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2020年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也是对中国、对全世界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写这篇后记的当天,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次突破了一亿,伴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卸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化,“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的发问,更是全世界、全人类此时此刻共同面临的时代迷思。与全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在2020年抗疫、抗洪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实现了全面脱贫这一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成就。百年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共同愿景,正在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在党的领导和人民万众一心的双重作用下,展现出一幅壮阔的时代宏图。我们有幸见证这个时代,我们也在深入思考这个时代。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时代。对于“80后”“90后”来说,无论我们主观愿望如何,我们的客观命运将与这三十年的历史征程紧密相连——这是我们用三十年黄金年龄奋发作为的时代,这是我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身在这样的时代,不忘本来方能创造未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基因密码,从我们的先哲那里一脉相承。尽管他们身上的基因片段在我们今天看来还是古朴的、老旧的,但依然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这就是这本《恩格斯与我们的时代》的写作缘起。在本书十章的每一章开头,都摘录了恩格斯不同时期说过的话,这些话仿佛就在今天的耳边,仿佛就是来自挚友同侪的聊天。

本书原计划篇幅是10万字,但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写法还是字数都远超想象,最终汇聚成这部超过20万字的作品,待到付梓成书之际已经是2021年了。饶是如此,许多地方的思考仍未纯熟,许多细节的描述仍有纰漏,恳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曾峻副校长,哲学教研部陈胜云主任、张春美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博士的关心、指点和帮助,也离不开妻子和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上海人民出版社鲍静总监、沈骁驰编辑为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肖鹏

202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