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鲍晓敏,封雨倩,史晓,等.中医药抗衰老研究之传承与创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0):140-142.
[2]陈古一,邓杨春.辟谷理论的形成及其在养生中的现实意义[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09):1104-1107.
[3]楚水.健康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抗衰老方法[J].江苏卫生保健,2018(12):1.
[4]丁省伟,储志东,范铜钢.“五禽戏”养生文化的历史流变及生命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8):65-70.
[5]冯放,杨顶权.中医抗衰老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01):36-39.
[6]龚舒情.复方中药抗衰老片药效评价及相关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0.
[7]胡岱平.古今名家养生经[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8]胡天佑,胡士能.中医健康传播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9]姜王莉.延缓衰老的中药及使用此类药物的注意事项[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05):334-335.
[10]李桂,王士才.现代抗衰老方略[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1]李明伟,路军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进展[J].衰老学学报,2021,37(06):1212-1215.
[13]刘珀.中医养生精华十讲[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14]马烈光,樊旭.中医养生学导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15]潘亚辉,杨继国.灸法抗衰老机制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1089-1091.
[16]蒲秀瑛,李永冰,马晓春.抗衰老药物药理学概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
[17]琴箕.从“长生之术”到“养生之术”——中医怎么抗衰老[J].家庭中医药,2018,25(07):60-61.
[18]孙巧思.古代本草著作中延年药物的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19]王琦.中医健康三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0]王业玲,唐丽.抗衰老民族医药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
[21]谢丽平.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多肽筛选、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22]许望纯,王伟.衰老抗衰老研究现状与中老年养生保健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09):912-915.
[23]薛立英.黄芩抗衰老有效成分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8.
[24]杨玲,黄森.端粒与端粒酶:运动延缓衰老的端粒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35):5733-5740.
[25]杨艺,隋建峰.脑老化及其相关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02):154-157.
[26]于凡,孙乐,许利嘉,等.决明子现代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8,20(05):626-630.
[27]俞若熙.基于中医体质学探讨“个体化抗衰老”的思路和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353-5355.
[28]张春霞,李娟,陈刚.中医延缓衰老方法探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06):56-59.
[29]张敏,刘理想,朱俊楠.从《丹溪心法》延寿丹探讨中医抗衰老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1):6815-6817.
[30]赵萌.中医养生秘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1]周玉,赵燕,马晖.中医药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