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病健康”到“无病延寿”
在抗衰老、治未病、调理身心健康中,不仅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其他民族传统医药学对人体衰老也在理论上有深刻的阐述,而且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延缓衰老的原则和方法。
一、“无病健康”到“无病延寿”理论
“无病健康”和“无病延寿”的医学思想,在诸多医学典籍中都有体现,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开首记载,“谁要想无病健在,谁要想治病救人,就请学习医学秘诀”,明确提出了医学的目的为无病延寿、有病治疗。《四部医典》认为,无病健康需放在首位加以阐述,是达到延年、安乐、正果、财富的最佳方法,这个健康延寿的观念在《四部医典》及其注释本中有非常清楚地阐释。如《四部医典》之“使之无病安居”中记载“生机无变正常健康体,无病安居逍遥长寿之。第一先讲若要常无病,诸病由因再到缘生起。无缘之凶何以能结果,是故应将诸病缘抛弃。”“年岁老迈体质身已衰,晚年养老防病宜延年,摄精功效依止方法四,功效长寿风华正可茂,体泽生力五官亦清明。净寂居处喜悦道无碍,依止身躯并非太老迈,抛欲勤奋吉日依入归。”其中提到的首先是如何保持无病健康,其次谈到如何保持健康并延年益寿。
“无病健康”和“无病延寿”的理论体系是以五源学说、三因学说和整体观为理论基础,辩证地来阐释人体的整体性及其生理功能、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论述健康与疾病的本质与规律,总结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措施与方法,发展和总结了大量的防疾保健、益寿延年的医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实践,从而实现防疾治病、健康长寿之目的,逐步形成了“无病健康”与“无病延寿”体系。
二、“无病健康”与“无病延寿”的方法与实践
传统藏医学在抗衰延寿的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和发展了起居调理、药物调理等丰富的方法和措施。
(一)起居调理
1.季节起居
根据自然变化规律,藏医学提出了顺应季节变化,调节脏腑机能的调理身心健康的观念。藏医学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寒暑燥湿的气候转变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发育与健康,人体内五源、三因也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体内的五源和三因也随之变化,要达到健康长寿目的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调节饮食与起居行为是保持人体五源和三因平衡的重要途径。
2.日常起居
藏医学认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疾病,应注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习惯,如睡眠等。
睡眠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藏医学认为,睡眠不足对人体的危害是极大的,熬夜会大大地耗损体力,增加隆病的发生概率。藏医一般认为,若前一夜里不得已熬夜过晚,就要在第二日清晨禁食闭斋,并且还要在白天补充不足的睡眠,这样才能逐渐恢复耗损的体力,避免隆病的发生。需要强调的是,夏季昼长夜短,人也容易感到体虚乏力,发生隆病。因此,对于那些体弱多病、劳累过度、年老力衰、多语、醉酒或者受到惊吓的人,更需要在夏季里养成午睡的好习惯,以补充体力,预防隆病。相反地,睡眠过多对于人体也是有害的。如果睡眠过多,可以采取催吐的方法,以减少使人嗜睡的培根。藏医还建议失眠或者睡眠质量差的人,可以适当地饮用一些牛奶淡酒、肉汤等饮料,也可以用芝麻油来涂抹面部,可以有效地促进安眠。
3.临时性的起居行为
藏医学认为,对于临时性的起居行为应该因势利导,适当处理,不得随意遏制,若是遏制这些临时行为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藏医学将临时性的起居行为分为14种,分别为口渴、饥饿、哈欠、呕吐、呼吸、喷嚏、瞌睡、吐痰、唾沫、流眼泪、大便、小便、放屁、射精。藏医学认为,对于临时性起居行为加以遏制则会引起隆的紊乱而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药物调理
根据人体具体情况应用药物进行调理也是藏医学抗衰延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藏药浴、艾灸疗法药物补养疗法等。
1.藏药浴
藏药浴又称五味甘露浴,最早记载于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是藏医外治法中常用疗法之一。藏药浴是指在藏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药浴,在五味甘露汤的基础上,根据人体差异和疾病的不同加入不同的藏药进行药浴治疗疾病或调理身心健康。藏药浴所用药材来自藏区道地藏药材,将人体全身或局部浸泡于藏药液中,在药液的热能和药物的药力作用下,刺激人体局部或全身的皮肤、毛孔等,使体表温度升高、毛孔开放、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经络通畅,使药物通过皮肤毛孔透皮渗入,被吸收进体内,从而起到祛除病邪、扶持正气、强身健体、保健益寿等作用。藏药浴能明显改善人体肌肉脉络气血循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疾病,增强人的生命活力,延年益寿。千百年来,藏药浴因其简、便、灵、验的治疗优势,深深根植于传统藏医的医疗实践之中,并因地制宜,结合生活习惯及健康需求,积累了丰富多样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藏医学的药浴疗法体系。
藏药浴疗法是以五味甘露汤为主方进行加减使用的,将藏药中的秀巴、巴鲁、才敦木、堪加、温布(即阴、阳、水、土、草5种甘露),即取自物种不同生境下的药材,按照药性和药物功能进行配制,经水浸泡煎煮后,洗浴、浸泡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具体应用方法,其中常用的药材为圆柏叶、黄花杜鹃叶各一份,水柏枝、麻黄、丛生亚菊各二份,以上5味为主药,每份质量以500克以上为佳。将上列药物入锅,加满清水煎煮,药烧至半锅时,滤出药汁,药渣锅中再加满清水,重复煎煮,待烧至三分之二时,再次滤出药汁,复加满清水煎煮,待干去十分之七,剩余3分时,用筛滤去药渣,将3次药汁合并,即可应用。洗浴时先将药水加热至适当温度,入水浸浴,稍凉时频加热的药水补充,调节水温始终保持凉温适度。如患部在头部等处,可用药水进行浇淋。在药浴过程中,每日需再添煮少量的五味甘露汤,以补充药力。藏药浴一般以1~3周为一疗程,每日入浴,治疗季节以春秋为宜。藏药浴治疗时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酌加选配不同药物,以加强药效。
2.艾灸疗法
藏医学艾灸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藏医学认为,采用灸疗法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够达到通经络、和气血、益寿延年的目的。藏医学艾灸疗法不仅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寒性胆病、健忘症、脉病等,其中对黄水病和脉病疗效尤佳,而且可以用于防病保健,运用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所有的热性胆病、血病、五官疾病、男女生育脉道病等,均禁忌艾灸疗法。
藏医学艾灸取穴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患者自诉症状部位定穴,也称为阿是穴,一类是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阿是穴患病的穴位按之则疼痛而且舒适,按后肌肉恢复原状,疾病在何处即在何处施灸。医生选定穴位:主要有背部穴位、前身诸穴、头部诸穴、四肢诸穴等。藏医灸法主要有煮法、烧法、烤法、拟法四种。煮法,是以艾炷在选定之穴位上,连灸20壮。适用于慢性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烧法,如上法灸15壮,适用于风心病、黄水病等。烤法,如前法灸5~7壮,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拟法,艾团用白豌豆大者一枚施灸,惊痛时即可移去,一般多用于儿童。
3.药物补养疗法
藏医学补养疗法是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药物、行为调节、外治疗法来治疗疾病或者调节五源缺乏导致的体质虚弱、消瘦等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分为四大类补养疗法,包括饮食补养疗法、药物补养疗法、起居行为调节补养疗法和外治补养疗法。每一类补养治疗方法各有其运用原则、体质辨证、疾病分类等具体应用。
藏医注重应用药物补养疗法在疾病治疗和抗衰延寿中的作用。《四部医典》之“论述医典”中提到,人老了,体质逐渐衰弱,寿命也随之会逐渐缩短要用滋补法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藏医根据具体体质等情况可配制延年益寿、抗衰老的药物,如藏大蒜酥油丸、五灵芝补王、三果圣丸等。藏医补养疗法不仅运用在保健强身方面,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均起到积极的治疗和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