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观念与实践
一、中医健康观
传统中医学的“健康”是指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的前提下,保持机体内部功能活动的稳态、协调和生化有序,且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生命活动状态。中医的健康观可概括为“治未病”“中和平衡”“阴平阳秘”。
(一)治未病
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思想指导下的又一思想结晶。《易传·系辞·传下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对于居安思危的思考与探索可窥见一斑。这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起源于对自身、家国的安危存亡意识,后在中医学中得到长足的实践和运用,成为健身防病的健康观。
健康的观念有了新的含义,健康已不仅是简单的躯体健全,疾病未形成,而未曾引起疾病的潜在因素进入了古代圣贤医者的视野中。战国时期齐国秦越人扁鹊在回答文王之问“孰最善为医”时说道“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中兄治病,其在毫……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在扁鹊长兄的眼中,病虽未成形而健康已经受到了威胁。“夫谁无疾告,能者早除之”,可见先人在评价医术高明与否时,能否有治未病的思想是非常有分量的考察条件。这种忧思于事前、避祸防患的思想对中医学形成具有预见性健康观的深远影响不问可知。正所谓“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扁鹊对齐桓公望色诊病言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深”“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具有预见性的健康观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实践运用。《淮南子》言“治无病之病”,强调“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胜任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此类芸芸,皆是“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健康观中的鲜活体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非健康而又非疾病的过渡状态在中医学健康观中是病态的,“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指出了“治未病”思想的调理身心健康的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指导下中医健康观的又一巨擘。
(二)中和平衡
中和平衡是颐养天年的基础,强调“中和”健康观的帷幕自此拉开。“是以五行不可偏枯,务禀中和之气”,中医学对“中和平衡”的思想深谙其旨,数以千万的中医学者对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进行反复实践、考证和应用。“金赖土生,土多金埋”“木能克土,土重木折”“金水相生”,五行生克的“中和”关系在中医学中逐渐明朗,健康的界定也更加具体,由此带来的疾病诊治以及调理身心健康,例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培土生金”等方法各展所长,在临床疾病诊治和调理身心健康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建立在中和平衡思想上的中医健康观,又进一步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中和”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上古之人之所以度百岁而去,是因为上古之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注重内心平和“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自得其所,内心了无波澜是一种极致的健康状态。
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中和是治国与调理身心健康的根本原则,是一种居中而不偏,兼容两端的生活态度。在中和思想约束下的人,宁静恬淡,从而创造出一种人与人、人与物相互统一的和谐气氛。董仲舒说:“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可见中和状态的存在,对人体调理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十分重要。
这种在精神上的恬淡内守,宁静淡泊,在躯体上的调顺和谐是中医调理身心健康所追求的最佳状态,也是健康的最理想境界。
(三)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用以概括生命的最佳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充分体现了中医健康观中动态平衡的思想。阴平阳秘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阴平阳秘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生命活动中各种功能之间复杂关系、有机联系及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抽象概括,也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表述。它的评判依据是人体外象,即证候的变化。一直以来,阴平阳秘作为中医学判断人体健康态的标准而被广泛应用。利用阴阳的关系即以阴阳的盛与衰、平衡与失衡来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其应用和分析是科学的。实践证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实地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二、中医健康观实践——以“治未病”为例
(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治未病”应坚持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出发点和归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治未病”学说当然不能例外。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调理身心健康的原则。正如《灵枢·本神》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讲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首先,人的生活起居规律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侵袭,保持身体健康。“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就一年四季而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说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点,提倡在春夏阳气旺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适应调理身心健康的防病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精辟的论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调理身心健康与疾病治疗。比如临床上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节,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治疗,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原则的具体运用。再有,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从而使得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中医学的调理身心健康,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调理身心健康“治未病”中的作用。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此,中医调理身心健康“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黄帝内经》很注重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对健康的危害。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有密切联系,因此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如果能够做到心无杂念,乐观开朗,豁达宽宏,则脏腑和顺,气机调畅,因此“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黄帝内经》提倡“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虽生活于世人之中,但有着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能够摆脱精神因素的困扰,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达到却病健康、长寿延年的目的。
3.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元代御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告诫人们,“若食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因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各有其气味所偏,长期的饮食偏嗜,就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营养成分的失衡,因此容易发生疾病。即使因身体需要而多食某些饮食,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量或过久偏食,否则会影响健康。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
4.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吕氏春秋》认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也就是说,人的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如果郁而不畅达,各种疾病就会因此产生。同时书中还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动,包括适当的运动、脑力和体力劳动、社交活动等等,在《黄帝内经》中有“和于术数”以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首先,应该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所列举的导引、吐纳等形式。导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曾提到远古居民由于居住环境而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后来,有些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健身作用的导引疗法。所谓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不妄作劳”是提醒人的劳作不要违背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并注意调节,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的劳作,以防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而影响健康。同时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
5.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因为疾病的发生涉及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
首先是增强正气。中医认为,生命的体现是“气”即元气,是构成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所以,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必须增强正气。培养正气,一方面要重视精神调养;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要规避邪气。《黄帝内经》提出“邪气发病”。因此,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就必须“避其毒气”。措施就是顺四时避六淫。六淫、疠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正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药物预防,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环境卫生,防止污染等。通过采取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我们就可以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6.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疾病发生后,各有自己的传变规律,应该根据其规律采取阻截措施。《黄帝内经》指出,外邪侵犯机体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势,因而主张治浅治轻。“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对疾病要抓紧时机进行治疗,只可图于萌芽之先,不可施于大危之后。若治不及时,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脏腑,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内伤杂病也有自己的传变规律,或以气血津液为序,或以阴阳互根互制为次,或以五行生克为第等,最终都是体现局部与整体的彼此影响。所以,《黄帝内经》提出“定其血气,各守其乡”,《难经》和《金匮要略》也都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其宗旨都是防止疾病传变。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只是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能够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传变。关于这一点,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即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因而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这可以说是疾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如既已得病就必须及早医治,尽快得愈,以免邪气深入,正气大伤而难疗。实际上,在临床上对一切疾病的治疗,都是越早越好。《黄帝内经》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教其已成,救其已败”的说法。若迁延失治,患者已病入膏肓,正气大伤到那时即使再高明的医生恐怕也无能为力了。每位医生和患者都应该牢牢记住《黄帝内经》的告诫:“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真正做到有病就要早治。
(二)老年人群“治未病”实践
1.合理饮食,保持良好膳食习惯
饮食是人体后天摄取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质。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没有饮食,人无法生存饮食结构不合理,人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和年轻时相比都相对较差。因此,合理饮食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应该坚持以下几项饮食原则。
忌暴饮暴食。由于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解毒能力低下,血管弹性变弱,不少人动脉硬化,尤其不能承受暴饮暴食所带来的危害。暴饮暴食会给肠胃加重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容易发生心绞痛或诱发心肌梗死。所以在饮食时,宜细嚼慢咽,这既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又可避免引起梗噎呛咳。
忌过食。一般老年人,吃得太多,摄入的热量超过人体的需要,就易肥胖。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太长,会造成消化不良;还会使横膈的活动受阻,引起呼吸困难,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出现心绞痛之类的症状;同时,还会加重肝脏和胰脏的负担。因此老年人一定要节制饮食。
忌随意饮食。人到老年,各种组织功能日益减退,消化代谢也如此,因此营养上需要特殊补充,不要随意饮食。首先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米、面要比一般成人少食些;其次脂肪对心、肝不利,所以也要少食。一般老年人每日摄入100克瘦猪肉,20克植物油,就可以满足人体需要了。另外要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大豆类、乳类、鱼类、蛋类和瘦肉等食物。要多吃含铁丰富的油菜、西红柿、桃、杏和含维生素、纤维素多的绿叶蔬菜。并且要尽量多喝水,因为喝水太少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诱发脑、心血管病变,影响肾的排泄功能。
忌冷食、冷饮。炎热的夏季,适量喝些冷饮,吃些冷食,这有助于防暑降温和改善食欲。然而由于老年人胃肠黏膜已发生退行性变化,胃酸及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逐步减少,使消化功能下降,如经常吃冷饮、冷食,可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导致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低温还可引起心脏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诱发心绞痛、心律不齐。夏季还宜少量多次喝些淡盐水或含盐饮料,以防中暑。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少吃或不吃冷饮、冷食。
忌偏食。老年人由于食欲不好,饮食常有偏嗜,喜欢吃某一种食物,这是应该纠正的。因为食物有五味,偏食则对身体有害。饮食的品种要多样化和合理搭配,做到五味调和,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的需要。
忌口味太重。老年人舌部的味蕾部分萎缩退化,味觉神经也比较迟钝,胃口欠佳,喜欢吃些浓汤厚味来刺激食欲。这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不利,食物宜清淡忌咸忌腻。
饮食忌硬。老年人牙齿大多数已动摇或脱落,咀嚼困难,因此食物宜煮烂、做软,以利消化吸收,不宜吃坚硬的食物。
食品忌陈。老年人抵抗能力低,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胃肠蠕动弱,若食品不新鲜,易造成消化不良和肠道感染。
忌食物过烫。由于食管前方紧靠左心房,吞咽高温食物后,会立即影响心率,有时还能引起心律失常;另外,长期饮食过烫,还易诱发食管癌,所以不能食用过烫的食物。
忌饮浓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饮后令人兴奋,难以入寐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块状的鞣酸蛋白不易消化,甚至可能产生便秘。长期饮浓茶还会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及铁的吸收不足。另外饮茶要适量,如饭前多饮,会冲淡胃酸,影响消化。最好在饭后20分钟左右饮些淡茶,有助于消化,可解油腻,清理肠胃。
2.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不同的精神情志会对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则正气旺盛。体质平和,内可抵御七情、饮食之伤,外可防六淫之害。反之,情志不遂,脏腑气机、阴阳气血失和,就会引起多种疾病。
一个好心态是健康、长寿、幸福的金钥匙。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非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智慧的平衡,理性的平衡,它使人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做到“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老年人常有的感叹。老来伤感,是老年调理身心健康之大忌,不可忽视。老来伤感通常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怀旧。人老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而过多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则必然会因过去的好时光逝去而遗憾。二是恋友。老来失伴,挚友作古,常会使老年人痛心疾首,悲伤过度。三是失落感。离、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清闲,某种愿望或打算落空,儿女们做事违背自己的意愿等,都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
一般而言,老年人偶尔追溯往事,怀古忆旧,是人之常情,无碍健康。如果过度沉湎于往昔,终日在回忆中叹息伤感,势必增加寂寞、孤独、忧郁情绪,使人茶饭无心,夜不成寐。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轻者容易引起心理疲劳,出现种种不适感;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焦虑、忧郁、自卑等,以致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由于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内脏器官和免疫系统功能也会失调,使机体免疫力、代谢力和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各种病魔接踵而至,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病、动脉硬化等,严重的还能诱发精神分裂症,甚至癌症的魔影也会乘虚而入。伤感过度者,还会走向轻生的绝路,酿成人间悲剧。
保持精神愉悦,乐观开朗,使精神继续有所寄托和安慰,是维系老年人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准则。老年人应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根据自己的精力、体力、爱好和兴趣,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广交朋友;养花、养鸟既能丰富生活内容,又能陶冶性情,美化环境,增添乐趣。不少老年人喜欢钓鱼,由于钓鱼常在江河湖滨,能呼吸馥郁清新的空气,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可使人精神振奋,心情宽畅。天生喜静的老人,也可练练书法,学学绘画,甚至写写回忆录,既可修身养性,又能增长知识。总之,老年人心情豁达,乐以忘忧,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才会有益于晚年的健康和幸福。
老年人要想保持精神愉悦,乐观开朗,应该做到以下“三忘”:一是忘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老人应该忘却由于生理年龄和体力减退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和意志消沉,而继续保持进取精神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传统调理身心健康的方法中强调的“意念青春”的精髓所在。二是忘病,忘病不等于不要积极去诊病、治病,而是不要被疾病所吓倒,更不能丧失战胜疾病的意志和决心。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直接或间接和社会、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几乎占到80%以上。然而,奇迹只可能发生在那些精神上没有被疾病压垮的老人身上。三是忘忧,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的各种活动和所处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遇到各种困难或挫折。但是,只要老年人在精神上成熟,就会超脱这些伤害,善于把任何的“伤害”变成一次性损失;否则,它就会从心理上继续伤害你。
3.药物治疗,祛病延年益寿
中医对抗衰老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抗衰老的精辟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药是中医用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武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36种药物,其中列为“上品”的有100多种。被列为上品的中药,为无毒、有强健身体作用的“补药”。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医又不断发现新的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
4.适量运动,加强体育锻炼
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机体机能加强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调整偏颇体质的目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保健、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前,运动锻炼就已经成为古人强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做好健身运动是实现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老年人的健身运动必须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应在科学的运动处方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所谓运动处方,其完整概念可以概括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人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和频率,并应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进行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由于年迈体衰多病,老年人健身运动起点强度应以轻度活动即低能量运动为主。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坚持低能量运动的中老年人较不参加或偶尔参加剧烈运动的人,死亡率降低2.5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减少35%,说明低能量运动也有良好的健身效果运动时间每日可一次或几次相加在30分钟以上。轻度运动有余力者可以过渡到中度,身体健康者也可以直接从中度运动开始,至于剧烈运动应列为禁忌。
老年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呢?由于生理、心理、文化素质各异,老年人健身运动类型应灵活多样,注重康乐,打太极拳、扭秧歌、跳老年迪斯科、打门球、做体操均可。步行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根据瑞典Fraed等的研究,70岁以上老年人坚持每日步行30分钟者,在男性对骨盐含量、肺功能和上楼梯能力,在女性对肌力和上楼梯速度,都有明显好处。
另外,运动锻炼还要讲究科学性。一些常规的运动习惯不一定科学,比如人们习惯于清晨运动,但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兴奋性也较高,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以及猝死也多发生在早晨6时至中午12时,因此应尽量选择下午或晚上活动为妥。如在清晨健身,运动量应尽量小一些。中国有句古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事实上,饭后百步走并不科学,宜慎重行事。吃饭特别是吃饱饭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者是一种负荷,对老年人更是如此。科学研究证明,在餐后60分钟血压由139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129mmHg,中度运动后有些人出现了直立性低血压,说明餐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因此老年人应该避免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两个小时内进行运动锻炼。维持体力活动的健康效果有赖于坚持健身。一般停练几周以后这种效果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必须坚持锻炼,至于在酷暑严寒季节,可以暂时停练。
5.起居有常,顺应生物钟
中医学认为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随着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昼夜节律等自然规律而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人的生命活动都是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展开的,如人情绪、体力、智力等都有一定盛衰变化周期。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起居规律,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否则,起居失调,恣意妄行,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导致脏腑功能损害,精神不振,适应能力减退,体质下降,早衰或疾病,对年老体弱者危害更甚。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代医学也认为,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规律的生活起居能使人体建立起各种定时的条件反射,使机体各系统处在最佳状态。例如定时就餐,可使消化液的分泌、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等,都能在条件反射的动力定型中达到最理想的程度。相反,长期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体质下降。现今有些人起居作息无规律,饮食劳作无定时,常使人体生物钟功能紊乱,导致或诱发各种疾病,如失眠、便秘、溃疡病、胃肠病、心脑血管病、神经衰弱、颈椎病、甚至猝死等。人越到老年,生物钟节律越固定,顺应性越差。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自认为健康的老年人,出差旅游劳累猝发心肌梗死或猝死;而一些体弱多病者,因生活规律反而会有颐养天年之福。因此,老年人更应作息规律,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才能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使气血调畅,营卫通达,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