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的抗衰老理论

第一节 传统中医的抗衰老理论

一、传统医学对衰老认识的理论依据

我国传统医学有关衰老与延缓衰老的理论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不仅系统阐述了人体生、老、病、死的基本规律,还全面总结了有关延缓衰老的理论和方法。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均有非常详尽的论述。《黄帝内经》文中对古今寿命的长短不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指出早衰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不知保养,通过“上古之人”保养天真以祛病延年的原则、方法和道理来说明长寿之道,告诫人们起居无常、酒色过度,终将精亏气耗,神衰形弱,形神相失,导致“半百而衰”,同时强调只有顺应四时,养正避邪,强壮筋骨,饮食有节,滋补气血,劳作有常,怡养神气,劳逸结合,保全形气,遵循调理身心健康的法则,方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达到形与神俱、长生久视、延缓衰老的目的。《黄帝内经中精辟的经旨,揭示了传统中医学抗衰延寿之道,奠定了抗老防衰的理论基础,垂范至今泽被后世。

二、传统医学的衰老学说

(一)肾虚与衰老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之衰老先自肾精开始,肾精不足则肾阴肾阳亦虚,无以化生肾气,肾气虚衰则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减退,出现一系列衰老的表现。同时,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致脑转耳鸣,步态不稳。因此,肾虚是衰老的主因。现代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也证实肾虚在人体衰老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有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指出肾气充足,则人体生长壮盛,机体机能正常发挥。若机体肾元不足,则人体可向衰老转化。传统中医学认为,衰老是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的客观过程,肾虚不仅指精气在量上的不足,而且也指其在质上的不足,即精气在质上有优劣之分。衰老是体内精气变化至一定阶段时出现的必然现象,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衰老的速度。肾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也是肾气化生的源泉。肾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肾中精气直接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关系着人体的寿夭否泰。肾为先天之本,五脏生成之源,对机体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肾与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制约,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肾虚是虚证病理的深重阶段,反映着虚证的病位、程度和层次。

传统中医学认为,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生命从肾(精)而来,由肾虚结束。在众多学说中当以肾虚致衰之说最被广泛接受。肾虚致衰是肾元之阳气和肾藏之精气亏损、虚少,五脏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导致的诸多衰老病态和衰老过程。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体以肾为主宰而主持维系一切生理功能,使其统一平衡而又能自调自稳的正常活动,从而抵御疾病。肾气亏虚则五脏之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各种衰老病症便日益显露出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学的肾虚导致衰老理论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直接影响着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等诸方面,从而导致衰老。

(二)脾胃虚弱与衰老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衰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组织失去濡养,代谢失常,最终致使机体衰老。李东垣的《脾胃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疾病和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

脾虚致衰论认为,阳明脉衰,脾运不健,气血不足,气化失常是导致衰老的原因,指出脾虚致衰是由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紊乱、枢机不利,从而导致自由基及其损伤作用增强。经实验研究发现,脾虚时自由基氧化反应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与衰老变化相类似;脾虚患者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高于无虚证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及其活性却明显低于无虚证者,因此认为脾胃的代谢能力随着增龄而减弱。

(三)正虚邪实与衰老

传统医学认为,衰老不是一个独立的病或证,衰老是全身性退行性变化,其生理病理变化几乎涉及所有脏腑功能。人到一定的年龄,正气逐渐衰退,邪气日益加重,而且正气的衰退和邪气的加重都是不断的发展过程,从而引起不可逆转的衰老过程。中医理论认为,衰老是全身缓慢渐进的退化过程,表现为五脏虚损,以肾虚和脾虚为主,同时伴有瘀血痰浊等实邪结滞。虚是衰老的本质,实是衰老的征象。

(四)血瘀与衰老

传统医学认为,血运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循环不休,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开始处于衰退失调的状态。随着气血不断衰减,气血虚衰和滞缓又易引起血脉瘀滞。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就要发生障碍,从而加速人体衰老进程。血脉一旦瘀阻,不仅不能供给脏腑组织器官营养,而且会导致机体发生新的病理变化,从而加速机体的老化。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流通受阻,血瘀加重,逐渐出现衰老的征象。另外,导致病理性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疾病,而血瘀又是导致老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五)肾虚血瘀与衰老

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生命之物质基础,内寓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本。中医理论认为,肾虚血瘀能较全面地概括衰老的起因、机理变化和机体表现,肾虚与血瘀有较大的涵容性和整体性。先后天因素均可致肾虚,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和机理,肾虚可促进血瘀的发生发展,血瘀又加重肾虚,血瘀是衰老的重要变化征象。在衰老过程中,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互为影响,互为因果。老年人肾功能逐渐减退,同时出现血瘀的表现,瘀血停留体内,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功能障碍,出现衰老征象。肾虚与血瘀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也大都与肾虚血瘀有关。

(六)气虚血瘀与衰老

衰老气虚已为公认的事实,在衰老进程中常出现血瘀标实。有研究报道,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紫舌程度与年龄增长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衰老的进程,血液表观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增大的潜在因素在发展,这意味着在血液循环上产生了某种障碍,血液流变性可作衰老的指标之一。有学者依据《丹溪心法》中“气血和,一疾不生”及“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论述,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提出了气虚血瘀致衰理论,益气化瘀法为延缓衰老的可靠途径。人体进入老年,逐渐出现气血失调,流通受阻,瘀血内停,造成气血失衡,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出现脏腑虚衰,气的生化作用减退,从而产生虚实夹杂,气虚血瘀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衰老,直至死亡。气旺血充,气血流畅是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气血流畅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随着老龄的加剧,脏腑气血逐渐消耗,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瘀滞,从而导致机体衰老,由此出现了“虚—瘀—衰老”的模式。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表明,用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老龄大鼠,发现随着增龄而血液流变性呈黏、浓、凝、聚之血瘀样改变,说明衰老时机体表现为气阴两虚挟瘀样改变。传统医学认为,气血为构成人体及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在中年以后逐渐衰老,脏腑功能逐渐低下,导致脏腑气衰,血运不畅而致经脉瘀滞。气虚血瘀在人体衰老的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七)气阴两虚与衰老

传统医学认为,气和阴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气生阴,阴载气,气阴生理上相互化生、相互依存。气虚则无力行血、行津,血瘀、津停又可致气滞,气阴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共盛同衰,密不可分。气阴两虚会引起精、血、津液生成的不足,从而五脏失养而衰老,同时气阴两虚会导致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加剧衰老进程。气阴两虚会引发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而疾病发生之后又会损伤老年人体质,导致人体正气不足、功能衰退,加速衰老而形成恶性循环。

(八)气虚痰阻与衰老

传统医学认为,衰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退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五脏虚损而气虚,气虚失运,体内津液代谢失调,而致痰浊内生。五脏之气尤其是肾气虚衰,是衰老的重要原因。同时,痰浊阻滞于体内,可阻滞气机,影响血行,干扰相关脏腑的功能,从而出现相应脏腑的功能障碍,痰浊产生之后,停滞于脏腑、经络、血脉、器官、组织之中,会引起多种疾病,加速机体的衰老。

(九)肾虚痰瘀与衰老

传统医学认为,在人体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其生理状态的不同取决于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肾中精气充足,五脏六腑得其所养,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肾中精气一旦衰减,则引起衰老。痰瘀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不仅影响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而且会导致机体发生新的病理变化,加速机体的衰老。在衰老的进程中,肾虚为本,痰瘀为标,本虚标实,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共同影响着衰老的进程。

(十)痰浊与衰老

传统医学认为,痰浊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所致。人体衰老过程中,脏腑俱虚,功能衰退,更易生成痰浊,进而加速衰老进程,并促成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痰浊既是衰老过程的产物,又是致衰生病的重要成因。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痰浊衰老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认为,痰浊是衰老的病理产物,痰浊生成的病理基础在于老年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导致水谷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成痰浊。痰浊既是脏腑虚衰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减退的因素,是致衰的重要因子。衰老的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虚衰,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引起津液水湿代谢障碍而生痰浊。痰浊既生,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反过来又加重脏腑、气血病变,从而加快衰老过程。

(十一)津液不足与衰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之理论,其中阴气包括津液,体内津液是随着增龄而逐步减少的,津液不足是病理产物而老年期津液不足则属衰老所致的生理改变。津液不足对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阴阳平衡等产生不良影响加速衰老,蕴生百病,所以老年的调理身心健康须重视津液的培护。有研究指出,体内的水液失去平衡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固有水分逐渐减少,进入老年期,会降至60%以下,容易出现生理性失水现象,而且老年人大脑感觉中枢神经逐渐变得迟钝,又易产生耐渴,导致一些老年性慢性疾病的发生,老年人体内水分不足,不仅会使血液的总容量减少,而且会使血液黏性增大,凝聚性提高,血液浓缩,血流缓慢,以及消化液分泌减少,发生心脑血管性疾病、老年性便秘,甚至诱发大肠癌。人要长寿,就应使体内的水液保持平衡推迟或延缓体内的失水过程,维持新陈代谢和人体的免疫功能。

(十二)肝郁与衰老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衰老的本质虽在于人身精血的变化,但其变化的过程却与肝郁密切相关,其机理在于肝郁致精血阻滞而终致衰耗。此外肝郁气滞也可导致气机不畅,气郁日久,则由气及血而致血郁,从而加速衰老肝郁还可罹害五脏,导致疾病丛生,也会加速衰老。

(十三)精神内伤与衰老

《黄帝内经》中即有情志过激内伤的论述,精神内伤可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血耗散,精血衰竭,形体毁坏,从而导致和加速人体衰老。中医理论认为,精神内伤使人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受限,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损伤心神,导致心理性疾病,引起早衰。因此,加强精神心理调适是延缓衰老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防治精神内伤的方法。

综上所述,传统医学认为衰老是一个原因多重、机理复杂的过程。在考虑如何认识衰老的问题时,不仅要以脏器官为主,还应从多角度去探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使延缓衰老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