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修养对健康的影响
由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即身心健康。只有具备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有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有了疾病也只注意生理上的治疗和保健,而不注意情绪的调节和心理障碍的消除,疗效总是不令人满意。所以说,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精神的健康。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人的心理健康。
尽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心理健康的实施却并非轻而易举。采用适宜的方法对于心理保健的实施无疑是颇为重要的,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理论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一、修养身心对健康的重要性
中国人调理身心健康,着重精神,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重于物质。历代医家、道家、调理身心健康的专家都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调理身心健康。认为调理身心健康的关键在于排除杂念,保持心地淳朴专一,顺乎天理,就能达到调理身心健康的目的。庄子的《达生》篇中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地为一。”意思是,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无心于生死得失,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董仲舒说:“凡气从心,心,气出君也,是以天下之道也,皆言内心。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著名医学家石天基作了一首《祛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祛。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有人把同胎生的两只兔子,以同样条件喂养,只是在另一只兔子旁拴一只狼狗,兔子处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中,逐渐消瘦,终于死去,证明精神与健康有着密切联系。
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指出:“读义理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谈心,小酌半醒,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玩出,寓意弈棋”这是赏心、怡情、疗疾、利生的佳事。
除了平时注意修养身心,还需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畅游于潺潺流水鸟语花香之境,欣赏春兰秋菊、皓月垂柳之美,登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松弛情绪,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躯体的健康,有许多检验的指标,如体温、血压、心律、血糖,等等对于心理的健康,也是需要进行判定的。人的心理状况是千差万别的。那么,什么样的心理状况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呢?这就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自我心理状况的评估,以及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努力方向,都很有意义。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体现出关于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可以归纳为如下八点内容:①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②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求③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④意志坚强,理智行事;⑤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⑥人际关系良好;⑦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强;⑧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中医心理健康标准重视人们对社会的适应性,这对于人们预防或摆脱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一)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黄帝内经》中说,人应该享有恬静、愉悦的心态;心神安宁的人就不会有恐惧(以恬愉为务,心安而不惧)。这就是提倡人们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经常保持乐观心态的人,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有信心。内心有执着的信念,对生活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经常保持对于生活的乐观的态度,无疑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而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诚然,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和磨难是在所难免的。人遇到挫折和磨难而产生愤怒、忧虑、悲痛等情绪,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人们应该尽快地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让过激的情绪得以平复,恢复七情的平衡。七情平衡的心态,就是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
(二)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求
《黄帝内经》倡导“志闲而少欲”,这就是要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求,保持较为超脱的心态。
人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任凭自己的欲求无限制地膨胀,就可能对身心带来危害。汉代调理身心健康的专家枚乘在《七发》中说:“纵耳目之欲,恣支(肢)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指出了纵欲的危害。老子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人们眼观素洁的颜色,胸怀朴实的意念,就是要人们淡泊欲望。节制欲求是我国古代调理身心健康的专家们很注重的问题。
(三)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
《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恬淡虚无”“居处安静”,意思是要尽量保持一种自然适宜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可以“静则神藏”,达到心神的宁静,使心身得以平衡。《黄帝内经》还要人们“不妄思”“淫邪不能感其心”,即不妄想妄为。
老子也提倡“至虚极,守静笃”。虚和静是老子崇尚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历代众多人们的认同。“至虚极,守静笃”已经被后世作为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至理名言。
《黄帝内经》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意思是说,宁静的心态可以使精神内守,而躁动的心态则会导致人体精气的耗散,以至心身的毁损。《黄帝内经》确立的心神宁静的调理身心健康的思想,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例如,南北朝医家陶弘景说过:“静者寿,躁者夭。”针对现代人过于浮躁的心态,很有必要提倡古人关于心神宁静的理念。
(四)意志坚强,理智行事
《黄帝内经》很重视意志的作用,指出:“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中医著作所说的“志意”,大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意志。《黄帝内经》认为意志可以驾驭人的精神、调和喜怒等情绪,还可以使人们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如气候寒热)的变化。
《黄帝内经》还倡导人们要理智行事,在《灵枢·本神》中对“智者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杨上善在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中说:“智者观道,神清性明”;又说:“顺理而动,其神必安”;这都是倡导在心理活动中注重理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上述思想,人们如果能够调动意志的力量,就可以强化对于精神、情绪的统摄作用,并可调节情绪:如果懂得理智行事、顺应客观规律,则可使人们达观地看待人生世事,使情感免受伤害,使心绪趋于平和。这些,对身心健康都颇为有益。
意志坚强是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孔子曾在阐释“仁”的含义时强调了意志的作用,他说:刚强、坚毅、质朴、言语谨慎的人,接近于仁(刚、毅、木、讷近仁)。孔子是很重视坚强的意志对于人的品格乃至人生的作用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重大的挫折和打击。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需要调动意志的力量和理智的力量,渡过现实的和心理的难关。中医关于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助于人们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意志力,懂得理智行事。
(五)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
《黄帝内经》提倡“御神有时”“勿伤于神”“劳而不倦”“起居有常”,这就是倡导人们要身心有劳有逸,过有规律的生活。任何生命活动都有其内在节律性。生活规律对健康十分重要,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饮食、睡眠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要注意劳逸结合,培养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爱好。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六)人际关系良好
《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们要“善附人”“好利人”“尊则谦谦”。其中,“善附人”是指善于团结人:“好利人”是指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尊则谦谦”则是指地位尊贵但为人谦逊。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际关系对于心理的影响。在《论语》中,反复强调了孔子对于交友的重视,以及孔子交友的标准。现代心理研究也很重视人际关系对于心理的影响。现代心理学提倡建立“支持系统”。“支持系统”就是能够向遭遇负面生活事件的人提供经济、物质援助和精神慰藉的人群,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老乡等。这些人群都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可以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心理的支撑和愉悦,因而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态。
(七)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强
《黄帝内经》倡导人们要善于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做出自我调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褒扬“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的品格气质,要求人们委婉地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人进行无谓的争斗,懂得适应时代的变化,懂得与时俱进。
(八)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黄帝内经》还倡导人们要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身,即“节阴阳”“调刚柔”。
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调节性格、陶冶气质,则有利于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所体现的上述这些心理健康标准,被后世医家所遵循,并应用到调理身心健康的实践当中。譬如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摄养》中概括的调理身心健康的纲要:“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其中的各项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黄帝内经》的心理健康标准。
三、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详细论述了人的心理活动,是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心的主观活动,具有主观性;人的言、行、表情等,是外在的客观活动,具有客观性。而心理活动与人的言、行、表情等外在的客观活动又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感知、情绪、欲望、意志、思维等;比较稳定地存在于某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
这些心理活动,在《黄帝内经》中都有深入的探讨。
在中医心理学理论中,“神”是心理活动的总称;人的情绪、情感以及思维过程,被总结为“七情”;而人的心理特征,则按照品德、性格、气质等,划分为若干类型。中医心理学还阐述了心理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如情感与欲望的关系等。
(一)讲求中节与和谐
儒家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影响,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基本原则中。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可以看出,“中节”与“和”(和谐)是儒家所认为的世间万物乃至人的心理的最佳状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节与和谐就成为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首要的原则,可以称为“中和之道”。
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讲求“中节”,是适度、不过分也无不及的意思。中节适度的原则,体现在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诸多方面。
情绪、情感要讲究中节适度。喜怒哀乐本身都是人之常情,人在生活中,谁都会有喜怒哀乐,适度的喜怒哀乐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喜怒哀乐过分了,就会损伤身体。
又譬如七情中的“思”。人活着就要有所思有所虑,如果没有思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吃饱饭就混天黑,那当然不行;但也不能思虑过度,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进而还会累及其他脏腑。现代医学临床研究也表明,持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也会出现功能紊乱。所以,思虑要讲求中节,讲求适度。贵在适可而止,劳而有度。
中国中节与和谐还体现出和谐心态的理念,倡导人们的心态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中医心理健康主张提高道德修养,这是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而《黄帝内经》在《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这里讲的就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了。
(二)注重品德修养
古人早已认识到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仁者寿”,认为仁义的品格有利于人的长寿。儒家以“仁”为本,在调理身心健康的方面同样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对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理论有重要影响。《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及道德修养在心理调理身心健康中的意义,倡导人们学习上古时代淳朴的道德风尚:“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说“德全”之人(即道德高尚者)能获得长寿。
历代许多医家都极为重视在道德修养中求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明代医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将“养德”与“养生”看得同样重要:“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指出:如果不注重修养德行,只求助于方药,是不可能延年益寿的(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不仅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心理调理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把道德理念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学的体系中。
(三)遵循客观规律
顺从客观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原则。《庄子》中,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国君解牛,能游刃于骨节的空隙间;那把刀用了19年,屠宰了数千头牛,刀刃仍然像新制的一样锋利。人的保健之道,就像庖丁手中的刀,要讲究顺乎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心理保健这一原则,有三层含义。其一,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顺应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二,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三,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四)讲究清静养神
关于清静养神,先要理解《黄帝内经》中有关清静的理念。《黄帝内经》所说的清静,既是指一种稳定、安宁的良好心态,也指实现这种心态的方法,是要形成一种理想的“阴平阳秘”的动态的心理平衡。清静养神是心理保健、防病的必要条件。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医的清静养神观念中,“清静”并非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清静养神实际上是指心理上保持平衡,情绪保持稳定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并不要求绝对的静止。
中医学的经典理论、历代医家的实践经验都表明:调理身心健康的大前提,是使人的精神世界经常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养神可以有助于现代人排解焦虑情绪,因而应该引起现代人的关注。
(五)养神与养身相结合
中医心理调理身心健康并不是孤立地关注人的心理保健(养神),而是主张养神与养身相结合,主张通过养神达到养身。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个统一体,即“形神合一”。养神与养身相结合的调理身心健康的原则,中医心理的调理身心健康称之为“形神兼养”,这是与“形神合一”相一致的调理身心健康的理念。
“形神合一”“形神相即”是中医的基本观点。在调理身心健康方面,中医将养神与养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主张通过养神以养形,而且还提倡“动形以怡神”,就是通过运动来促进心理调理身心健康。常见的运动方法如气功、导引、舞蹈、散步等,都可通过形体运动而达到怡情畅神、增进心理健康的效果。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就是一种调理身心健康的导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