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引

知识导引

一、通告的概念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的有关规定,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因此,通告是公布性公文的一种,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境内的外国公民)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通告的发布者通常是国家机关中的业务(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基层单位、群众团体。行文关系既可以是下行文,也可以是平行文。

二、通告的特点

(一)广泛性

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告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是国家有关政策,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一些具体事项;二是通告的使用单位比较广泛,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都可以使用。

(二)规范性

一些由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公布的法规政策性通告,常就某些事项做出规定限制,或宣布某些需遵守的事项,对一定范围内的公众具有法规约束力。

(三)针对性

通告的使用常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往往针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的事项而公布,因此针对性较强。

(四)专业性

通告的内容多涉及专门的业务活动或工作,因而专业性较为突出。

三、通告的分类

(一)规定性通告

规定性通告一般是对有关人或者事加以限制,可以分为两小类。

1.限制性通告

其内容多是规定不得如何,如《公安部关于严禁私自生产、销售、使用警械、警车、警灯、警用报警器和警服的通告》。

2.限令性通告

其内容是规定存在什么情况、情节的人必须如何,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分子必须在限期内坦白自首的通告》。

(二)知照性通告

知照性通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告知性通告

告知性通告即告知阅文者某某事项。

2.告办性通告

告办性通告即不仅告知阅文者某某事项而且将办理该事项的具体程序、手续告诉阅文者。

四、通告的写作

通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一)标题

通告的标题主要有两种写法。

1.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构成

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2018年春节期间主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的通告》。

2.只有事由、文种或只有发文机关、文种的格式

如《关于加强长江大桥检修期间交通管理的通告》《××市房地产管理局通告》。

(二)正文

通告的正文由缘由、事项、结语三部分组成。

1.缘由

阐明发布通告的目的、意义、依据等,接着由“特作如下通告”或“现通告如下”等引起下文。

2.事项

(1)规定性通告。允许做什么和不允许做什么,提出措施,明确责任,规定处理和奖惩办法等。

(2)知照性通告。说明在什么时间有什么事情需要告知。

通告事项是通告全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周知事项和执行要求。撰写这部分内容,一要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如果内容较多,可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如果内容比较单一,也可采用贯通式方法。二要做到明确具体,需清楚说明受文对象应执行的事项,以便于理解和执行。

3.结语

有的说明执行的时间、范围和有效期限,或者对人民群众提出号召和希望。一般另起一行空两格写“特此通告”作结。

(三)落款

标注制发文件的机关单位和发文机关签发的时间。以“通告”作标题时,应写明发布通告的单位名称及成文时间,并加盖发文单位印章。如果发布通告的单位名称已出现在标题中,仍需写明发布通告的单位名称和成文时间,并加盖印章。

五、通告的写作要求

(1)通告事项要符合政策规定,为保证公文有效,应注重对行文的法律、政策依据的交代。

(2)发文目的要明确。发布通告的目的或原因一般要在缘由部分扼要地交代清楚,让人们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要发此通告。

(3)注意通告与其他规范性公文之间的区别,应将内容表述得尽可能详尽、具体,使有关人员阅读后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不能做什么,应注意阐发一定的道理,解释说明有关情况,细致交代有关界限,必要时可以举例。

(4)通告语言要通俗简洁。通告是一种周知性公文,一般用张贴和登报的方式发布,使全社会都知道通告的内容。因此,写通告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洁,规范易懂,以便于人们阅读、理解和记忆。

(5)注意维护其严肃性,有些可用“启事”等应用文公布周知的事项,如迁移、挂失、招生、更改电话号码等,应避免使用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