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现实(1870—1875年)
第八章
思想与现实
(1870—1875年)
当无产阶级专政响彻了巴黎公社革命,
当总委员会的权威性捍卫了第一国际,
当巴枯宁主义和拉萨尔主义无所遁形,
当思想照进现实,现实也铸就了思想。
“现代生活的实践,现存政府——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目的——对工人施加的政治压迫,都迫使工人不得不从事政治。”
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是同样愚蠢的……
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太迟。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所写的话。黑格尔深刻地指出:哲学的本务就是竭力把握思想与时代的本质关联。思想不能脱离于时代,是因为时代为思想的引擎装配了现实这一方向盘,思想必须在时代中证明自身的现实性,这种思想叫作“客观思想”。与之相对,许多思想充其量叫作“主观思想”,不过是反映了一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能力,它不会考察事物的具体内容,而是囫囵吞枣地把它们预先安排在既定的形式原则之上,造成了思想与现实的本质脱离,这样的思想只是“随便谈谈个人的想法罢了”。
“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是马克思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话,揭示了思想与现实互证自身、高度统一的关系。在这句话之前,马克思还写道:“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就是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德国思想界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答案之间有惊人的不一致。在马克思看来,关于革命的思想一定不能脱离采取革命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简言之,客观的现实环境。德国人不缺哲学传统和思想能力,缺的是与理论相匹配的现实的成熟度,换言之,如果不去研究社会现实状况而空怀革命理想与热情,那么德国真正的解放永远不会到来。
对思想与时代本质关联的最好证明,莫过于思想的现实化,即实践领域。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切中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要害,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在实践乃至斗争中证明了自身的能力,这种斗争在19世纪40年代他们的青年时期表现为对黑格尔思想、青年黑格尔派学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蒲鲁东主义的批判,在70年代他们的中晚年时期则表现为对“福格特先生”、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和杜林的批判。第一国际的成立,只是共产主义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面对巴黎公社的失败,也不必在人类解放的漫漫征途中气馁和失望。思想和现实好比航船的左右舵,唯有牢牢把好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点,航船才能穿透历史的迷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