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相关病症
一、感冒
感冒一词,见于《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全年均可发病,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邪不同而证候各异,结合体质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区别治法。外邪轻浅,只犯皮毛,称为伤风;感染非时之气,即为流行性感冒。初起一般多见头痛、鼻塞、流涕、喷嚏、畏寒,继则发热咽痛,或咳嗽咽痒,重则高热、憎寒、周身酸痛。本病的治疗,应先辨风寒、风热,以疏风宣肺解表为主,辅以活血药物,其效更好。
此证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之时。起居不慎,冷热不调,或由雨淋、疲劳等使人体腠理疏懈,卫气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老年人因为抗病力弱,感冒之后,多有各种兼变之证。常言道:“老怕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病,多由感冒而起)少怕痨。”中医认为在不同季节中,风邪往往随着时气而侵入,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梅雨季多夹湿、夏天多夹暑、秋天多夹燥。在症候表现上分风寒、风热两大类型,夹湿、夹暑、夹燥均属兼证。
二、痰饮
此病老年好发,主要症状为咳喘、痰多白沫,故名为“痰饮”。痰饮之作,经久不瘥,由元气匮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聚胸中,水聚悉变为饮,饮邪凝集则为痰。故有“痰为稠黏之饮,饮为清稀之痰的说法,实则二者同源异出。如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宜专事破气,或滋腻填补,或妄投甘寒,大伤脾胃。
痰饮咳嗽,病在肺经。肺为娇脏,职司清肃,痰饮射肺,上逆作咳。痰饮由脾胃运化不及所致,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老年痰饮咳嗽每发于秋季骤凉,随着冬季严寒,症状加剧,至气候转暖逐渐平复。痰饮伏于内,胶结不去,古人将其视为哮喘的“宿根”。一经风寒外邪引动,则迫击于肺,上气抬肩谓之喘,喉出有声谓之哮。痰饮既为哮喘的宿根,又因久留不去而使脾肾之阳气更被阻遏,这是并发肺心病的主要根源。如出现四肢头面水肿,气急抬肩,应防厥脱,急当求医为妥。
三、泄泻
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者称为泻,临床一般兼见,统称泄泻。症见粪质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常伴有腹痛或腹胀。
泄泻的病机在于脾胃运化失常和肠道翕辟无权。《景岳全书》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分析精当。但久泄不愈,必有瘀血阻于肠角幽隐之处,不可忽视。
四、便秘
便秘的基本病变是大肠传导失职。张洁古说:“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有风秘,有气秘,有冷秘,有热秘,有老年津液干结,妇人分产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气血未复,皆能作秘。”说明便秘的发生,有着多种不同性质,治法也不同。今取老年人常见之燥热便秘、气滞便秘、虚秘、冷秘分别论之。
肠胃积热,多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导致热毒内盛,耗伤津液肠道干涩。气机郁滞多由忧思结虑,久坐少动,导致通降失常,糟粕内停气血阴津亏虚,老年之人,气虚推荡无力,血虚舟行无水,或劳役过度、汗出过多,都可造成虚秘。阴寒凝结,老年人真阳不足,气少煦和,津乏蒸化,传导失职致成冷秘。
五、淋证
《诸病源候论》曰:“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漓不宣,故谓之淋。”淋证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特征。淋证又有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之分。
形成淋证的主要原因是湿热挟瘀蕴结下焦。湿热既久,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名石淋。湿热壅阻,伤及血络,迫血妄行则为血淋。气滞不宣,小便艰涩,余沥不尽是为气淋。湿热缠绵日久,小便脂腻如膏,清浊不分,溺时涩痛是为膏淋。历久不愈,遇劳辄发,淋漓不已,少腹坠胀,腰膝酸软是为劳淋。各种淋证的症状不一,病因总以湿热瘀阻为主,病初多邪实之证,久病由实转虚,亦有虚实夹杂的证候。
六、耳鸣、耳聋
耳为肾之外窍,《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听觉异常,如闻蝉鸣,如听潮声为耳鸣;气闭不闻,甚至失聪为耳聋。耳鸣可伴耳聋,耳聋多由耳鸣发展而来。
一时肾气有虚,风邪外袭,扰于清窍,猝然无所闻,谓之“卒聋”。若邪与正气相搏,邪气停滞于耳道,其鸣不休。如有情绪抑郁,肝气内扰,循经上达于耳,常耳鸣烦躁易怒。如痰湿内盛,蒙蔽清窍,或耳鸣如蝉,或气闭无闻,夹瘀则经气失于濡养,亦能致聋。体虚匮乏,或由于精血不足,经脉失荣,不能上奉而见昏聩;或由于阳气不振,经气空虚,清阳不展,不能上充而见重听,皆是耳失聪颖之由。
七、眩晕
眩,指目眩;晕,指头晕,二者并见合称眩晕。其症视物昏暗旋转,恍惚如坐舟车,常伴恶心呕吐、不能站立,甚至昏倒。
《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若真阴不足,肝阳上亢;或水不涵木,木少滋荣,皆能令风阳上扰,其病机在上盛下虚。如房事不节,肾精亏耗,髓海空虚而致者,属上下俱虚。《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此为脾胃运化失常,聚湿成痰,阻隔清阳之气,症以只眩不晕为特点。朱丹溪所谓“无痰不作眩”,言出有本。但作者认为,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能荣养头目者实为多见,古人涉之者却不多。
八、头痛
头痛在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均能出现,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有时还作为主症。据《黄帝内经》载六经皆有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痛连项背;属阳明者,痛在额前,牵及目珠;属少阳者,上及两头角;属厥阴者痛在头顶,干呕涎沫;太阴、少阴两经,虽不上头,然痰气逆壅于膈,清气不能通于首,亦多见头痛昏蒙。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及清阳之气都汇于此。若起居不慎,或坐卧当风,或受寒冒暑,以致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三阳之经,着于头部,皆成头痛。若病久不愈,络道痰瘀交阻,遂成头风病。又有情志不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者;或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或由禀赋不实,精血不能荣养者;或内伤瘀阻,清阳不得舒展者;或饮食过于甘肥,痰湿内生,壅遏气机者,均能导致头痛的发生。
九、不寐
不寐即失眠症。其临床表现不一,有初睡即不能入眠;有初睡尚安,半夜即醒;有睡而易醒,时时中断;有睡中恍惚,不时惊觉;有睡而不酣,梦扰纷纭;甚则转侧不安,彻夜不寐。
瘀血内阻胸中,百脉不畅,卫气不能入交于阴分,故寐而不谧,睡中目常不瞑。亦有劳倦思虑太过者,神不守舍,心悸不寐。阴亏火旺,孤阳漂浮,神不安宅,心烦不寐。心胆气怯,触事易惊,睡梦纷扰,虚烦不寐。饮食不节胃气失和,“胃不和则卧不安”等。
十、心悸、怔忡
心悸是外无所惊,自觉心下筑筑,跳动不宁,休作有时,不能自主;怔忡是心跳无有宁时,突突而神摇。怔忡的证候比心悸严重,心悸有虚实之分怔忡多属虚证。
心气不足则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血内亏则不能荣养脉道充盈周流,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故常有心慌内怯之象。病久失治,心有烦乱,坐卧不安,睡眠梦扰,饮食少味,或因心阳不振,复感外邪侵袭。多与瘀血相关。
十一、虚劳
虚劳亦称虚损,是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大抵病久体羸谓之虚,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支谓之劳,三者积渐而成。
虚劳皆由外伤饮食劳倦,内伤七情六欲所致。盖劳役伤肺,肺阴销烁;色欲伤肾,精室空虚;思虑伤心,血脉失和;饥饱伤脾,中州不运;愤怒伤肝,郁火复炽。清代医家马元仪谓阳虚有二、阴虚有三,较能说明问题。所谓阳虚有二,即肾阳虚衰,先天禀赋单薄;脾胃虚寒,后天将护失宜;阴虚有三,即肺胃之阴津耗伤、心脾之阴血虚亏、肝肾之阴精匮乏。但临床所见纯虚者实少,而常多虚实夹杂之证。原因之一在于瘀血,留瘀往往是正气不能伸张,新血不复再生的渊薮。
十二、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病肢多见肌肉瘦削的疾患。单见下肢痿软者,称为“痿躄”,西医诊断的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所见类似症状者,亦作痿证论治。
古人论痿多与岁运有关,凡淫雨之后酷暑复加,湿热蕴蒸,草木每多根烂枝萎,岁土太过,民病足痿,此属外因。又有“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病起于内因。亦有由痹转为痿者,乃因瘀阻脉络,经隧无气血供养,久则痿废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