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寿命和衰老的两种认知
一、《吕氏春秋》代表的“尽数说”
《吕氏春秋·尽数》是秦相吕不韦使门客各著所闻,集体编纂的一篇有关调理身心健康的短文。文中主要论述存利去害,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气,安定神志,适量运动,谨慎饮食,择优环境,达到颐养天年。
(一)适应自然以调理身心健康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把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当作一条重要调理身心健康的原则。《尽数》开篇就讲,“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四时气候的寒暑燥湿,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只有“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从而“年寿得长焉”。即要调节人体内部与外界自然环境相适应。如果外界反常,而人体不能适应,疾病会产生。《黄帝内经·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更进一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都是对《尽数》的继承和发展。
(二)调节情志以调理身心健康
《尽数》指出“精神安乎形”,从而“年寿得长焉”。现代医学认为健康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认识似乎更深刻,《尽数》明确提出“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强调安定神志调养精神。这和《黄帝内经》所说的情致伤心、惊恐伤肾、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愤怒伤肝,过于悲哀、不安、愤怒、忧虑而导致人的七情内伤,致病早衰,精神耗损,造成早逝的理论一脉相承。所以,调节情绪,修养德行是保护身体,防病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精气宣畅流动,与形气结合,共同发挥生理功能,人才能健康长寿。若精不宣达安宁,势必影响寿命,保证身体健康,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情。
(三)适宜运动以调理身心健康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适量运动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方法。运动“过量”不仅于健康无益,还会造成新的疾病。但运动量过小,则不能收到健身效果(适量的运动应具备四个条件:充分活动全身关节;每日两次,每次3分钟左右;运动时不觉呼吸急促;运动过后无疲劳感)。而两千多年前,在社会上盛行道家的“炼丹术”“修仙术”以求长寿时,《尽数》提出了“运动调理身心健康”的观点。它以人们司空见惯的“流水不腐臭,户枢不被虫蚀”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说明“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指出“气郁”是引起头足、内腹等各种疾病的直接原因。运动能使形动,形动则精流,精流则血气通畅,《吕氏春秋·达郁》也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达郁》篇还指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则进一步指出人“和于术数”则能健康长寿。“术数”是综合各种锻炼方法的调理身心健康之道,由此可见,先秦人“运动调理身心健康”的观念与道家静养的观念,奠定了我国古代调理身心健康知识的理论基础。这种“动以强身”的观念对后人影响极大,后汉名医华佗曾指出的“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以看作是对它的继承,当代的营养保健专家洪昭光先生的“适量的运动”调理身心健康的观点亦来源于此。
(四)选择环境以养生
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健康关系密切。《尽数》说:“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肿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惘与伛人。”意思是说,少水的地方多秃头、大脖子的人;多水的地方多脚肿和不能行走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美女和相貌出众之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患疽疮和生瘰疬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鸡胸和驼背的人。以生动的形象提醒人们:疾病与生存环境联系密切。这一论断相当深刻地揭示了疾患与地理气象,甚至化学因子诸因素的关系。提醒人们重视选择生存环境,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重大进步,即便在当代也有指导意义。
(五)均衡膳食以调理身心健康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前提,饮食有度“百节虞欢,咸进受气”,《尽数》中提出的饮食原则是非常合理的。首先,进食普遍,调和五味。特别指出,“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吕氏春秋·本味篇》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多后少,其齐甚微,皆由自起。”《黄帝内经》强调“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毛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素问·宣明五气篇》则进一步论证,“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为五禁,无令多食”。因为人体需纳均衡营养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过食易伤脏器,致使气机不利而生病。其二,主张“食能以时”,饮食要按时有规律,消化器官均衡运动,人不易患病;其三,要求“无饥无饱”,不可暴饮暴食,饥饱不均,损伤肠胃;其四,饮食姿势要正确“饮必小咽,端直无戾”,如此,谓“五脏之葆”,饮食姿势正确,才能保证摄入食物顺利,食物摄入顺利,营养才可濡养全身,达到五脏调和,以尽天年。
(六)预防为主以调理身心健康
《尽数》认为“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这个“本”就是预防为主的观点。
《尽数》给“长寿”的定义是“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说明长寿并非使寿命延长,而是使人能活够自己本应达到的寿数。并且告知:“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达到长寿的办法,就是远离危害。人活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因,多缘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排除这些危害,就可能达到自然寿限。《尽数》中“近世尚卜筮祷词,故疾病愈来”,直接揭穿迷信活动是疾病猖獗的直接原因。教育人们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尽数》详尽分析了造成危害的原因是“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这些影响长寿的诸多因素,涉及化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强调要远离它们,避开它们就不会“充形”“接神”“动精”,疾病就无从产生,就能健康长寿。《尽数》中预防医学的思想已经相当成熟了。
二、嵇康认为“上可千余岁,下可数百年”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他博学多才,喜好老庄学说,擅长诗文,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对调理身心健康的方法也颇有研究。他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经常聚会吟诗游宴于山水竹林之中,合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做过魏国的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因不满司马氏的统治而被司马昭杀害,年仅39岁。嵇康曾撰写的关于调理身心健康的两本书,均收录在《嵇中散集》中,他在调理身心健康的方面发表了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是我国医学史上两篇极其重要的调理身心健康的文献。这些识见超群的调理身心健康的见解经常被人反复引用,对后世影响颇大。以下节选“上可千余岁,下可数百年”所论述的寿命认知。
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嵇康。
上面这段话意思是,有人说,寿命长的人可以活到120岁,古今都相同的,如果要超过这个年岁,那就是虚言妖妄之词,是不可信的……然而并非全是这样,只要导气调养得当,也可达到性命的最高境界,上可活到千百岁,下可活上几百年,这也是可能的。
嵇康在此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120岁,这是很正确的。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人的自然寿命主要有三种推算方法。第一,从哺乳动物的生长规律来看,其自然寿命当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其自然寿命应为100~175岁。第二,哺乳动物的寿命,大体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15年,其自然寿命应为110~150岁。第三,动物的寿命与体细胞的分裂次数及其周期密切相关。人体细胞一生分裂50次,每次周期为2~4年,依次推算,人的自然寿命为120岁。嵇康又说,注重调理身心健康的人也可突破120岁,这是对的。但人的自然寿命毕竟有限度,若说可以达到“千余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