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长寿名家
一、吴普
吴普,三国时期医药学家。字号及生卒年不详。名医华佗弟子。广陵(今扬州)人。其所撰《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古辑注本之一。流行于世达数百年,后代有不少子书引述其内容,如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代官修《艺文类聚》和《唐书·艺文志》还载有该书六卷书目。宋初所修《太平御览》,仍收载其较多条文。自此该书即散佚不存,清焦循有辑本。据辑佚可知,此书对本草药性的叙述较为详明,总汇魏晋以前药性研究之成果,又详载药物产地及其生态环境,略述药物形态及采造时月、加工方法等。但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其“草石不分,虫兽无辨”有所批评。
二、孙思邈
孙思邈,自号孙真人,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02岁。今陕西省铜川市人,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调理身心健康专家。孙思邈的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夫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祜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嵇康曰:“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调理身心健康之大旨也。
三、成无己
成无己,金代聊摄(今山东聊城)人,后世尊称成聊摄。约生于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1067),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成无己九十余岁尚在世。天性明敏,学识广博。《医林列传》称成氏“家世儒医,性识明敏,记问该博”,严器之亦称其“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可见,成氏世代业医,且于儒学颇有造诣,故可称为“儒医”。成无己医学造诣深厚,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尤多研究。年逾花甲,遇靖康(1126)之变,被金人虏至临潢(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友人王鼎至临潢,居百余日,目睹成氏治病百无一失,感叹不已。皇统二年(1142),成氏撰《伤寒明理论》4卷(包括《方论》1卷),刊刻于世。嗣后,又以《内经》《难经》诸书为依据,撰《注解伤寒论》10卷,成书于皇统四年(1144),大行于世(国家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藏早期刻本)。从成氏九十余岁尚在临潢,以及《注解伤寒论》在临潢辗转流落于王鼎乡人之手看,成氏当客死于临潢,至死也未能回乡。
成无己乃注释、阐发《伤寒论》之一代先师。他参阅《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结合自己的临证体验,对《伤寒论》原文逐条注释,使《内》《难》理论与伤寒证治结合,融会贯通。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营卫辨证、经府病辨证等方面的创见,是在总结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系统掌握《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髓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汪机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安徽省祁门县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汪机一生研究心医学,撰写医学著作,直至古稀之年,仍刻意钻研,握笔不辍。其著述态度相当谨严,如《伤寒选录》,数十年始完成,《医学原理》亦8年而成,废寝忘食。此外他的著作还有《运气易览》《续素问钞》《针灸问对》《脉诀刊误集》《推求师意》《外科理例》《痘治理辩》《本草会编》《医读》《内经补注》共13种。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石山医案》。此为门人陈桷“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益,裒为一集”,全书3卷,尤其是《营卫论》一篇,提出了固本培元学说,奠定了新安医学流派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