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衰老的定义

第一节 关于衰老的定义

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在正常状态下,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自身生理功能减退,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应激能力及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趋向死亡,是不可逆转的现象。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了衰老的过程。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衰老出现的早晚及相关的表现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但总体说来年龄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意思是指女性到了35岁,男性到了40岁后开始由壮盛期转入衰老期。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形体外观和内脏就会表现出衰老的征象。同时,《素问·天年》中记载,“人之寿,百岁而死”,意思是说人若尽其天年可活到百岁。从35岁到百岁,如何调护预防、延缓衰老,进而延长寿命,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想寻求人类健康长寿的秘籍,就必须对衰老理论有一个清楚完整的认识。中医的衰老理论在中医典籍中皆有论述,《黄帝内经》中早有关于肾气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继而形成了肾气虚致衰的理论。故历代医家大都认为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其在中医衰老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衰老虽是肾虚为本,但因虚而致的痰浊血瘀也是非常重要的致衰因素。虽然关于衰老的理论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主虚说、虚实夹杂说和综合致衰说三类。

一、主虚说

(一)肾虚说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源,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的生命过程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机体的生长发育或衰退情况,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由此可见,衰老的速度和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

后世医家对肾虚与衰老的关系也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如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提到,“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论述下元亏虚与衰老的关系,“男子向老,下元先亏……花甲以外年岁……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蒂已虚”等。

(二)脾虚说

脾虚致衰的理论也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说明衰老是从阳明开始的。其解释有二,一是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元气失养,机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乘虚致病,因病而衰。二是从气化的观点来说,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下降,肝肾之阴上升,而使天地交泰。若脾胃升降失调,会产生一系列病变,从而影响健康长寿。

对此学说,唐、宋、元、明、清诸医家皆有发挥、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思想。这说明调养脾胃之气是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孙思邈曾提出“五脏不足调于胃”的说法,认为调理脾胃可使“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李中梓更进一步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认为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同肾一样需要被重视。

(三)五脏虚衰说

五脏虚损既是衰老的生理特征,也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脏腑虚损日久则因虚致实,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滋生,以致虚实夹杂,变生他病,进一步加速衰老。因此,衰老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在五脏之中,又以脾肾两脏与衰老关系最为密切。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亏与机体衰老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肾虚是衰老的主因,肾虚衰老说应是中医衰老学说的核心。《灵枢·天年》中论述从40岁起衰老便已开始,涉及脏腑则从50岁由肝脏始衰,随后按五行之序逐一衰弱,至90岁肾气焦为止,乃至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生命终止。如此看来,五脏与人体衰老密切相关。

(四)阴阳失调说

阴阳两者相互依存,保持平衡,则机体健康无病,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如果生理状态的阴阳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会发生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状态。阳气虚损可导致阴精化生不足,阴精虚损又可导致阳气化生无源,久则阴阳俱损而衰老。当进入老年阶段,由于阴阳平衡失调,机体出现了衰老的征象,如“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视听不稳,生多退少,进饮食无味,寝处不安”。朱丹溪在《养老论》中从阴阳虚损角度论述了阴阳失调的病理特点,指出“人身之阴阳,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积”。故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衰老的发生。以上均说明人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阴阳二气的调和。

二、虚实夹杂说

(一)血瘀夹虚说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气血的濡养而气血旺盛通畅是保证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气血以流,长有天命。”气血充盈通畅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开始步入衰老阶段,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开始处于衰退失调的状态,相继出现“阳明脉衰”“肾气衰”“五脏皆衰”等生理上的病理性变化。而且由于人们所处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不断变化,又长期经受着六淫、七情、劳倦、外伤和疾病折磨,人体的气血盛衰和运行状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随着气血不断衰减,运行就会日趋滞缓。气血虚衰和滞缓又易引起血脉瘀滞。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那么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加速人体衰老的进程。正如《灵枢·天年》中记载,“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终也。”朱丹溪认为“气血和,一疾不生”,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何赛萍等探讨血瘀与衰老的相关性时发现,抗衰汤对与血瘀相关的衰老基因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血瘀是导致衰老的关键因素之一。血瘀是衰老及老年病的常见病理因素,须及时调整。

(二)痰浊夹虚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逐渐虚衰,生理功能逐渐下降,以致津液代谢失调,则聚而成痰,而血液运行不畅,则可导致血瘀。痰瘀又可相互促生。当血瘀阻滞时,可致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导致痰饮的产生,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而痰浊内停,阻滞血脉,影响血运,也可导致血瘀。中医学早就认识到“百病皆因痰作祟”。痰阻血瘀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加重脏腑虚衰,使精血津液运行更为不畅,促生痰瘀,从而使脏腑更加虚衰,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脏腑功能衰败而使人体衰老直至死亡。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言,“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阳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其指出阴亏内热、阳虚气郁皆会生痰。现代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速率和脂褐素沉积相应增加,造成回避反射下降和记忆力减退。老年性痴呆患者,其病理改变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的老年斑,从超微结构观察,老年斑中心为淀粉样物质,周围缠绕退化的神经元和神经轴突。这些都被认为属中医学的痰瘀范畴。

三、综合致衰说

(一)七情致衰说

中医学有“七情”之说,七情“过”与“不及”皆可致病。《吕氏春秋》曰:“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哀五者损神则生害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口问》曰:“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何之鼎曰:“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也,尤不可以一日不养,不用则滞,一则神阻遏,魂独枯槁之弊生;不养则瘦,一则思虑丛杂迫横构苦之患起。”情志导致衰老的病理机制可能是情志失调,主要通过脏腑亏虚、气血衰竭、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和痰凝血瘀五方面来致病促衰。

(二)生活方式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所谓妄作妄为,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饮食不合理、劳逸失度、房劳过度、起居无常等。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病已成为世界头号杀手,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引起这类疾病的主要原因。生活节奏快、运动减少、压力增大、高热量饮食摄入、脂肪过剩、饮酒吸烟等多种因素,导致了许多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脂肪肝、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慢性肺病、癌症等慢性病。调查发现,都市化程度越高,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也就越高。

(三)环境因素说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高者,是指高山、丘陵地带,气候寒冷,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生物生长缓慢,寿命也就长;下者,是指地势低下,气候炎热地带,生物生长较快,寿命也相应较短。现代研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农药污染等,都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素问·疏五过论》中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在没有稳定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社会地位和环境的急剧变化,会给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疾病发生,加速衰老。现代研究表明,很多身心疾病都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恶劣的社会习俗、落后的意识形态、社会逆境、家庭不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斗争、矛盾等,都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早衰。

(四)先天遗传说

先天遗传学说认为,人的衰老进程和寿命长短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础,甚至在其出生时已经确定。《灵枢·天年》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楣。”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先天遗传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黄帝内经》中有“火形之人”多不寿暴死之说,这是关于体质遗传的最早记载。先天禀赋强则身体盛壮,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憔悴,精神萎靡,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