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相关症状表现
一、形态衰老征象
《灵枢·天年》曰:“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老年人的头发变细变脆,毛囊萎缩,色素脱失,故头发变白而易脱落,这都与中医的肾虚有关。
二、内脏衰老征象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五脏者,身之强也。”五脏是形体强壮的根本,若五脏衰败则有相应的表现。如“头倾视深”是精神衰败之象,“背曲肩随”是脏气精微不能营于肩背,“转摇不能”是肾脏衰败的表现,“屈伸不能,行则偻附”是肝脏精气衰败的表现,“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是肾精亏损的表现。
三、功能衰老征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痰,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说明年老时,人的目、耳等空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是说年老时,人的肝血会亏损,所以两眼会昏花,看不清东西。《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是说老年人肾中精气逐渐衰败,因此听力时常会减退。
中医古籍中对衰老之象的论述,主要见于《养老奉亲书》《格致余论》《医学入门》三部著作中。北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曰:“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危若风烛,百疾易攻,至于视听,不至聪明,手足举动不随,其身体劳倦,头目昏眩,风气不顺,宿疾时发,或秘或泄,或冷或热,此皆老人之常态也。”金元四大家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养老论》中对老人衰老之态的论述最为详尽,“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何者?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肌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至于视听言动,皆成废懒。百不如意,怒火易炽。”尤其是其中的“头昏目眵”等十二条四字排比句,形象地记述了老年人在身体各方面的衰老表现。明朝李梃的《医学入门·杂病·内伤类》中也记载了有关衰老的论述,“年老精血俱耗,平日七窍反常,啼号无泪,笑如雨流,鼻不嚏而出涕,耳无声而蝉鸣,吃食口干,寐则涎溢,溲不利而自遗,便不通而或泄,昼则对人瞌睡,夜则独卧惺惺,此老人之病也。”这些都详细地描述了衰老的征象。
从古代中医文献来看,尤其是《黄帝内经》,将衰老的起始时间确定于4岁,故从40岁开始,中医对衰老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如下。
40岁,在肾,突出表现为骨:骨痿,易折;牙齿:齿槁,齿脆不坚,易于摇动,疏豁,乃至齿落;听力:耳聋,耳鸣;头发:发鬓斑白,发脱,乃至发去;腰部:腰脊痛,牵引少腹;小便:夜多小水,溺数,小便不禁;生殖能力:阳痿,外肾不兴,精少,精溢自泄,乃至无子。
50岁,在肝,突出表现为眼目及泪:白睛,瞳孔颜色的改变,眼花,泪多筋爪:筋软无力,爪甲色不华;体力:倦怠易疲劳;性格:性急易怒。
60岁,在心,突出表现为记忆力:健忘,忘前失后;睡眠:寐少,夜不瞑,寐则涎溢;面部:面部憔悴,面色暗,面赤;舌:舌不知味,言多错忘;心态:孤僻。
70岁,在脾,突出表现为口腔:口干,涎多,痰多;消化吸收:易饥易饱,易于伤食,易腹胀;肌肉:肌肉枯,肌痒;行动力(四肢):倦怠懒动,足软不堪步履;腹部:脐腹畏冷;脉象:缓弱。
80岁,在肺,突出表现为呼吸:呼吸减弱、表浅(气衰);大便:便秘或泄泻,脱肛;鼻腔:鼻涕多;皮肤:皱纹多且深,皮肤干燥;性格:易于感伤。
90~100岁,五脏皆衰,肾精枯涸,直至五脏衰极而生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