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养血药

第一节 补气养血药

一、党参

党参,桔梗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党参为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党参多生于海拔1560~3100米的山地林边及灌丛中。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

党参,又名防风党参、黄参、防党参、上党参、狮头参、中灵草、黄党参等。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和胃、健脾益肺等功效,为中国传统的补益药,可以作为人参的替代品。关于党参的功效,《本经逢原》中提道:“清肺。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一)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

主治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热病伤津,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症。

(三)适用人群

适用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以及病后、产后体虚者;脾胃气虚,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食少便溏,慢性腹泻,肺气不足,咳嗽气促,气虚体弱,易于感冒者;气虚血亏者,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慢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佝偻病患者。因党参功效近似人参,故可在临床上代替人参用于脾虚倦怠,食少便溏及中气下陷,泻利脱肛,以及肺气不足之喘促,肺肾两虚之短气等症。

(四)慎用人群

气滞、肝火旺盛者不适合服用党参。另外,避免补气太过而生燥邪。实证、热证禁服;正虚邪实证,不宜单独应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五)食用方法

党参代茶饮,一般党参10克切片开水冲泡即可。

党参也可用于煮粥、煮饭。党参煎水直接煮粥。也可以将党参及其汁液浇在隔水蒸熟的糯米上,适量白糖或者蜂蜜调味即可食用。

党参泡酒。党参切片,放入黄酒或白酒中,浸泡1~2个月即可饮用。

二、灵芝

灵芝,多孔菌科真菌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子实体。全球野生灵芝的品种有284个,中国有114个。灵芝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其中东北灵芝种植基地以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和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较为集中。此外,欧洲、美洲、非洲、亚洲东部也有灵芝出产,但产量不同。

灵芝素有“仙草”“瑞草”“还魂草”的美誉,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灵芝的生物活性成分十分丰富,目前已分离到150余种活性成分,有多糖类、核苷类、生物碱类、氨基酸蛋白质类、三萜类和矿质元素等。其中,灵芝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刺激干扰素的形成,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增强肝脏、骨髓、血液合成DNA RAN和蛋白质的能力,从而延长寿命。灵芝纤维素可在大肠中脱水,从而防止便秘,还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从灵芝粗脂肪中可以分离出灵芝三萜类物质,其含量约占灵芝的1%~2%,具有止痛、镇静、抑制组织胺释放、解毒、保肝、毒杀肿瘤细胞等功效,对人体无副作用。

(一)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肺、心、脾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的功效。用于健脑,消炎,利尿,益肾。

(三)适用人群

适用于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睡眠不良的人群;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劳损所致的伴有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人群;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慢性肝炎、脂肪肝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并发周围血管病变患者;记忆力下降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各种肿瘤患者及有较大可能性患肿瘤的人群,长期服用可提高自身抵抗力。健康人群可用其防病、防衰、美容。

(四)慎用人群

灵芝并不是一味可长期大量服用的中药,故服用时应控制在每次2~3克,且连续服用3个月应该停用3个月再继续服用。少部分人在服用灵芝后会出现过敏症状,应当立即停用。另外,实证慎服,低血压患者手术前后及有出血症状者也不宜服用。

(五)食用方法

泡茶水。把灵芝剪成碎块后可以放在茶杯内,用温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一般成人用量5~10克/日,可连续冲泡5次以上。

灵芝可以用水煎。取灵芝剪碎后,放入锅内,加水煎煮,一般可以煎煮2~3次。将每次所煎煮的液体混合,放入冰箱,然后分次服用,每次可以像烫烧酒一样将灵芝水温热用,也可以根据个人体质从冰箱取出即可服用。

灵芝可以泡酒。将灵芝打粉,装入布袋后剪碎放入白酒瓶中密封浸泡,3天后,待白酒变成棕红色后即可饮用,也有人直接将灵芝切成条状,直接密封浸泡于白酒中。为了调味,可加入冰糖或蜂蜜。

灵芝可以煲汤和炖肉。灵芝洗净剪碎后,可以作配料加入所要煲的汤中即可。用量根据汤汁多少加入。无论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均可加入灵芝炖煮,按各自的饮食习惯加入调料喝汤吃肉。

三、人参

人参,五加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和根茎。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人参生长于北纬33°~48°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根据其产地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产于中国的称“人参”,产于朝鲜及韩国的称“高丽参”“别直参”,产于日本的称“东洋参”,产于美国、加拿大的称“西洋参”。目前,东北地区是中国人参的主要产区,其中以长白山及小兴安岭地区所产的人参质量最佳。

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其药用精髓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一)性味归经

性温平,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

主治呕吐、腹泻等体液大量丢失后引起的以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减退为主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渴、呕吐、脉虚、自汗、腹泻、烦躁、食欲缺乏、咳嗽、腹痛、发热、体倦乏力。

(三)适用人群

适用年老体衰、病后康复期气血亏虚的患者;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的患者;易疲劳,活动量较少或运动后长时间疲劳,充分休息后体力不易恢复的患者。

(四)慎用人群

正常剂量下,大多数人对人参都有良好的耐受性,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很轻微,而且是可逆的。药理研究也表明,长期服用人参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是人参作为一种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只有在符合用药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应用,才能确保安全有效。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没有相应适应证的情况下,不宜服用人参,误服后除了干扰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外,严重的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凡体质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脉象有力者,无论患病与否均不宜用人参。体形虽然消瘦,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脉搏有力、舌质红绛者,不宜服用人参。

(五)食用方法

人参可以泡茶代茶饮。将人参切为薄片,放入杯中,每次1~2克,冲入沸水,可反复冲泡,直至药味消失,然后将人参渣嚼食。

可以含化和冲服。将人参烘干研末。每次1~2克温开水冲服或吞服,以温开水送下。将人参切为极细薄片,放入口中,噙化后咀嚼咽下。

人参可以煲汤和煮粥入餐桌。将人参切片后加水炖开,去渣取汁,加大米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另将人参嚼食,或碾碎冲入粥中服下。取人参5~10克,切薄片加适量水炖开,饮汤食参,或与适宜食材一起炖煮煲汤。

人参浓煎顿服。取大剂量人参,大火急煎,然后顿服。可用于大量失血、剧烈呕吐、腹泻不止、过量出汗等体液大量丢失的情况下急救。(注:人参皂苷对血管具有收缩作用,大量摄入可能导致头痛,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四、黄芪

黄芪,豆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黄芪为多年生草本。黄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于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强盐碱地不宜种植。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也可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黄芪又名红芪、黄耆、绵芪,是最常用的“扶正固本,补中益气”药之一。其药用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一)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主治表虚自汗,气虚衰弱,阳气不足,疮疡破溃,内脏下垂及水肿等症。

(三)适用人群

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者;贫血,脱肛,子宫下垂,经常性感冒,身体虚弱或老年人出现水肿,术后或久不愈合的脓肿疮疡患者。

(四)慎用人群

《本草经疏》曰:“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盛,下焦虚寒者忌之;患者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即肝阳太盛(血压高、脉弦硬)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须慎用黄芪。

(五)食用方法

酿酒。以大麦芽、黄芪、啤酒花为原辅料制成,发酵酿酒。

泡茶。黄芪切成薄片,用开水冲泡或煎水取汁后可代茶饮。也可与其他适宜药材一同泡水,尽量咨询中医师,遵循中医师建议与其他药材一起代茶饮用。

煮粥、煲汤。黄芪洗净切片,可与其他适宜药材一同与粳米炖煮至米烂熟即可,如复方黄芪粥、人参黄芪粥。

煲汤。也可将黄芪洗净切片,与其他适宜食材一起炖煮。

五、西洋参

西洋参,五加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西洋参生长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喜散射光和漫射光,适宜生长在森林沙质壤土。原产于加拿大的大魁北克与美国的威斯康星州,加拿大产的称“西洋参”,美国参产的称“花旗参”,中国北京、山东、吉林等地也有种植。

西洋参又名西洋人参、洋参、花旗参、广东人参,具有滋阴补气、宁神益智及清热生津、降火消暑的双重功效。西洋参以补而不燥著称,古语云:“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

(一)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归心、肺、肾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

主治肺虚久咳,失血气短,咽干口渴,肝火旺,高血压等症。也可作为某些癌症患者手术治疗、放疗或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佳品。其对中枢神经平衡有一定作用,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疲劳、抗缺氧等作用。西洋参常与麦门冬、天门冬、知母、贝母、阿胶等养阴润肺、清热化痰中药同用以增强药效,治疗肺肾阴虚火旺所致的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等症。

(三)适用人群

适用于外感热病或内伤病久导致气阴两伤所见的烦倦口渴等症的患者;内热消渴、津液亏虚所致口干舌燥等症的患者;肠热津亏所致便血症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尤其是心脏病引起的烦躁、闷热、口渴等症状突出的患者。还可用于癌症患者因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如鼻咽癌患者可用西洋参3克,煎服,每天1剂,于放射治疗前2周开始,直至放射治疗完毕,对防治因放疗所致的咽干、胃口不佳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四)慎用人群

感受表邪,湿热未尽者不宜用西洋参。

《本草从新》曰:“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及生寒热。”据中医药药理分析研究,凡阳气不足,胃有寒湿者禁忌服用。另外,有面色苍白、脸浮肢肿、畏寒怕冷、心跳缓慢、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症,以及男子阳痿早泄、精冷、遗精,女子性欲冷漠、痛经闭经,小儿发育不良与老年人低体温者均不宜服西洋参,否则会耗伤阳气,有害健康。

用于抗疲劳时不宜长期服用。亚健康状态下的疲劳是人体气血、阴阳相对失衡的表现,需要通过精神调摄、均衡营养、劳逸结合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等多方面综合调节,而不是仅服用西洋参就能解决的问题。

(五)食用方法

含服。将西洋参隔水蒸煮软化并切薄片,每日早饭前和晚饭后各含服2~4片。

冲服。将西洋参研成细粉状,每次取参粉3~5克,冲入沸水加盖5~10分钟即可饮用,可反复冲服数次。

蒸煮。将西洋参切片,每日取3~5克放入容器中,加适量水浸泡1~2小时,容器加盖后隔水蒸炖约25分钟。也可将西洋参研粉,拌入鸡蛋中蒸熟,早饭前服用。

炖煮。将西洋参切薄片,每次放入约10克,与其他食材一起炖煮食用。

泡酒。取西洋参30克置于净器中,用米酒或白酒500毫升没过西洋参,密封浸泡7天后取食,每天2次,每次空腹饮用10~20毫升,最后可将西洋参取出食用,也可继续泡酒,至味淡为止。

六、阿胶

阿胶,马科动物驴的干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而制成,因产自山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自古以来,东阿镇的阿胶产业就极为繁荣,于清朝咸丰年间达到鼎盛,较著名的有树德堂、协裕阿胶庄等工坊生产的阿胶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中国第一家阿胶生产厂——山东福胶阿胶也诞生于东阿镇。

阿胶,又名驴皮胶、盆覆胶,是传统名贵中药。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乃中华民族医药中的一颗明珠。《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一名傅致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草纲目》称之为“圣药”。

(一)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且能强筋壮骨并兼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痨咳咯血等症。

(三)适用人群

用于治疗妇女相关症候,效果较好。因其内服入肺、肝、肾三经,对阴虚、阳虚、贫血患者疗效甚好。

(四)慎用人群

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感冒患者不宜服用;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服用2周或服用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去医院就诊。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食用阿胶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服用阿胶时忌油腻食物,且宜饭前服用。

(五)食用方法

烊化。将阿胶砸成小块,取3~9克放入杯中,用沸水药汁或温粥适量冲开,搅拌,放冷后即可服用。

阿胶糕。取阿胶250克,砸碎置于带盖的容器内,加黄酒250毫升,浸泡24~48小时,至胶软化无硬块后,放入锅中,加冰糖翻炒,直至冰糖融化,黄酒挥发。随后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核桃仁、大枣、桂圆肉等配料,拌炒均匀后分几次放入黑芝麻(注意控制温度以免炒焦),待完全搅拌均匀后,取出置于模具中放凉切块,置于密闭容器中,储存于阴凉处或冰箱内,每天1~2次,每次1~2块,即食。

炖煮。将阿胶加适量水炖化,加蜂蜜一匙备用,待其他食材炖煮至熟烂后加入阿胶,小火稍炖即可。

泡酒。将阿胶100克砸成小块置于小坛内,倒入黄酒500毫升,将坛置于文火上煮至约200毫升,取下放冷,收入瓶中。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温饮20~30毫升。

七、大枣

大枣,鼠李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成熟的果实。大枣为温带作物,适应性强,素有“铁杆庄稼”之称。中国是大枣原产地,在北方地区广泛种植,以山东、山西、河北、新疆、陕北、甘肃为主要产地。

大枣,又名红枣。《诗经》中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中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枣作为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对其调理身心健康疗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至今都被视为重要滋补品。

(一)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补益脾胃、滋养阴血、养心安神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主治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血虚萎黄;妇人脏躁,慢性肝病,胃虚食少,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紫癜,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湿疹,过敏性血管炎,营养不良,心慌失眠等疾病。

(三)适用人群

适用于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的人群,也适用于健康人群,进行养肝防癌保健。

(四)慎用人群

小儿疳积和寄生虫病患儿,齿病疼痛、痰湿偏盛、湿热内盛者及腹部胀满、舌苔厚腻者忌食大枣。此外,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而且健康人群也不宜多吃鲜枣,否则易生痰、助热、损齿。

(五)食用方法

红枣可直接生食,也可蒸熟食用,一般大枣吃3~5枚,小枣吃5~7枚以提精神、增强身体免疫力。

红枣可以代茶饮。将红枣切片,炒至金黄后,再加桂圆、冰糖等密封储存,可泡水代茶饮用。

红枣可煲汤。将红枣、冰糖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改用文火慢炖20~30分钟,稍凉后即可饮用。

适量红枣可配百合、莲子,加小米煮粥,也可配五谷杂粮煮红枣五谷饭。

红枣也可泡酒。先将红枣洗净沥干,与冰糖若干置于容器中,倒入白酒,没过大枣与冰糖为宜,密封置于阴凉处。

可做枣泥。红枣300克加水,煮至软烂,稍凉时,剥皮去核,加入黄糖适量煮化收汁。分3次加入花生油拌匀。汤汁收干后筛入澄粉适量,放凉后可用于制作各类糕点。

八、龙眼肉

龙眼肉,无患子科植物,入药取其假种皮。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龙眼肉品种繁多,在中国大约有300个品种(品系),比较著名的有石硖、楚良等,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

龙眼,又名桂圆肉、亚荔枝等。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龙眼肉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不热不寒,和平可贵,其助心生智也。”

(一)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心,脾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治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

(三)适用人群

适用于病后体虚,血虚萎黄,气血不足,神经衰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的患者。

(四)慎用人群

因龙眼肉性温,故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五)食用方法

泡酒。龙眼肉200克,加纯正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晚睡前饮15毫升,可消除疲劳,养心安神。

煮水。龙眼肉20克,加水300毫升煮沸约10分钟,加红糖或白糖适量即可服用。熬夜可加鸡蛋1个,提神醒脑;失眠可加酸枣仁9克;养心补肾可加红枣6枚,黑芝麻15克。

煮粥。取龙眼肉30克,红枣10枚(去核),粳米100克,加水煮粥(稀饭),加适量红糖,早晚各吃一碗,可补心脾、益气血,提高记忆力;或取龙眼肉20克,莲子(去心)15克,糯米30克,加水煮粥(稀饭)食用,可美容养颜,治体虚贫血。

炖汤。龙眼肉30克,加入炖好的汤中煮5分钟,可煮出更鲜美的汤。

九、何首乌

何首乌,蓼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块根。何首乌为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生于海拔200~3000米的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除东北、西北外,何首乌在中国广泛分布,其中江苏省滨海县和广东省德庆县种植的何首乌最为著名。

何首乌,又名多花蓼、紫乌藤、夜交藤、九真藤、首乌、赤首乌。《开宝本草》(宋)曰:“本出顺州南和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本草备要》曰:“平补肝肾,涩精。苦坚肾,温补肝,甘益血,涩收敛精气。填精益髓养血祛风,强筋骨,乌髭发,令人有子,为滋补良药。”《本草汇言》曰:“何首乌,前人称为补精益血,种嗣延年,又不可尽信其说”。

(一)性味归经

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二)功能主治

具有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的功效。其中生首乌味甘苦、性平,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的功效,制首乌味甘、涩、微温,具有补益精血、固肾乌须之功效。《本草纲目》曰:“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除)矣。”

生首乌主治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等症;制首乌主治肝肾两虚,精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肢体麻木,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等症。

(三)适用人群

适用于肝肾亏虚导致的血虚头晕,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心悸失眠,梦遗滑精,月经量多,带下不净的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疟疾日久患者;便秘患者;瘰疬结核、风疹瘙痒、遍身疮肿痒痛,以及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患者。

(四)慎用人群

何首乌含有一种蒽醌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服用容易对胃肠产生刺激,出现肠鸣、恶心、腹痛、腹泻、呕吐等现象,重者还会损害肝功能故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腹泻症状。何首乌甘温滋补作用强,容易阻碍脾胃气机,痰湿较重的人群一般本身脾胃运化功能欠佳,使用何首乌容易加重痰湿症状。何首乌性温滋腻,易郁火于下焦,导致下焦湿热,故火气旺者不宜服用。

(五)食用方法

何首乌可以单独冲服和含服。将何首乌研成粉,取2勺粉用1勺温水化开,然后用沸水冲泡至透明糊状。何首乌味苦,通常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糖、蜂蜜等进行调味。含服时切薄片,舌下含化,最后嚼食。

何首乌可以煲汤和煮粥。煲汤和煮粥时可切片,可与银耳、枸杞子、桂圆、鸡肉、红枣等一起煲汤,也可与粳米一起煮粥。

代茶饮。取何首乌10克切片,沸水冲泡,可以重复冲泡4~5次。

可以切片泡酒。置于干净密封容器中,取白酒适量密封浸泡,也可以与枸杞子、当归、地黄等同泡,将容器贮存于阴凉干燥处,适量饮用。

注:何首乌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均可增加肝损伤风险,故不宜长期食用,且应严格控制食用剂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生首乌剂量每日3~6克,制首乌每日3~12克。保健食品中生何首乌内服用量每日不得超过1.5克,制何首乌内服每日不得超过3克。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