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引

知识导引

一、应用文的结构

(一)应用文结构的概念

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是作者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的有机组合和编排,又称谋篇布局。我们往往把主题称为文章的灵魂,把材料称为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文章骨肉丰满,充满生命力。

文章的结构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宏观结构,即文章的总体构思、大体框架;二是微观结构,即对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主次的具体设计。

(二)应用文结构的安排原则

1.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的体现,结构必须服从主题的需要,为表现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例如怎样安排开头与结尾、怎样划分层次与段落、怎样设置过渡与照应、怎样确定主次与详略等,都要围绕主题进行。这样,才能使文章组成一个严谨周密、内容形式统一的有机整体。

2.完整匀称

完整匀称指应用文各部分要配置齐全,比例协调,详略得当,完整合理,重点突出,符合格式要求。如应用文一般都有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三部分比例要协调,主体要内容充实,不能虎头蛇尾或尾大不掉;对并列内容的处理,要注意处理好详写和略写的关系,以保证结构的完整和匀称,使之浑然一体。

3.清晰醒目

因为大多数应用文不要求行文曲折波澜,而要求纲举目张、清晰醒目,以便读者把握要领或贯彻执行,所以常采用加小标题、写段首撮要、条目式等形式。这在一些法规性文体中最为明显。

4.要适应不同文体的要求

文种不同,结构的样式和要求也会不同。应用文不同于文学作品,不同类型的应用文体结构方式也存在着区别。

(三)应用文结构的基本内容及写法

1.标题

应用文的标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公文式标题,即由发文机关名称、主要事由、公务种类构成,或采用其省略形式,如《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等;另一种是文章式标题,即在标题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小商品也要高质量》《积极财政政策仍将持续至少两到三年的时间》。

2.开头与结尾

开头是全篇文章的第一步,可以起到统领全篇、展开全文的作用。结尾是全文的收束和结局,能帮助读者加深认识,把握全篇,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以下几种。

(1)目的式。就是在开头以简明的语言将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直接说明。一些公文常用这种方式,常用介词“为”“为了”领起。

(2)根据式。就是开头阐明撰文的根据,或引据政策法令和规定指示,或引述全文,或引据事实和道理,常用“根据”“按照”“遵照”等领起下文。

(3)原因式。就是以交代行文的缘由作为开头,常用“由于”“因”“鉴于”等引出原因或简述某种情况作为原因,再引出写作目的。

(4)概述式。就是在开头部分对文章内容的背景、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加以概述。采用这一方式,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报告、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等文中也常用此开头方式。

(5)提问式。就是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引起下文,这种开头方式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这种开头方式常用于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的写作。

(6)引述式。常用于有具体规定格式的文体中,如“合同”,或引述下级来文、上级指示精神,或有关政策法规,以此作为撰文的依据。如批复、函等常用这种方式。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然收尾式。就是在主体部分写完之后,事尽言止,自然收结。

(2)总结归纳式。在主体写完后,对全文的主旨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全文。

(3)强调说明式。在应用文的结尾处,对全文的主旨意义、重要性进行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4)希望号召式。在结尾部分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展望未来,以鼓舞斗志。

(5)专门结尾用语式。在结尾处,采用特定的用语结束全文。

3.层次与段落

层次是文章中作者表达主题的阶段和次序,是文章内容展开的次序。层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是问题的各个侧面和作者思维的过程,又称为“意义段”“逻辑段”“章”“节”等。段落,又称“自然段”,是组成文章、表达思想最基本、相对独立的最小单位

段落的形式是层次的再分割,是文章意思的间歇或转换,以换行为标志。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层次侧重于内容的划分,段落侧重于文字形式的表现。有时一个段落恰好是一个层次,有时几个段落表现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内有几个层次。安排层次有两种模式。

(1)纵式结构,即思路纵向展开的结构方式。具体有两种类型:时间顺序式和逻辑顺序式。

前者是按照事物的生产流程、事情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不能事无巨细地记流水账,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

逻辑顺序关系是按照事理内在的逻辑顺序安排层次。这种逻辑关系表现为: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宏观—微观,个别—一般等。按照这样的关系先后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安排结构,就是逻辑顺序。

调查报告、会议纪要及诉讼状中对案件事实的陈述等常用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即思维横向发展的结构方式。表现在形式上,它是把整体划分为若干相对的层次,各层次之间互不交织、平等并列,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共同揭示了事物的整体面貌和主旨,或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或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类型,或按照问题的不同侧面等。这种结构形式,在应用文写作中运用得很广泛,述职报告、总结等均可采用。

4.过渡与照应

过渡是指层次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照应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和关照,可以使文章结构周密严谨,浑然一体,还能使某些关键内容得到强调,突出主题。

一般情况下,当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意思转换时以及表达方式变化时,需要安排过渡。过渡的形式有段落、句子或词语。如上下文空隙大,转折也很大,常用过渡段联结。上下文空隙小,多用提示性的句子,如公文中,常有“特此如下通告”“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为此,特制定本条例”等做过渡。在意思转折不大的情况下,多用关联词,如“因为”“所以”“但是”等作为过渡词。

在应用文中,常用的照应方法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即在文章的结尾处,把开头交代的事或提出的问题再次提起,有的进一步加以概括、归纳、补充,如论文、总结、调查报告等。

(2)文题照应,即指在行文中时时照应标题,对主题加以强调、提示。如大多数公文标题中都包含着“事由”,文章内容自然要与标题相照应。

(3)文中照应,即文章自身前后内容间的照应,如某些细节和问题在行文中不断被提起,这样能强化印象,更好地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

总之,应用写作结构要求根据主旨及文种的需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做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二、应用文的语言

(一)应用文语言的特点

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语言上与其他文体相比较,主要表现出朴实、沿习、多元、明确、简练、生动等特征。

1.朴实

应用文是一种处理公私事务的工具,是用来说明事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侧重于“以事告人”。所以语言要求朴实无华、开门见山。例如在述职报告中就写“该干什么、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直陈直述,不展开论述,不夸张,不掩饰,更不能虚构。大多数的应用文中不宜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

朴实特征还表现在多用庄重典雅的书面语,少用或不用口语词、方言词、土俗俚语、歇后语。

2.沿习

一般说“文无定法”,但写作应用文应当遵循“惯例”,应当符合相对稳定的格式、表述规定的内容、使用习惯的语言。标题、开头、结尾、转折过渡采用习惯的用语。例如,公文中“请示”的正文为“请示起因”“请示事项”和“请示结尾”三段,而且把“请示起因”确定为行文重点;公文标题语95%以上运用“关于……”介宾短语;报告的结尾多用“特此报告”;复函的引语常用“……来函收悉”等。不同的行文者沿习约定俗成的格式、内容和用语,有助于提高行文速度,也有利于受文者的阅读理解,提高办事效率。

3.多元

一般文章多用文字表述,应用文除了用文字表述外,还可以用数据、表格、图形来说明事理,可谓“语出多门”。特别是财经类应用文则大量采用数据、表格、统计图形。

4.明确

文学创作讲“文贵曲”,而应用文有很强的政策性、实用性,要求语言明确,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可执行、答复或办理,不能模棱两可,不能有再创造的余地。明确特征要求,不用或少用比喻,不用或少用具有描写性和感情色彩的词语。

各行各业的应用文中要用到许多专业术语,作者应顾及受文对象,如果面对社会公众行文必须用明白通晓、读者能够看懂的语言诠释专业名词。

5.简练

“简”本来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由于这种书写材料制作困难,就要求作者必须言简意赅,尽量争取以较少的文字,融入较多的意思。“练”是指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这里是要求文字写得明白。

应用文写得简练是高速传递信息的需要,是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也是朴实、明确特征在“文字量”上的体现。列宁曾经提出过:“写报告、文件要像电报那样写得简短。”应用文写作中要反复锤炼语言,像鲁迅先生提出的那样,毫不可惜地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为达到语言简练可多使用单音节词,酌情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合理使用简称。

6.生动

语气庄重、言简意明、直来直去、明白显露是应用文用语的基本要求。但在调查报告、总结等应用文种里,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事理,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诚然,上述应用文文种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借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塑造形象,只可以有限使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技巧,穿插使用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新鲜感。

(二)应用文的专用语言

应用文书具有独特的专用语言,常见的有以下8类。

1.开头用语

开头用语用于说明发文缘由,包括意义、根据,或介绍背景材料及情况等。如为、为了,根据、按照、遵照、依照,鉴于、关于、由于,目前、当前,兹(指现在)、兹有、兹将、兹介绍、兹派、兹聘。

2.承启用语

承启用语是用于连接开头与主体文部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惯用语。如根据……决定,根据……特通告如下,依据……公告如下;为了……现决定,为……通报如下,现就……问题请示如下;现将……(情况)报告如下,现就……问题提出如下意见,经……批准(同意)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拟采取如下措施;经……研究,答复如下。

3.引述用语

引述用语是用于批复或复函引述来文作为依据的用语。如悉(知道)、收悉、电悉、文悉、敬悉、欣悉。

4.批转用语

批转用语是用于批转、转发、印发通知时的用语。如批示、阅批、审批、批转、转发、印发。

5.称谓用语

称谓用语是对各机关称谓的简称。如我(部)、贵(局)、你(省)、本(部门)、该(处)。

6.经办用语

经办用语用于表明工作处理过程或情况。如经,业经,兹经,未经;拟,拟办,拟定;施行,暂行,试行,可行,执行,参照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审定,审议,审发,审批;会议听取了,会议讨论了,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指出,会议通过了,会议决定,会议希望,会议号召,会议要求,会议恳切呼吁。

7.表态用语

表态用语是用于表态的语言。如不同意,原则同意,同意;不可,可办,照办;批准,原则批准。

8.结尾用语

(1)结尾用语用于请示,如当否,请批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妥否,请批复。

(2)结尾用语用于函,如请研究函复;盼复;请予复函;不知尊意如何,盼函告;望协助办理,并尽快见复。

(3)结尾用语用于报告,如请指正,请审阅;用于批复、复函,如此复,特此专复,特函复。

(4)结尾用语用于知照性公文,如特此公告。

三、写作攻略

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应当积极阅读相关书籍,掌握应用文的定义、类型、写作要求等基础性知识,为实际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在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础性知识之后,还应当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不断加深对应用文基础知识的印象,提升应用文写作水平。

第三,在学会了基本的写作之后,可以通过向老师请教、和同学探讨、上网查找优秀应用文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美化”文章,使之更具规范性、实用性。

第四,实践出真知。只有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应用文,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才能真正检验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