其次,受到政府现行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最后,还受到具体情况、群众意愿以及行文规则的制约。其写作大多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是客观需要,是被动的写作行为。
(三)应用文主旨的要求
1.正确
这是对主旨的最基本要求。主旨正确,即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反映客观实际,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集中
所谓集中,就是文章不能有多个主旨。应用文写作要做到“立意要纯”,因为“意多乱文”。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既要表达这个意思,又想表达那个意思,势必如蜻蜓点水,什么都想说又什么也说不清楚,什么也说不透彻。因此,对于应用文来说,要坚持“四个一”,即一稿一事、一事一议、一个主旨、一个中心,尽量把口子开得小一点。
3.深刻
主旨是不是深刻,往往与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程度有关,也与作者思考问题、眼界胸襟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关。
4.新颖
文章的主旨不但要深刻,而且要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这就要求作者富有独创性。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问题,我们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去观察思考,必能看出和悟出新意。当然,我们在追求新意的时候,绝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执意标新立异,以致牵强附会,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四)表现主旨的方法
1.标题揭旨
用文章的标题直接概括出主旨,使读者一目了然。如《重庆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华诵·重庆市第五届经典诵读比赛暨中华经典诵写讲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宽容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关于对计生协会征求意见建议的报告》。
2.开篇明旨
在开头点明主旨,即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8年3月2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开头写道:
“201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各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以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抓手,突出创业引领、基层成长两大方向,强化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权益维护,千方百计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就业局势基本平稳。”
这一段话开宗明义,指出201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义,并提出工作要求,开头即点明了主旨。
3.篇末显旨
在文末点明主旨。如《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结尾: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我国城镇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只存在于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在社会上能被更好地对待。”
这一段话点明了这篇调查报告的目的,并提出了希望和号召。
二、应用文的材料
(一)应用文材料的概念
所谓材料,是指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并写入文章用以说明主题的系列事实或论据,它是文章的血肉,支撑着主题的表现。
(二)材料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材料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材料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性材料和间接性材料。直接性材料是指作者通过观察、实验、实地调查等途径获得的材料;间接性材料是指通过阅读文件、书籍、报刊以及听取别人谈话获得的各种材料。
(2)从详略的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具体性材料和概括性材料。具体性材料比较具体、详尽,注重反映细节和局部;概括性材料简略、概括,重在勾勒轮廓。
(3)从时间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历史性材料和现实性材料。这两种材料是相对而言的,今日的历史材料曾是昔日的现实材料,今日的现实材料将来又会变成历史材料。
(4)从材料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正面材料具有先进的、积极的、经验性的、可褒奖的特点;反面材料具有落后的、消极的、需吸取教训的、可贬斥的特性。
(5)从材料在文中的地位及重要程度来看,可以分为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主体材料在文中占主导地位,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材料处于一种从属地位,是捧月的“众星”,是扶持红花的“绿叶”。
(6)从形态特点上来看,可以分为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事实材料又称实证材料,是文章中最具说服力的部分,是应用文的基本材料,包括经验材料、实验材料、调查材料等;理论材料则表现为引经据典,凡各类权威、专家的言论,典籍之中的话语都可以看成是理论材料。
(三)应用文材料的选择
1.选择真实的材料
所谓真实,就是指要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也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文章的真实来自材料的真实,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真实的材料。
2.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材料
所谓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就是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具有普遍意义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这种材料,用到文章之中有助于深化主旨,使文章精辟有力,能够以一当十,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它是具体的,个别的,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最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3.选择较为新鲜的材料
所谓新鲜的材料,就是新鲜、活泼、生动、有新意、具有时代精神和特征的材料。具体说,首先,是指新发现的、新产生的、别人尚未写过的材料;其次,是指有新的认识与感受的材料;再次,要求作者写出事物新的发展;最后,从新的角度发掘已有材料。
(四)应用文材料的占有
1.应占有历史与现实的材料
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是从材料本身存在的时间背景来划分的材料类型。距离写作的时间较远的通常称为历史材料,距离写作时间较近的通常称为现实材料。
2.应占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这是从材料的性质及其作用来划分的。能够支持作者观点的、见解正确的材料叫正面材料;作者对其有所质疑的、排斥的、见解有错误的材料叫反面材料。
3.应占有点上和面上的材料
这是从材料的范围与宽窄度来说的。所谓点上的材料,一般是指范围较小的带有局部性的材料,往往是指材料中的具体、个别情况。“面”上的材料,一般是指范围较大的、能够反映全局性情况的材料,往往是指某项工作或某一事件的全面情况。
4.应占有直接和间接的材料
直接材料,也有人叫第一手材料,是作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取的材料。间接材料,也有人叫转手材料,是作者通过报刊、书籍、文献、广播等信息载体中间接获取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