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与奉献(1849—1863年)

第六章
友谊与奉献
(1849—1863年)

革命硝烟退去,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英国,

马克思在伦敦陷入了长期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

为了让他专心研究,恩格斯这位“埃及的幽囚”

作出了伟大的奉献,缔造了人世间伟大的友谊。

“一个人自己可以当一个不错的交易所经纪人,同时又是社会主义者,并因此仇恨和蔑视交易所经纪人阶级。难道我什么时候会想到要为我曾经当过工厂股东这件事进行辩解吗?”

假如你生活在一线城市,在企业里当一个办事员,月薪一万元。虽然算是衣食无忧,但也称不上十分富裕。你有一位好朋友,他也生活在一线城市,没有稳定的工作,充其量算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偶尔为海外报社写几篇文章,每发表一篇就能有一千元的收入。但是,他终日沉迷于自己大量的学术研究之中,阅读数量和笔记数量极其惊人,却并没有把自己的学说观点整理成书并出版发表的明确计划。他的健康状况很差,生活压力很大,经常付不起房租,但也不打算求职以改善收入。面对这种状况,你愿意每个月拿出自己月薪的一半——五千块钱——去无条件地接济支援你这位朋友吗?可能有人会说,三五个月的时间问题不大,尚可接受。如果时间是长达二十年呢?

个人揣测,从最一般、最世俗的立场而言,几乎没有人会作出肯定的回答,哪怕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体面客气的推脱理由。也可能会有人说:你举的例子太特殊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情!如果我继续说,假如你每天忙完了繁重的工作,接到你朋友的消息说,晚上要赶紧帮他为报社写一篇稿件,他需要推进自己的研究,没时间应对报社的催稿。你明知道现在精神疲倦,明知道稿件要署他的名字,稿费也全部是他拿,而且这种情况一再出现,你会心甘情愿这样做吗?可能你会听完不悦:我哪有这样不懂事的朋友!还有,如果你的朋友为了躲避房东的催款,直接带着全家人搬到你家里去住了,而且连续几年都会住上两三个月,甚至需要你来养他的孩子。你会乐意答应吗?

好了,我们不做假设了。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这都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想必谜底大家也猜到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恩格斯,他的这位朋友,当然非马克思莫属了。列宁曾说:“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一家于死地,如果不是恩格斯经常在经济上舍己援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定会死于贫困。”这一点也不夸张。而在马克思最贫穷、最无助的伦敦岁月里,恩格斯在物质上资助他、感情上关心他、事业上帮助他,不计回报地付出。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可以没有恩格斯,却不能没有马克思。马克思承受着一切贫穷的代价去从事《资本论》研究,无论如何要把这一属于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呈现给世人,这也正是恩格斯希望看到的。所以,恩格斯完全心甘情愿地为马克思作出奉献,这也恰恰证明了恩格斯同他们之间的友谊一样透射着伟大。因此列宁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