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肝肾药
补益肝肾的药物分为两类:补阴类、补阳类。
一、补阴类
(一)熟地黄
地黄,玄参科植物,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地黄生长于海拔50~1100米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在中国,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以及华东和华中的部分地区。
熟地黄,又名熟地、伏地,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具有补血滋阴功效。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将地黄反复蒸晒,至地黄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黏腻。地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临床使用有鲜、生、熟三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1.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纲目》曰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主治一切血虚阴亏精少之证,及肝肾阴虚证。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有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的患者。因本药性质滋腻,易碍消化,在使用时宜与健胃药和砂仁、陈皮等同用。
4.慎用人群
熟地黄脾性干烈,适合滋补,凡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脘腹胀满及食少便溏者忌服熟地黄。《本草从新》中也说熟地黄的性格呆滞,脾胃痰多的人或者气郁胸闷的人使用的时候要谨慎。伤寒之病,邪从外入,宜疏散而不宜滋补,故伤寒不宜用。另外,熟地黄的煎煮及配伍均有禁忌。《雷公炮制药性解》曰:“采得生地黄,去白皮,磁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令犯铜铁,令人肾消,并白发,男损营,女损卫也。”故熟地黄炮制不可见铜铁,煎煮亦不可用铁锅、铁壶。《本草品汇精要》曰:“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要药分剂》云:“忌莱菔、葱、蒜、诸血。”盖莱菔子降气,三白辛窜走气,影响熟地黄的滋补作用。诸血为血肉有情之品,恐滋腻太过,故宜禁之。
5.食用方法
泡酒。取熟地黄60克,枸杞子30克,白酒1000毫升,将熟地、枸杞子洗净,晾干并切碎,装入纱布袋置于瓷坛内,加入白酒后密封坛口。定期摇动一下以浸泡充分,浸泡20~30日后饮用。药酒喝完后,剩余药渣可再加白酒500毫升,浸泡10~15日即可饮用。每日适量饮用,可每次10~20毫升1日可1~2次,因人而异。
泡茶。取熟地黄、麦门冬各10克,酸枣仁15克,远志5克,研磨成粗末包入纱布中,以适量沸水冲泡20~30分钟,即可饮用。
煲汤。熟地黄可与人参、天门冬、大枣、生姜等药材一同加入适宜食材煲汤。
(二)女贞子
女贞子,木樨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成熟果实。女贞子生长于海拔2900米以下的疏林或密林中。女贞子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东、西南及华中各地,在朝鲜南部和印度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女贞子又名女贞实、冬青子、蜡树、鼠梓子,是一味补肾滋阴、养肝明目的中药,可治肝肾不足、头晕耳鸣、头发早白及两目昏糊等病症。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味苦平,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又有《本草经疏》曰:“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
1.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益肝肾,明目,清虚热的功效。
主治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视物昏花,目暗不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3.适用人群
适用于肝肾阴虚症状明显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性肝炎、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患者,以及有虚秘症状的老年人。另外,对于糖尿病和肿瘤患者也有一定症状改善。
4.慎用人群
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禁服,而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女贞子。另有《本草经疏》曰:“当杂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类同施,不则恐有腹痛作泄之患”,也阐明脾胃虚寒者需慎用。有感冒发热症状者,儿童孕妇,及患有肾脏疾病、肝脏疾病、高血压,以及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慎用女贞子。
5.食用方法
女贞子可以煮水喝,一般煎煮约20~30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饮用。女贞子也可与其他适宜药材一起研末,放入纱布袋中,加入开水冲泡3~5分钟左右,代茶饮用。
女贞子可以炖肉或者煮粥。将女贞子单独或者与五味子、桂肉等一起浸泡2~3小时,泡好后与肉等食材一同放进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炖至肉熟汤干,加盐调味即可。女贞子可以与粳米一起煮粥,将女贞子洗净,装入纱布袋中备用,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再放入女贞子药袋,加水煮粥食用。
泡酒。女贞子250克洗净后,放入500毫升白酒中浸泡3~4周即可每日适量饮用,每次约10~20毫升左右。
(三)枸杞子
枸杞子,茄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成熟果实,即枸杞子。枸杞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在全世界约有80余种,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中国的枸杞子约有7个种、3个变种,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的三个地区:一是甘肃的张掖一带,产品称“甘枸杞”;二是宁夏中卫、中宁等地,产品称“西枸杞”;三是天津一带,产品称“津枸杞”。目前,通过人工栽培形成的枸杞林,主要为宁夏枸杞,通称“茨圆”或“红果子”,并以宁夏的枸杞品质为最佳。
枸杞子,又名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红耳坠、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枸杞子药食同源的历史悠久,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称其为“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有延衰抗老的功效,又名“却老子”。
1.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止咳,延缓衰老的功效。
主治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导致的头目眩晕、视力减退;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遗精;阴虚消渴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群,尤其适宜癌症、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患者,及用眼过度者和老年人群。
4.慎用人群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的人群慎用枸杞子。枸杞子有温热之性,故性情太急躁、患有高血压的人群需慎用;枸杞子性滋腻,故脾胃虚弱者慎用;正患感冒发烧、脾虚、腹泻、身体有炎症的人群慎用。其副作用有过量食用导致上火、流鼻血,甚至造成眼睛红肿不舒服。
5.食用方法
枸杞子代茶饮。取适量枸杞子,用开水冲泡,水温适宜且枸杞子饱满如鲜果时,即可饮用。
枸杞子可放入汤中与其他食材一起煲汤。一般在汤起锅前5~10分钟加入枸杞子,小火炖煮至汤成。
枸杞子泡酒。一般取米酒2000毫升,泡枸杞子300克左右。将枸杞子洗净放入米酒中浸泡15~20日即可,也可酌情减少用量和减少浸泡时间。每日适量饮用。
(四)黑芝麻
黑芝麻,脂麻科植物,入药取干燥成熟的种子。芝麻由于种子小,根系浅,适宜在微酸至中性(pH6.5~7.5)的疏松土壤中种植,最适宜的昼夜平均温度为20~24℃。其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华东和华南地区,东北、西北地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少量分布。黑芝麻的主要性状因生态区不同而有所差异。
黑芝麻,又名胡麻、油麻、巨胜、脂麻、狗虱、小胡麻、芝麻等。黑芝麻是中国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调味品,同时也是一味具有补益精血、润肠通便作用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别录》谓其:“坚筋骨,疗金创,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明耳目。”
1.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
2.功能主治
具有滋补肝肾,益血润肠,通便,通乳的功效。
主治精血不足引起的须发早白、头晕眼花,血虚津亏引起的肠燥便秘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眼花、视物不清、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发枯发落、头发早白的患者;妇女产后乳汁缺乏者;身体虚弱、贫血、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病、老年哮喘、肺结核,以及荨麻疹、习惯性便秘的患者;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痔疮患者。
4.慎用人群
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的人群慎用黑芝麻。男子阳痿、遗精者也要慎用。正常人不宜过量食用黑芝麻,否则易造成内分泌紊乱,引发头皮油腻导致毛发枯萎、脱落。
5.食用方法
黑芝麻糊。可购买成品冲服。
煮粥。可将黑芝麻炒香,直接放入粥中;也可将黑芝麻碾成粉,在水开后与粳米同入锅中,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成粥。
自制芝麻糕。先将黑芝麻炒香研碎,和入玉米粉、蜂蜜、面粉、蛋液、发酵粉,加水和成面团,以35℃保温发酵1.5~2小时,再上屉蒸20分钟即熟。
黑芝麻入菜。可将黑芝麻榨成芝麻油,炒菜用;也可直接在菜起锅时撒入炒香的黑芝麻。
(五)黄精
黄精,百合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茎。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海拔800~2800米的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朝鲜、蒙古等地也有分布。
黄精,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笔管菜、爪子参、老虎姜、鸡爪参、龙衔、兔竹、垂珠、鸡格、米脯、菟竹、鹿竹、救穷等。黄精的药用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是中国的传统中药。黄精首见于《雷公炮炙论》,书中记载黄精具有补肾益精、滋阴润燥的作用;《本草纲目》云其:“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神仙芝草经》记载黄精具有“多年不老,发白更黑,齿落更生”的功效,在古代黄精常被视为“长生不老和延年益寿”的灵药。
1.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肾虚精亏而致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消渴等症的患者。也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肺虚咳嗽、病后精血不足等病症的患者。
4.慎用人群
痰湿壅滞,中寒便溏,气滞腹胀者不宜服用。
5.食用方法
黄精代茶饮。黄精水煎10~20分钟后,滤出浓汁,每日分2~3次温服,黄精的量可用10~15克/日。可用蜂蜜调味后饮用。
黄精可用于炖肉。黄精洗净后与鸡肉、猪肉等一起炖煮至烂熟即可食用。
黄精可以与粳米一起煮粥,作为早餐。
黄精泡酒。黄精洗净,泡入白酒1000毫升中10~15日即可饮用。每日早晚各饮用约10~20毫升。
注意:黄精需去皮,生吃易滑肠。干品黄精一日30克左右,鲜品一日100克左右。
二、补阳类
(一)肉苁蓉
肉苁蓉,列当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肉苁蓉为寄生植物,喜生于轻度盐渍化的松软沙地上,一般生长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干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阿佐旗)、甘肃(昌马)及新疆(和田)。
肉苁蓉,又名疆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黑司命、肉松蓉、酒苁蓉。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也是历代补肾壮阳类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补益类药物之一。《本草纲目》中也将肉苁蓉称为肉松客、黑司命。《神农本草经》谓其:“上品,久服轻身。”《药性论》谓其“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赤白带下。”
1.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主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遗精,白浊,尿频余沥,腰痛脚弱,耳鸣目花,月经延期,宫寒不孕,肠燥便秘等症。
3.适用人群
肉苁蓉有降低血压,抗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作用,并且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肉苁蓉有润肠通便作用,适用于因肠燥便秘、肾气虚弱引起的便秘患者。适用于肾虚骨痿、阳痿不起、性功能衰退的男子,以及月经不调、不孕、四肢不温、腰膝酸痛的女性。另外,也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4.慎用人群
《本草经疏》曰:“泄泻禁用,肾中有热,强阳易兴而精不固者忌之。”《药品化义》:“相火旺,胃肠弱者忌用。”即阴虚火旺及胃弱便溏者,慎用肉苁蓉《本草蒙筌》曰:“忌经铁器。”《得配本草》曰:“忌铜、铁。火盛便闭、心虚气胀,皆禁用。”即肉苁蓉不能用铁器、铜器等泡水、泡酒,因为这类金属物品会吸收肉苁蓉的营养成分,使肉苁蓉失去它本身的营养价值。未满18周岁的人群及女性月经期间慎用肉苁蓉。
5.食用方法
肉苁蓉煮水。肉苁蓉加水文火煎煮10~15分钟,煮好稍凉后即可饮用,可持续加水冲泡1~2次,其中的肉苁蓉可以食用。亦可加适量蔗糖、蜂蜜调味。
泡酒。取肉苁蓉200克,加入3000毫升纯粮食酿的高度白酒浸泡约15~20日即可饮用,每日适量,以每次10~20毫升为宜。
炖煮入菜。各种肉类、鱼类、禽类食材均可加入肉苁蓉炖煮。可将肉苁蓉泡软洗净切片,与其他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炖煮1~2小时食用。
肉苁蓉可与粳米一起煮粥。一般用肉苁蓉10克,粳米100克,水适量,煮粥食用。
(二)仙灵脾
仙灵脾,小檗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叶。仙灵脾喜阴凉潮湿的环境,多生长于海拔650~3500米的林下、沟边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区。
仙灵脾,又名短角淫羊藿、淫羊藿、三叉凤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淫羊藿在补益精气及助阳等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本草备要》中也有关于仙灵脾“补命门、益精气、坚筋骨、利小便”的记载。
1.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命门、益精气、强筋骨、补肾壮阳的功效。
主治阳痿早泄,小便不禁,女子不孕,腰酸腿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寒湿痹痛,四肢拘挛麻木,神经衰弱,健忘,耳鸣,目眩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性功能不佳,尤其是男性阳痿、早泄、勃起不能,以及腰膝酸软或者遗精患者。另外,仙灵脾也用于湿痹偏于寒的人群。
4.慎用人群
仙灵脾性较燥烈,能伤阴助火,有些人服后会出现头晕、呕吐、口燥、口渴、流鼻血等反应。《本草经疏》记载其:“虚阳易举,梦遗不止,溺赤口干,强阳不痿并忌之。”故阴虚火盛、五心烦热、有梦遗精、性欲亢进者慎用;阴虚火旺而相火易动者慎用;相火易动,阳强易举等症忌用。另外,仙灵脾虽有补肾助阳的功效,久服却可影响生育能力。因为阴精不充、真阳不固者,服辛温药物则揠苗助长,适得其反。鲜灵脾有益精气,补肾阳的强大功能,若正常人久服,阳旺多欲,纵欲过度则伤阴太过,精气耗散。
5.食用方法
仙灵脾可以与牡蛎肉一起煲汤,将仙灵脾和牡蛎肉一起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小火炖煮1~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可以将仙灵脾洗净后泡酒。取仙灵脾300克,米酒(或高粱白酒)250毫升,浸泡10日左右。每日可依据个人体质及所用酒的度数适量饮用。
仙灵脾可与粳米一起煮粥。将仙灵脾洗净切片,放入纱布袋中,煎汤取汁,再同100克粳米同煮成粥。为适合个人体质,可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配伍其他药材一起煮粥,调节体质更佳。
仙灵脾炖肉。将仙灵脾洗净切片,装入纱布袋中,肉可切片或切块同入砂锅中,加水适量,以大火烧沸后,加入生姜片等各种调料,然后小火烧炖1~2小时,至肉熟烂,取出药袋即可佐餐食用。
(三)鹿茸
鹿茸,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梅花鹿主产于中国东北,马鹿主产于东北及西南地区。
鹿茸,分为花鹿茸和马鹿茸,又名黄毛茸和青毛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作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等有疗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药性论》谓其:“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
1.性味归经
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益肾助阳、生精补髓、强筋健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
主治肾阳不足,精血虚亏,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冷,神疲体倦;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或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行迟齿迟;虚寒性崩漏,带下;溃疡久不愈合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及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可补益气血,强心复脉,化瘀生肌,强筋壮骨;适用于阳虚所致畏寒怕冷患者;性功能衰退患者;精血不足、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出虚汗、贫血患者;子宫虚冷、崩漏、带下、产后贫血及宫冷不孕等妇科疾病患者。鹿茸还有极佳的生肌消炎功效对于身体有溃烂的患者特别适用。
4.慎用人群
有“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者;小便黄赤,咽喉干燥或干痛,烦渴,有内热症状者;易流鼻血,或女子行经量多,血色鲜红,舌红脉细,有血热症状者;伤风感冒,出现头痛鼻塞、发热畏寒、咳嗽多痰等邪正俱盛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头晕、走路不稳,脉眩易动怒而肝火旺者,均应慎用鹿茸。属于阴虚体质者,以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肝肾疾病、各种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均不宜服用鹿茸。
5.食用方法
鹿茸一般制作成薄片,可直接泡茶饮用,最后嚼食。一般每日1~2片。也可以0.3~0.5克,采用隔日服法。也可与其他具有甜味的滋补药物,如桑椹、桂圆等配伍服用。
鹿茸可以每次1~2片含于舌下,以利于吸收,增加药效。最后可以嚼食吞下。
可将鹿茸直接研末冲服。将鹿茸直接烘干研末,或到药店购买现成的鹿茸粉,温开水冲服。也可装入胶囊,每次1~2粒,以白开水送服,注意胶囊置于密闭、通风、阴凉处。
鹿茸可以与粳米一起煮粥,将鹿茸的薄片直接和粳米加水煎煮即可。也可以直接将鹿茸研末,在清晨或晚上喝粥时,放入少许搅拌均匀食用。每1克鹿茸粉作保健药粥时,可分成2~4次服完。鹿茸切片洗净后可以煲汤,可与鸡肉、山药一起烹饪,加入所需调料,放入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慢火炖煮2~3小时,趁热服。
鹿茸泡酒。将鹿茸薄片放入1000~2000毫升白酒中,密闭贮存半月以上即可服用,贮存时需要定期震摇,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待浸泡的药酒饮完后,还可继续添加白酒1000毫升左右,再行浸泡饮用,直至药物无味为止。
(四)菟丝子
菟丝子,旋花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成熟的种子。菟丝子为一年生寄生草本,喜高温、湿润气候。多生长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另外,自亚洲的中、南、东部,向南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至大洋洲也有分布。
菟丝子,又名禅真、豆寄生、豆阎王、黄丝、黄丝藤、鸡血藤、金丝藤、无根草、菟丝子、黄藤子、龙须子、火炎草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本草备要》谓其:“平补三阴,甘辛和平。凝正阳之气,入足三阴(脾、肝、肾)。强阴益精,温而不燥,不助相火。治五劳七伤,口苦燥渴。祛风明目,补卫气,助筋脉,益气力,肥健人。”2015版《中国药典》中记载菟丝子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等功效。
1.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肝、肾、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等肾阴阳虚证。
3.适用人群
适用于阳痿遗精患者;尿有余沥,以及尿频患者;腰膝酸软,目昏耳鸣患者;肾虚胎漏,胎动不安患者;肾虚而致的不孕不育患者;脾肾虚泻患者;视力下降者及白癜风患者等。
4.慎用人群
《得配本草》曰:“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即孕妇、血崩者、阳强、大便燥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此六者应慎用菟丝子。过量服用菟丝子易产生燥热等副作用。
5.食用方法
菟丝子可放入日常主食中。将菟丝子炒香之后研磨成粉,加入面粉、香葱、食盐、鸡精等,清水和面,做成饼状,在锅中煎熟即可食用,一般两面均可煎成金黄色。也可以与粥一起煮食,一般用鲜菟丝子捣烂,煎水取汁,加入粳米煮粥。可加入适量白糖或者蜂蜜调味。
菟丝子可以放入菜品中。煲汤食用,适量菟丝子洗净放入布袋,与排骨一起,加入其他调味料,大火烧开,小火炖1~2小时。菟丝子炒香后或切碎,或研粉,或直接与其他适宜食材同炒食用,如菟丝子煎蛋。
菟丝子可以代茶饮。菟丝子5~10克洗净,沸水冲泡,可以适当加入红糖或者蜂蜜调味。
可用适量菟丝子,放入500~1000毫升酒,白酒、米酒、黄酒皆可。浸泡7~10日后可直接饮用。
可以单独将菟丝子研末冲服。每次约10~15克,温水冲调即可。也可在中医师的专业指导下与其他中药材配伍研末冲服。
(五)蛤蚧
蛤蚧,壁虎科动物,入药取其干燥体。蛤蚧多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多夜间活动,主食昆虫。其产地主要分布于西起孟加拉国,向东到中南半岛各国,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蛤蚧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及台湾地区。蛤蚧在广西主要生活于亚热带石灰岩构成的石山中,山上有矮小树木并有供其饮水的水源,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蛤蚧在云南的栖息环境有三种类型:一为树洞中,二为房舍环境,三为喀斯特地貌石山裂隙中(河口)。三种环境的共同特点是四周多农田。
蛤蚧,又名大壁虎、多格、哈蟹、蛤蚧蛇、仙蟾、蛤解、蚧蛇等,台湾称其为大守宫。蛤蚧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传统中药,临床疗效较好。《本草纲目》谓其:“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疗肺痈消渴,助阳道。”蛤蚧在古代多用于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等,现代多用于调节免疫、平喘、抗炎及抗衰老,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1.性味归经
味咸,性平。归肺、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的功效,既能增强机体活动能力,补充身体的亏损,又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驱散致病因素。
主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等症。临床上,蛤蚧常与贝母、紫菀、杏仁等配伍同用,治疗虚劳咳嗽。
3.适用人群
适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及肾阳亏虚的患者;元气亏虚引起的有阳痿、遗精等症状的患者;也适用于健康人用于强身健体,防病治病。
4.慎用人群
《本草经疏》曰:“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得配本草》则说,“阴虚火动,风邪喘,二者禁用。”即湿热型咳嗽者及外感风寒、阴虚火旺者应慎用蛤蚧。另外,大叶性肺炎也需慎用蛤蚧,并且因其具有一定毒性故不宜长期服用。
5.食用方法
蛤蚧泡酒。取蛤蚧1对,去头足及鳞,切成小块,置于瓶中,加入黄酒浸泡7~10日,每日取适量饮用。
蛤蚧煮粥。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用旺火烧沸后转用中火慢慢熬煮,至米熟烂。将蛤蚧粉撒入锅内同时搅拌,5~10分钟后即可食用。
蛤蚧煲汤。将蛤蚧洗净,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六)杜仲
杜仲,杜仲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树皮。杜仲是中国的特有品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西南、华中及华东地区,现各地广泛栽种。
杜仲又名思仙、思仲、石思仙、丝连皮、丝楝树皮、扯丝皮、丝绵皮、玉丝皮、扯丝片。杜仲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谓其:“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1.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肝、肾经。
2.功能主治
能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背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有调节血压及安胎的功效。杜仲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杜仲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主治腰膝痛,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中老年人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及小便余沥患者妇女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胎漏欲堕及习惯性流产患者;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行走过迟,两下肢无力患者;高血压患者。
4.慎用人群
阴虚火旺者慎服杜仲。《本草经集注》曰:“恶蛇皮、元参。”《本草经疏》曰:“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得配本草》曰:“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
5.食用方法
杜仲可以入菜品。用杜仲煎煮的浓汁爆炒猪肾、羊腰、蹄筋等,不影响其他调料使用。也可用杜仲炖兔肉、排骨、猪肚、乌鸡等,一般大火煮沸后,小火炖熟即可。
杜仲可以用来煮粥。用杜仲煎煮的浓汁与粳米或薏苡仁等煲至米烂粥成即可。
杜仲泡酒。将杜仲装入纱布袋内,放入装有米酒的容器内浸泡,5~10日即可过滤饮用。
杜仲代茶饮。取杜仲5~15克,85℃左右开水冲泡5~10分钟后即可饮用,以500毫升水为宜。
(七)巴戟天
巴戟天,茜草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及芦头,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再晒干。巴戟天多生长于山谷溪边、山地疏林下,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
1.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微温。归肾、肝经。
2.功能主治
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
主治月经不调,宫冷不孕,小腹冷痛,阳痿遗精,筋骨痿软。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有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症状的患者。
4.慎用人群
阴虚火旺者忌服。
5.食用方法
泡酒。取等量的巴戟天和牛膝,用约10倍量的白酒浸泡。每日取适量饮用,以每次10~20毫升为宜。
巴戟天入菜。可用巴戟天炖鸡,将鸡清洗干净,切块,加水及适量巴戟天一同煨炖,以姜、花椒、盐等调味,炖煮至鸡肉烂熟后即可食用。也可以用此法炖排骨巴戟天汤。
(八)核桃仁
核桃,胡桃科植物,入药取胡桃干燥成熟的种子,即核桃仁。胡桃树喜凉爽、干燥气候,喜光,怕湿热、涝、盐碱,寿命长达200~300年,种植环境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且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砂质土壤为宜。胡桃树多生长于海拔400~1800米的山坡及丘陵地带,常见于山区河谷两旁土层深厚的地方。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中国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均有分布。
核桃仁,又名胡桃仁、胡桃肉、羌桃、万岁子、长寿果、益智果、美容果等《食疗本草》曰:“胡桃,除去风,润脂肉,令人能食。不得多食之,计日月,渐渐服食。通经络气,(润)血脉,黑人鬓发、毛落再生也。”因其营养丰富,有补肾、温肺、润肠之功,又有强身健脑、驻颜延年之用,被历代医家和调理身心健康的专家视为益寿精品。其性甘温,生熟皆可食,既是营养滋补食品,又是延年益寿的良药。
1.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肾、肺、大肠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肾固精,敛肺定喘,镇咳的功效。主治肾阳虚衰,腰痛脚弱,小便频数;肺肾不足,虚寒喘咳,肺虚久咳、气喘;肠燥便秘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便秘和肠癌患者,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病患者,脑力工作疲劳者,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老年人群。
4.慎用人群
腹泻、阴虚火旺的人群,痰热咳嗽、素有内热盛及痰湿重的人群,均应慎用核桃仁。核桃含脂肪较多,忌食用过量,易引起消化不良,且过多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故高血压、肥胖人群慎用。
5.食用方法
直接食用。每日坚持吃1~2个核桃仁。
核桃糊。核桃磨成粉,用开水冲泡成糊,或者核桃去壳后加水榨汁。
核桃仁可以和米一起煮粥。大米洗净入锅煮开后,下核桃仁,煮8~1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