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是如何写成的

三、《共产党宣言》是如何写成的

1847年6月2日,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举行。沃尔弗带来了马克思的提议,即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与会代表同意并通过。代表大会在致同盟盟员的通告信中说明了更名的必要性:“许多人要正义,即要他们称为正义的东西,但他们并不因此就是共产主义者。而我们的特点不在于我们一般地要正义——每个人都能宣称自己要正义——,而在于我们向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私有制进攻,在于我们要财产公有,在于我们是共产主义者。因此,对我们同盟来说,要有一个合适的名称。”这是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另一项重要成果由恩格斯提议,将正义者同盟原有的口号“人人皆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后来成为《共产党宣言》结尾的点睛之句,在全世界广为传唱。它深刻地表明:情比金坚的友谊伙伴不是“兄弟”,而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恩格斯在大会上展现了他的领导地位,亲自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它是《共产党宣言》最初的雏形,主要是以22条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的。在草案中,恩格斯需要时刻使共产主义区别于“那些乌七八糟的体系以及形形色色的庸俗主义”和“整日沉湎于爱的幻想之中的伤感共产主义”。然而在今天看来,草案的前六条问答充满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痕迹,如第一条没有必要,第二条、第五条含义笼统模糊,第四条前后矛盾,第六条是典型的空想社会主义。造成这一结果有两种可能的原因:或者前六条的作者不是恩格斯本人,而是由当时其他的代表添加的;或者恩格斯为了争取同盟会的团结,作了一定的理论让步。无论这次会议有何种不足,它毕竟是人类历史上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闭幕后,恩格斯先是返回巴黎格拉维埃街44号的同盟巴黎区部传达大会精神,随后在7月底赶往布鲁塞尔奥尔良路42号的马克思家,向他详细报告了大会的进展,并在南郊伊克塞尔路87号住了将近三个月,与马克思共同研究同盟的改造问题。其间通过他们的奔走努力,在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马克思任区部委员。他们还仿照伦敦教育协会的形式建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便于公开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每两周在布鲁塞尔市政厅广场东南隅的“天鹅咖啡馆”举行聚会,由马克思或恩格斯作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报告,或是由沃尔弗进行一周时事评论,或是进行唱歌、跳舞、演戏等娱乐活动。这样一来,连比利时工人协会以及流亡在比利时的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者,也参与其中了。

布鲁塞尔的共产主义革命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而在恩格斯不在巴黎的这段时间里,同盟会巴黎支部的活动陷入停滞状态,“真正的社会主义”再度死灰复燃。但是恩格斯无法离开布鲁塞尔,因为马克思于1847年9月下旬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姨父姨母家探亲去了,布鲁塞尔的政治工作需要由恩格斯来主持。多说一句,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就是荷兰人,她的妹妹索菲亚·普勒斯堡嫁给了一位荷兰银行家利昂·菲利普,拥有不菲的家产。恩格斯一方面争取到了《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作为布鲁塞尔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非正式机关报,还于9月27日组织举行了规模庞大的国际民主派的集会,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民主协会的决议,恩格斯任副主席;另一方面,恩格斯致信马克思,希望他能尽快返回布鲁塞尔,以便自己能够尽快回到巴黎收拾乱局。10月下旬,马克思回来了,恩格斯向国际民主协会提议由马克思接任自己协会副主席的职务。11月15日,马克思被选为协会副主席。

恩格斯于10月下旬动身赶往巴黎,搬到新圣马丁街5号居住。他发现此时共产主义者同盟巴黎区部各支部正在热烈讨论《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而莫泽斯·赫斯利用恩格斯缺席的机会写了“一篇绝妙的教义问答修正稿”,植入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余毒,并且已经把修正草案提交给了巴黎区部。恩格斯立即在10月22日的区部会议上逐条揭露赫斯修正意见的真正思想动因,于是区部委托恩格斯草拟一篇新的教义问答,恩格斯飞快动笔,不到一周就写完了,这就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升级版《共产主义原理》。

到了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也临近召开,11月14日,同盟巴黎区部选举恩格斯为大会代表,布鲁塞尔区部的代表不出意外是马克思。恩格斯仍然对《共产主义原理》不甚满意,它有一半的篇幅直接来源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问题的答案或是修改补充,或是原样保留。鉴于问答的形式仍然带有精英主义者的“先知”们开愚启蒙的味道,恩格斯考虑将叙述者的口吻放在与阅读者相同的立场上,仿佛像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的一场聊天,对共产主义原理作历史性的表述。11月23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阐述他的写作思路:

请你把《信条》考虑一下。我想,我们最好是抛弃那种教义问答形式,把这个东西叫做《共产主义宣言》。因为其中必须或多或少地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是用简单的叙述体写的,但是校订的非常粗糙,十分仓促。我开头写什么是共产主义,随即转到无产阶级——它产生的历史,它和以前的劳动者的区别,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发展,危机,结论。其中也谈到各种次要问题,最后谈到了共产主义者的党的政策中应当公开说明的那些内容。

从《共产党宣言》开篇介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共产主义原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大体结构框架——尽管它仍然采用了“教义问答”的形式——它比《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问答多了三条,字数总共约为18500字,内容分量大大增加,且先前《草案》中的前六条问答被全部替换了,诸如第一条开门见山直抵要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由于恩格斯匆忙起草《共产主义原理》且没有收到马克思的正面回复,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构想他们就只能在前往伦敦开会的路上进一步商量了。方便起见,恩格斯与马克思约在比利时海滨小镇奥斯坦德火车站对面的“王冠旅馆”会合,11月28日,他们一起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伦敦。29日,大会如期召开,沙佩尔当选为主席,恩格斯当选为大会秘书。由于很多代表白天必须正常上班或做工,因此大会只能在晚上进行,断断续续地开了十天。12月8日大会闭幕前,会议通过了恩格斯在6月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鉴于恩格斯提议将《共产主义原理》重新以《共产党宣言》的形式写作,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尽快起草这份纲领性的文件。

在恩格斯看来,“这次代表大会将是决定性的,因为这一次我们将完全按照我们自己的方针来掌握大会”。事实上,大会也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在长时间的辩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揭露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的虚伪本质及其理论危害,扩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组织内部的思想混乱,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列斯纳晚年回忆起这次大会时依然心潮澎湃:

马克思、恩格斯和威廉·沃尔弗等人来到伦敦,这无论对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会员或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都有极大的影响。人们对那一次的代表大会寄以莫大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不仅没有被辜负,而且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满足。《共产党宣言》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它是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代表大会的伟大成果。

大会结束后,马克思与恩格斯先后回到布鲁塞尔,马克思一边忙于写作《雇佣劳动与资本》,一边与恩格斯不断反复推敲《共产党宣言》的提纲。12月底,恩格斯返回巴黎,把所有的准备资料留给了马克思,于是执笔定稿这份纲领的重要任务就落在了马克思一个人的身上。马克思迟迟没有动笔,到了1848年1月9日,马克思还发表了《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可以说它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研究一脉相承,但并无助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于是同盟中央委员会急了,于1月24日对马克思这个“拖稿大王”发出了警告决议:

中央委员会决定委托布鲁塞尔支部委员会通知卡尔·马克思:如果今年2月1日(星期二)之前,他不把在最近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承诺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寄到伦敦,那就要对他采取措施。如果他不打算起草《宣言》,中央委员会要求他立即退还代表大会提供给他的各种文件。

马克思于1月26日接到了这份警告决议,也深感时间紧迫、事关重大,于是在天鹅咖啡馆里奋战了五天。就在1月31日恩格斯回到布鲁塞尔的当天,马克思写完了《共产党宣言》,并立即把稿件寄往伦敦。事实上,面对如此重要的写作任务,马克思既不是、也不可能一味地疏懒拖延,他不像恩格斯写作《共产主义原理》那样,下笔如飞却又不甚满意,他反复酝酿和斟酌,为的是写完就能拿得出手。时至今日,《共产党宣言》的原稿仅仅留存一张,我们还能通过马克思凌乱不堪的手稿和页首燕妮工整娟秀的一行笔迹想象到当时紧张的写作场景——窗外气温寒冷,飘着星星微雪,三十岁的马克思蜷缩在咖啡馆壁炉旁奋笔疾书,炉火映红了他黝黑的面庞。他的鼻孔里喷涌出浓重的香烟烟雾,他的脑海里喷涌出宏伟的真理蓝图。

《共产党宣言》的定稿分为四个部分:(1)资产者与无产者;(2)无产者与共产党人;(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其中第一部分篇幅最长,也是全文唯物史观思想最为集中、体系最为成熟、语言最为壮美的部分。第二、第三部分直接得益于恩格斯提供的准备材料,第四部分由于交稿时间临近,篇幅较短,匆忙完成。所以这篇《共产党宣言》相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其他大部头著作,在篇章结构上和内容层次上是尚不完整的。但是,它却成了一篇精心琢磨的千古奇文:格局大气恢宏,思想锐利深刻,语言典雅优美。纵观古往今来的文章,能像《共产党宣言》那样在格局、思想、语言上同时具有极高水准的,可谓凤毛麟角。

从格局上看,《共产党宣言》开篇史无前例地用双重坐标系,勾勒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大规律。纵向是时间的坐标系,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横向是空间的坐标系,勾勒了西欧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伟大进程。两条坐标的交汇点,就是当时的资本主义时代。这两重坐标系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从思想上看,《共产党宣言》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原理,即“两个必然”,同时还阐明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即共产主义理论。接着,《共产党宣言》不厌其烦地逐一回应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污蔑和攻击,确立了共产党人的原则和信仰。最后,《共产党宣言》还批判了各种各样反动的、有害的、不彻底的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从而澄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从语言上看,我们只消读一下第一句便可明白:“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这是对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的幽灵形象天才地化用——当迷茫的人们彷徨无助之时,幽灵便会现身,为人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它的语言,时而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时而刚柔相济,入木三分,可谓力透纸背,字字千金。

这部伟大的著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此,尽管恩格斯后来在很多场合谈论过《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局限性,但在晚年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时他依然自豪地说:“‘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恩格斯认为,虽然《共产党宣言》是他和马克思两人共同完成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恩格斯的好友列斯纳非常清楚他的真正为人:“恩格斯本人对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常常强调他那不朽的朋友所起的作用。恩格斯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我们对他的了解越深刻,我们也就会越敬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