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衰老”是生命活动中无法抗御的自然规律,但尽力维持健康生命的延长则是可能的。《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此而论,人之患病,必然是机体的某一部分出现虚衰,才招致病邪的侵害,因此尽力维持机体内的“正气存内”以达到“邪不可干”的健康佳境,应视为没有年龄区别的广义的“抗衰”。人从五十岁开始进入老龄阶段,机体内的正气呈现下降趋势,逐步出现一些衰退性的生理表现,抗病能力减弱,如何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尽可能延缓衰老现象的演变进程,则当谓之“防老”。生活中如果健康状况不佳或病后不注意机体的康复调养,必然导致“未老先衰”的现象出现,提前出现“老态”体征。因此,抗衰与防老密切相关。

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等一系列变化都是由内在的阴阳变化所决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持身体健康。所以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之说。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以其内在的阴阳相对平衡为基础的。

自古以来,中医学在防病抗衰老问题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可靠的实践经验。中医学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靠药攻。药物本以治病,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抗病能力差,因此有时也可考虑用药调补身体内阴阳气血的不足,以增强体质、抗病防衰。药物多有补偏救弊的作用,因此一般仅适用于具有明显的脏腑、气血、阴阳不足指征者,在使用时,必须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进行辨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药。具体运用时应遵循因人、因时制宜的原则,做到合理补益,切忌滥用补药。人的精神因素与内脏息息相关,不同的精神因素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所以古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在社会生活中,外界各种精神因素的刺激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应对。因此,重视精神调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心绞痛、内分泌紊乱、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等,都与精神调节失常有关,值得人们重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医疗保健工作的加强,人均寿命有了明显的延长,故老年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探索抗衰老理论,对老年人的防病健身、益寿延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谭长涛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