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抗衰老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中医药现代抗衰老的研究内容

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延缓衰老却是可能的。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各种延年益寿的方法和抗衰老药物,以期能在遗传学上所界定的寿限内延迟衰老或提高生命质量,提出了许多抗衰老的理论,并研究和积累了一些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方法和实践。一些现代研究发现,许多治疗其他疾病的天然产物和合成药物具有抗衰老作用,也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延缓衰老提供了建议和思索。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抗衰老研究也相应地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抗衰老实践内容丰富,包括多种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营养抗衰老、药物抗衰老、心理抗衰老和运动抗衰老等几个方面。

一、营养抗衰老

营养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营养物质的缺乏、营养过剩和营养物的比例失调都会导致衰老。许多衰老研究表明,由衰老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是机体功能减弱和疾病的信号,是可以延缓的,通过调控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就能实现,关键在于摄入营养物的数量和质量。

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限制饮食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对哺乳动物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限食抗衰老最为有效,许多动物的平均和最高存活时间均可因限食而延长。M ckay等(1935年)和Ross等(1969年、1971年)的研究发现,大鼠的寿命可通过生长期开始限制热量摄入而得到显著的延长,从与年龄有关的生化和病理改变来判断,以实验动物的生存状况、晚期疾病及生物学年龄等指标评定其效果,证明限食能延缓衰老。限食延长寿命的机理包括:通过限食可以减少下丘脑垂体分泌衰老激素,降低代谢率,延缓T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过程,延缓了免疫系统的衰老等方面。

(一)糖类和热量的摄入

糖类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占总热量的65%左右。为了延缓衰老,需要限制热量摄入量。我国民间有“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的谚语。193年美国学者M ckay做了世界闻名的限食实验,证实限食(主要限制糖类)能延长实验大鼠的寿命。摄入过多热量,会加速体内自由基代谢,损伤细胞而致衰老。1985年Maillard提出衰老的非酶糖基化学说认为,摄入过多的糖可与蛋白质生成晚期糖化终末产物,该产物沉积在细胞内使细胞变性,并促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从而导致动脉硬化而加速衰老。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中老年人热量摄入标准,可作为抗衰老饮食中热量摄入的依据,摄入热量每日为134~151千焦/千克,成年人的主食(主要指糖类)摄入量以300~350克/日为宜,老年人250~300克/日摄入糖的种类与衰老有关,应以淀粉为主,老年人最好少吃或不吃精制糖如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等制品。

(二)蛋白质的摄入

对蛋白质的摄入量尚有争议,有人主张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认为其有利于细胞的修复和提高酶的活性,有人提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适量减少蛋白质的摄入。1977年Uauy提出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每日1.0克/千克,成为国际公认标准,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对老年人十分重要。氨基酸的组成与衰老有关,老年人要注意补充蛋氨酸、色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

(三)脂类的摄入

脂类是脂肪、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总称,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也需要摄入一定量的脂类。成年人每天需摄入脂肪0.8~1.0克千克,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比值(P/S)应为1∶1.5。这一比值具有预防动脉硬化和抗衰老的作用,因此,宜选用植物油和鱼油,适量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升高,是老年多发性动脉粥状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胆固醇的重要生理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髓鞘,又是类固醇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前体,因而适量胆固醇也发挥重要的防病抗衰作用。WHO推荐,成年人每日摄入胆固醇不宜超过300毫克,日常膳食中应控制动物内脏和蛋类的摄入,以防血脂过高。

(四)微量元素的摄入

微量元素与衰老过程有密切关系。如钙具有维护骨骼、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功能等重要作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和抗衰老的重要元素。目前我国人群的食物中普遍缺钙,只达需要量的43%,成年人钙摄入量应为1.0克/日;而钠的摄入普遍偏高,高钠摄入会导致动脉粥状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其后果是加速心血管和整体的衰老。WHO推荐的钠摄入量每日应为4~6克,高血压患者不宜超过4克。目前已知人体内含有41种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4种,广泛涉及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各个方面。微量元素平衡对于维持机体健康和抗衰保健具有重要的作用,补充足量的微量元素,必须增加鱼类、瘦肉、海产品、豆类、蔬菜和粗粮的摄入,同时应注重多种元素协同作用的效果,注意全面均衡地补充。近年来,国内外长寿调查研究发现,长寿地区的外环境和多种粮食作物中都富含锰、硒、钙、镁等元素。

已知与延缓衰老有关的微量元素有锌、镁、锰、钙、铜、铁、硒、氟、铬、碘、钻、铝、镍等。锌可以阻止细胞膜过氧化,稳定细胞膜,使细胞不受损伤,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镁可以阻止心血管组织对有害元素如铝等的吸收,保护心血管不受损害。锰可以提高人体内激素合成的能力,使下丘脑、垂体等保持良好的生理功能,保护细胞中线粒体的完整,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状态,还能改善老年人的脂质代谢。硒能保护各种生物膜不受损伤,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消除体内突变或恶变的细胞,能通过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保健抗衰为目的可服用一些微量元素制剂及其复合剂,但补充微量元素应遵照平衡需求原则,以防引起积蓄性中毒。

(五)维生素的摄入

许多种维生素具有明确的抗衰老作用。目前应用于延缓衰老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E本身极易被氧化,具有强大的抗自由基作用,能捕捉体内脂质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类脂质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褐素形成和沉积;能保护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稳定生物膜结构,维持膜正常功能;是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氧化反应最有效的抗氧化物,每日至少摄入360毫克,能显著地预防LDL胆固醇被氧化,从而预防氧化的胆固醇沉积到动脉壁上导致动脉硬化及动脉栓塞。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E处理能明显改善D-半乳糖诱导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抑制脑组织NOS活性,降低NO含量,提高GSH-Px和SDH活性,降低[Ca2+]i水平,并防止mtDNA缺失突变的发生,表明维生素E具有提高衰老小鼠脑抗氧化能力和调节[Ca2+]i稳态的作用,并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mtDNA损伤,从而改善衰老动物学习记忆障碍。临床试验证明,补充维生素E能改善随年龄增长而致的免疫功能下降,能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性。维生素C是强还原剂,为强效水溶性抗氧化剂,在体内能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结缔组织的正常代谢,促进人体各种支持组织的生长发育,增强人体抵抗力,促进细胞间质中胶原的形成,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调节胆固醇的代谢,能消除或减少细胞产生的自由基及其他有害物质,起到抗衰老作用,并且能分解皮肤中的黑色素,预防色素沉着,防治黄褐斑和雀斑,使皮肤保持洁白细嫩。实验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减轻D-半乳糖诱导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的氧化损伤,保护mtDNA和增强线粒体氧化呼吸酶活性。每日摄入250~1000毫克维生素C可以延缓衰老,预防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维生素A是一类强抗氧化剂,具有保护细胞膜、血管、心脏、皮肤、眼睛、肝脏及乳房等组织免受自由基伤害的能力。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与膜脂双层分子结合能保护细胞,免受细胞内外自由基损伤,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等老年多发性疾病。维生素B6、B12和叶酸等B族维生素能激活降解同型半胱氨酸的酶,同型半胱氨酸也被称为衰老毒素、血管毒素或神经毒素,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会加重机体损伤加速人体衰老,体内B族维生素具有良好的抑制其含量升高作用,从而发挥保健抗衰功能。

(六)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

纤维素和水对人体健康和抗衰老都有重要意义。纤维素能增强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结肠癌,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纤维素膳食可预防糖尿病发生。水也是抗衰老的重要物质,人每日应饮水1500~2000毫升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种抗自由基物质,如胡萝卜素、芦丁、白藜芦醇、番茄红素槲皮素等。人每日至少应摄入500~800克蔬菜和水果。茶中的茶色素、茶多酚等具有降低胆固醇、抑制亚硝胺、抑制癌变等作用,饮茶有利于防病抗衰。

二、药物抗衰老

药物抗衰老是指通过应用各类药物以延长平均寿命及提高生命质量为指标,其基本特点为:具有整体多系统、多层次和多阶段的调整作用,以改善或调整物质和能量代谢为主要手段的一类措施和方法。目前经各类研究证实确实可以提高机体生命效率用以抗衰老的药物有如下类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可通过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延缓其对机体的损伤破坏达到抗衰延寿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维生素H等,可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活性,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增强记忆功能;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诱导剂等,可通过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延缓免疫老化,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微量元素制剂,通过长期摄入各类微量元素,保证机体内微量元素的需要和平衡,维护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内分泌活性与神经系统功能;生长促进剂,如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及脂肪分解,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及血流量等;大脑功能增进剂,可改善脑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营养,提高大脑功能;核酸制剂,可增强衰老损伤细胞的修复力;膜稳定剂,可通过稳定机体内溶酶体膜,减少组织和细胞损伤,起到抗衰延寿作用。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受困于两个主要因素,至今还没有充分依据认定确有抗衰老效应的药物:一是衰老的机制问题,尚无公认的统一理论,因而抗衰老药物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二是抗衰老的指标,怎样才算有抗衰效应。能提高动物最高寿命的药物,并不能直接适用于人类。近几十年来,在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开发了品类丰富的抗氧化与自由基清除剂、免疫调节剂、膜稳定剂、微生态制剂、核酸制剂、微量元素、维生素制剂、生长激素、褪黑激素以及生物酶制剂等现代抗衰老药物和延年益寿之品。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药物抗衰老要慎重。

三、心理抗衰老

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人体健康和衰老过程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学者对长寿老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益于长寿的共同条件包括饮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卫生或称心理保健。我国曾调查研究3765名百岁以上老人,发现在有益长寿的五个共同因素(心理性格、饮食营养、环境、劳动、微量元素)中,心理性格因素居首位。研究发现,长寿者都具有性格豁达、开朗乐观、待人谦和、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心理性格特点。现代死亡占前三位的疾病(癌症、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都与情绪活动密切关系。研究表明,A型行为模式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致病因素,其特征是因时间紧张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可发展为泛化的敌对情绪)而显示出易激怒、暴躁、气愤和缺乏耐心。矫正A型行为防治冠心病,比搭桥手术和应用药物等预防冠心病效果均好。癌症患者具有被动、压抑情感等C型人格的特征,而积极的心理行为有助于癌症患者治疗与康复的案例不胜枚举不良心理因素致病与致衰老有其神经生理和病理生理的基础,心因性刺激影响大脑皮层的高级整合功能,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以自主性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广泛影响心血管系统和内脏生理功能,这些系统的活动又反馈影响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心理抗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四、运动抗衰老

运动抗衰老是古今中外公认的观念,通过肌肉运动而消耗能量的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有助于抗衰延寿。有研究对哈佛大学的16939名年龄在35~74岁的男性校友进行了12~14年的问卷调查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通过体力活动使热量消耗到14650千焦/周,死亡率可明显降低,消耗12557~14646千焦/周的组,其死亡率只有不活动者的46%,热量消耗大于8371千焦/周的人比消耗小于2092千焦/周的人平均多活约2年。该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是哪个年龄,也不管运动开始得早或晚,只要从事积极的体力活动都会大有收获,也提供了一个量效关系,即在合理范围内体力活动量越大,获益越多。其他一些关于体力活动可以延寿的研究也表明,体力活动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寿命。如步行是一项男女皆宜的健康运动,近十年来,美日等发达国家兴起了一种步行热,称之为健康步行运动,被认为是中老年人和体弱者最适宜的健身调理身心健康和抗衰延寿方法,在国外已成为增强心血管功能和心肌梗死症康复医学的重要手段。健身跑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有良好作用。慢跑被称为“有氧代谢运动之王”,慢跑有益于健康,其有别于中长跑,是一种随意的轻松自如不至于过度疲劳的跑步。运动抗衰老要量力而行,贵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