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调理身心健康
一、何为膏方
膏方,又称膏剂(膏滋药、煎膏剂),是以其剂型来命名的,属中医汤、丸散、膏、丹五大主要剂型之一。膏方有内服和外用的区别,内服膏剂是由汤药浓缩变化发展而来的。目前,我们常说的膏方大多是指内服膏剂,其有滋补调养和治病防病的双重作用。本书主要介绍内服膏方,即“膏滋”。它是由医生根据患者体质与所患病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制定出来的处方,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是中医所独有的调补方式。外用膏剂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一般称为膏药,是将药物施于患者体表某部位,通过药物的消炎防腐、通经走络、行滞祛瘀、祛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剂型。外用膏剂大多用来治疗外科疮疡疾患,对部分内科、妇科疾病亦有疗效。
早期称为“膏”或“煎”的内服方,主要是用来治病而不是滋补的。到了隋唐时期,文献中才能见到一些滋润补益类膏方。人们在临床中逐渐认识到滋补类方药制成膏剂服用有一定的优越性,故而用于滋补的膏方就逐渐多了起来。
宋代膏剂已逐渐代替煎剂,且基本沿袭唐代风格,其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的栝蒌根膏,此时的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明清时期膏方已进入成熟阶段,表现在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此时期膏方的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
明朝各类膏方书籍广为流传,据记载,它们的组成大多较为简单,流传至今的著名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中的“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的“茯苓膏”,以及张景岳《景岳全书》的“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亦在宫廷中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载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代表的有延年益寿膏、菊花延龄膏、保元固本膏、资生健脾膏等。晚清时期膏方组成日渐复杂,如张聿青的《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论治,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较大,渐渐奠定了现代膏方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膏方的研制及运用得到了较大发展,其数量迅速增加,临床应用范围已扩大至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膏方的发展日益加快。
由于膏方服用十分方便、效果明显,加之人们对调理身心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故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请中医专家为自己量身定制适合的膏滋方服用。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服用膏方调理身心健康治病也在全国流行起来。
二、膏方有何特点和神奇功效
膏方最大的特点是因人处方、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综合调理、针对性强、非一般补品可比。在补的同时同样强调疏导,其主要作用是补充正气,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配方用药很讲究,加工工艺独特。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制作膏方成熟的速度越来越快,膏方一般由二十余味中药组成,属于大方、复方范畴,并且服用的时间较长,因此,制定膏方更加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该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来进行处方调理。另外,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它的性质比较黏腻,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峻补,往往会妨碍气血的运行并且吸收得也不好,妨碍脾胃功能,对健康没有益处,所以配伍用药,至为重要。尤其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辨证施治,一人一膏,整体调理,身体康健。
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最基础的原因,而体质会因为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多种原因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所以选方用药方面也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多虚多弱,膏方中除滋补药物以外,多辅佐行气活血的中药;女子最重要的脏器是肝,并且容易肝气郁滞,因此应该辅佐疏肝解郁的中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补品,如果确实需要,大多应用甘淡的中药调养,如四君子汤等;中年人压力负担堪重,又被七情劳逸所伤,治疗时多需补泻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诸多个体差异,都需详细分析,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订不同的治疗计划。医家通过对患者的病情与体质进行详细的诊察,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整体出发,全方位辨证施治,立法处方,君臣佐使合理配伍,注重对患者气血阴阳的综合调治,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平衡,从而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与一般的汤剂不同的是,膏方更注重整体调治,多为大型复方,药味相对较多,兼顾面广,适合治疗比较复杂、慢性的疾病。临床定制膏方,一人一方,针对性强,疗效稳定。
(二)扶正补虚,寓攻于补,攻补兼施,治病防病。
利用药物的特性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某方面偏盛偏衰,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这是中医调理身心健康和治病的基础思想,也是依照患者具体情况来调制膏方的主要原则。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不仅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而且又应该根据病者当下的具体症状,针对气滞、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适当地运用行气、活血之品,疏导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明清以后,膏方的应用逐渐偏于补益,补益药是膏方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膏方处方中的君药,膏方能针对脏腑虚损和阴阳气血的不足进行补充,最终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条畅,五脏六腑平衡。膏方药性和缓而且持久,对于各种虚证有独特功效。但膏方强调整体调治,并不同于其他补药、补方,而是在补益的同时也会增加行气活血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来治疗疾病的中药,补攻兼施。
(三)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以喜为补,化生气血。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曾经说“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是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同样适合于膏方的制定。口服膏方后,如果脾胃功能正常,能消化吸收,就能达到补益的目的,所以制定膏方,都应该增加健脾的中药,如陈皮豆蔻等,来恢复和增加脾胃功能;还可以应用助消化的中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来消除补药黏腻的特点,帮助消化并且增加健脾的作用。中医习惯在服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来治疗外来邪气,或者消除宿食,或者健脾开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脾胃功能正常之后,气血充足,就可以祛除病邪,这样人体的正气就会充足,身体才能健康。
(四)通补同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服用膏方进补的时候,既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间常以驴皮膏制膏进补,常常会有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发生,多因驴皮膏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中医理论中的“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的“动药”,动静相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病症,辨证选用合适的“动药”,例如取附子温肾散寒、振奋心阳之功效,取大黄、决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之功效,取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之功效等,与补药互相配合,来达到治疗疾病并且补益身体的作用。
另外,四季气候的变化会对疾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医家根据这些变化提出“随时为病,当随病制方”的治疗思想。如金元医家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天多以风邪为主,应在方中加入祛风类药物,如荆芥、薄荷、菊花、桑叶之类;夏天多热疾,须加适量的寒凉药,如黄连、黄芩、石膏、知母之类的药物;秋天有病多以燥邪伤人为主,宜加入温润气分类药物,如杏仁、紫苏叶、桔梗、沙参之类;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温热药,如附子、干姜之属。结合各个季节的易发病症,则可以在不同的时令,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气候变化,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法,来治疗疾病。所以说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使用,各个季节都可以服用。
膏方的制定,遵循辨证论治法度,不仅可以调理身心健康,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时间长,医者必须深思熟虑,立法力求平稳,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与病情不合,导致伤及患者。故开一般处方易,而膏方之制订难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不可疏忽,需仔细把握病症。
(五)简便经济,服用方便,口味怡人。
膏方经提取浓缩后,由于充分利用了药物功效,经济花费相应减少。对需长期服用中药的慢性疾病患者来说,无须再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煎煮中药,服用时只需按时取出适量,用温开水冲服,有即冲即饮、易于吸收的特点。中药加工成膏方后体积缩小,有利于携带和贮藏,近年来真空小包装膏方更是极大地方便了出差人士。定制膏方时因添加了矫味、收敛的糖类,使膏方带有甜味,口感较好,适用于不喜欢中药苦味的患者。总体来说,用膏方来调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膏方适用于哪些人群
(一)膏方的适用对象
1.患慢性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病久而致全身虚弱的人。服用膏方可减轻因长期服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也能起到良好的调治、补益功效。
2.大病重病后体虚患者的调养
如出血后、手术后、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产后极度虚弱者。
3.亚健康患者
因长期工作或精神压力过大,疲倦乏力、头晕失眠,食欲不佳,虽无器质性的病变,也可“未病先防”,施药调补,达到真正健康。
4.中老年体弱者
《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说明随着年龄增大,人的机能日渐衰退,要适时进补。
5.发育不良的儿童和体虚的妇女
(二)进补膏方需要因人而异
中医认为,膏方进补需要因人而异,必须根据自身状况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才能进行滋补,不应跟风盲目进补。某些患者不根据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在医生指导下就自制并服用膏方,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药化裁的用药规律。中医膏方讲究一人一方,每种膏方都是中医专家针对每个人的症状和自身特点而专门制作的。即便是自制的成品膏方,也需要在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对于丸散膏丹等中药制剂,必须经药检部门认证通过,才有制作的资格。而且膏方的制作,对制作的卫生条件、配方比例是有严格要求的。并且,医生在开膏方处方时,一般既要考虑“治病”,又要考虑“保健”;既要“疗疾”,又要“补益”。
(三)儿童可以服用膏方
服用膏方进补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小儿膏方用药平和、补虚纠偏、治中寓补,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孩子来说,通过“量身定制”膏方治疗,能帮助控制病情,并对其体质起到根本性的调理作用,具有很好的疗效。一般而言,小儿膏方医师会根据孩子的体质特点,以平补为贵、健脾为主。因此,通常选用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和山药等药物为主。那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服用膏方?目前普遍认为有以下四类:①先天不足、形瘦面黄、体质较弱、身体发育缓慢的孩子;②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这类孩子免疫力较差,经常感冒、咳嗽或有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慢性疾病;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食用健脾益肺的膏方,从而调节孩子机体的免疫功能。③胃口不好的孩子。这类小儿通常脾胃虚弱、消化道功能差、食欲不振、容易腹泻且体重较同龄的孩子体型轻,看上去较瘦弱。对于这类胃口不好的孩子,应该服用健脾开胃的膏方;④有些孩子先天不足,肾精亏虚,遗尿,或是处于肾病的恢复期,他们都可以服用补肾的膏方来调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