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寿命衰老相关的生理医学诺贝尔奖

第五节 和寿命衰老相关的生理医学诺贝尔奖

一、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弗雷德里克·哥兰·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1861年6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在1929年与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为发现了多种维生素,揭示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霍普金斯在研究营养学的过程中,发现佝偻病及维生素C缺乏病与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素有关。

1912年,霍普金斯发表了关于食物辅助因子的正式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股针对食物辅助因子的研究热潮。食物辅助因子被科学界证明是维生素,通过研究人们知道了某种疾病是因为缺乏哪种维生素而致,比如坏血病因缺乏维生素C,佝偻病因缺乏维生素D,糙皮病因缺乏维生素B3,等等。

1914年,霍普金斯从高级讲师晋升为剑桥大学首任生物化学教授。在他的努力下,剑桥大学成立了生物化学系,生物化学从此成为学校的必修课,他也成了首位系主任。

1920年,在威廉·邓恩爵士的资金支持下剑桥大学建立了生物化学学院和实验室。1924年学院正式建成时,霍普金斯即任第一任威廉·邓恩爵士讲座教授,霍普金斯专注于食物辅助因子(后来被称作维生素)的研究,并引领了学院的研究方向。

二、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1909年4月22日—2012年12月30日),意大利著名神经生物学家,1986年,蒙塔尔奇尼和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共享诺贝尔医学奖,她是史上最长寿的诺贝尔奖得主。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Levi-Montgalcini和Cohen证明了它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是外周神经系统和脑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所必需的一种蛋白质。

NGF参与调节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生存和损伤后再修复等过程,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功能性表达也有重要调控作用。NGF除对人体神经细胞及其组织有基础营养支持作用外,还具有调节神经损伤,平衡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以此维持大脑发育和保护人体神经系统功能。

三、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10月5日诺贝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 e i d e 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 c k Szostak)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颁奖词称,这三人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对癌症和衰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是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