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胃药
健脾益胃的药物分为三类:补脾胃气虚类、补脾胃阴虚类、健脾祛湿类。
一、补脾胃气虚类
(一)山药
山药,薯蓣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茎。其生长适应性强,产地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北及华中地区。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受区城气候特征、地质特点、生长习性等因素的影响,山药具有不同的产地特征。其道地产区位于河南温县、武陟、沁阳等地,称为“怀山药”。
山药,又名怀山药、山蓣、麻山药、薯蓣、土薯、山薯蓣等。山药既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又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经济植物。中国自夏、商起始种植山药,明清以来逐渐将其应用为药材。《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均将山药列为上品,说它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
1.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无毒。归脾、肺、肾经。
2.功能主治
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遗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症。
3.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糖尿病患者常服可降糖。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腹胀、食少体倦、长期腹泻、胃溃疡患者;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增多、小便频数患者;肺虚久咳者皆可长期食用。
4.慎用人群
山药养阴助湿,又有收涩作用,所以湿盛中满或患有消化不良,或患感冒者、大便干燥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者也不宜食用。
5.食用方法
煮粥。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和糯米、杂粮一起熬粥。也可根据需要,加入红枣、薏苡仁等同煮。
可以煲山药排骨汤、山药鸡汤。鲜山药切段,也可直接选用山药饮片配鸡肉或排骨,小火炖汤,可适量加入枸杞子、生姜等其他调味品。
鲜山药可切片入菜,与木耳、胡萝卜等同炒。山药糕。将鲜山药蒸熟后,直接淋上酱汁即可食用;或裹粉炸;或捣碎成泥,与红豆,或紫薯、玉米等混匀,蒸成山药糕。
(二)白术
白术,菊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茎。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白术在霜降至冬至的时候采收,主要有生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蜜炙炒白术、米泔水制白术、焦白术、蒸白术等炮制品。白术是全国药用量及出口量都相当大的药材。其药材以个大、质坚实、断面色黄白、香气浓者为佳。
白术,又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杨桴,吴术,山蓟,杨袍蓟,山芥等。《神农本草经》谓其曰:“术,味苦温,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1.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
2.功能主治
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3.适用人群
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无力,慢性腹泻,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自汗易汗,以及小儿流涎者。
4.慎用人群
因其性温,故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胃胀腹胀,气滞饱闷者忌食。
5.食用方法
白术可以洗净切片煮粥或煲汤。煎煮白术取汁备用,加入煮好的粳米粥中搅拌均匀,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糖或者蜂蜜调味。也可与其他中药一起装入纱布袋中,同肉类等食材同煮至熟即可。
泡茶。将白术和其他适宜药材一同加水煎煮,取汁后代茶饮。
白术糕。将白术与其他适宜药材一起磨粉,混入面粉中,制作糕点。
(三)甘草
甘草,豆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和根茎。甘草为多年生草本,适应性强,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其产地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
甘草,别名国老、甜草、甜根子等。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神农本草经》称其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1.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症,能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3.适用人群
适用于胃溃疡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神经衰弱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栓静脉炎患者。
4.慎用人群
甘草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久服大剂量甘草,可引起水肿。
有关研究发现,过量服用甘草制剂有损性功能,每日服用28克甘草,可导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和其他形式的性无能,停药4日后可恢复。甘草还可抑制皮质醇的转化,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和低钾血症。因此,对于有性功能减退、高血压及水肿的患者,不宜使用甘草。
5.食用方法
单味服用。每日开水泡3~5克生甘草服用,可清热止咳。注意:甘草每日用量不宜过大,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引起高血压。
(四)粳米
粳米,禾本科植物,粳稻的种仁。粳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产之一。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米粒丰满肥厚,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黏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主要产于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东北大米、珍珠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
粳米,又名大米、精米、硬米、白米、肥仔米等。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是滋补之物。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中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1.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2.功能主治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的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一切体虚、高热、久病初愈、产后妇女、老年人、婴幼儿等消化力减弱者,煮成稀粥调养食用。用粳米煮米粥时,浮在锅面上的浓稠液体(俗称米汤、粥油),具有补虚的功效,对于病后、产后体弱的人有辅助疗效。
4.慎用人群
糖尿病、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痈肿疔疮、热毒炽盛者不宜食用粳米,否则易伤阴助火。
5.食用方法
煮粥。取粳米30~60克洗净,加水适量,熬煮成稀粥,早晨食用。也可搭配其他时令蔬菜、中药,如食欲不振可加香菇,气阴不足可加麦门冬,泄泻痢疾可加马齿苋等,适量加水,文火煎成粥。
将粳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米饭作为主食。
粳米竹沥饮。粳米100克,炒香,加水适量研磨成浆,每次用一半,兑入竹沥2匙服用。用于胃热口渴、烦闷。
煮饭。将粳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米饭作为主食。
注意:制作米粥时千万不要放碱,碱会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会导致维生素B缺乏,出现“脚气病”。
二、补脾胃阴虚类
(一)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兰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茎。铁皮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多生长在海拔约1000米的山地半阴湿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环境,需与真菌共生才能发芽生长。由于生长环境特殊,野生铁皮石斛产量极为稀少,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中国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有种植,尤其以广南所种的铁皮石斛质量最佳。
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云南铁皮、铁皮斗、铁吊兰等。其作为“九大仙草”之首,在中国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有益胃生津,滋阴降火的功效。铁皮石斛为以茎入药,性状通常有两种:一是将药材的茎切成段干燥或低温烘干,习称“铁皮石斛”;二是将药材茎段边加热边扭成螺旋状或弹簧状后烘干,习称“铁皮枫斗”或“耳环石斛”。市场上也有鲜品枝条出售。
1.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归胃、肾经。
2.功能主治
有益胃生津,滋阴降火的功效。
主治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痨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健康人群日常滋阴保健、轻身延年;中医诊断为阴虚体弱患者;压力过大、工作过劳、熬夜加班导致的亚健康患者;长期饮酒、吸烟导致的肝肺受损患者;生活不规律导致的胃肠羸弱患者;传染性肺炎、流感引发的呼吸道急症患者;上火引起的咽喉疼痛患者;体液循环不佳引起的便秘、痤疮、口干舌燥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还可用于女性美容滋养皮肤。
4.慎用人群
铁皮石斛性属清润,清中有补,补中有清,故最宜虚而有热者。凡虚而无火或实热症、舌苔厚腻、腹胀者均忌服;本品能敛邪气,使邪不外达,故温热病不宜早用,如感冒初期;本品又能助湿邪,若湿温尚未化燥者忌服。
5.食用方法
新鲜铁皮石斛可以直接食用。新鲜铁皮石斛洗净,可以直接嚼食;或捣烂用温开水吞服。一般每日服用10~20克,早、晚空腹服。干铁皮石斛可以研末冲服,每日服用1克左右,可加入开水、牛奶、豆浆和各种煲好的汤中服用;同时可以根据不同体质咨询中医师,配以西洋参、珍珠粉、灵芝粉、天花粉、蜂蜜等一起服用。
新鲜铁皮石斛也可以榨汁。取10克左右新鲜铁皮石斛,先用冷水浸泡洗净,去衣,切成短条备用。榨汁过程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加100毫升左右的水,与铁皮石斛鲜条榨汁(可加几块食用冰块)30秒后,再加入600毫升左右的水,继续榨汁1~2分钟即可,过滤饮用。
铁皮石斛代茶饮。可水煎,新鲜铁皮石斛洗净去衣拍碎,加水入锅文火煎煮一个小时左右,连渣早晚服用;也可直接用开水多次冲泡饮用,最后连渣嚼服。
铁皮石斛可以入菜。将鲜铁皮石斛洗净去衣切碎或敲扁后,可一同煲鸡、煲鸭、煲骨、煲鱼。
可自制石斛膏。洗净去衣拍碎,加水煎,连煎两次,弃渣后用小火浓缩再加冰糖或蜂蜜,继续熬制成膏状饮用。
铁皮石斛泡酒。洗净去衣切碎,单味或和其他中药一起,浸泡在白酒中3~4个月即可适量饮用。
(二)北沙参
北沙参,伞形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根。北沙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东南地区,台湾也有分布。据曹炳章在《增订伪药条辨》中“按北沙参,山东日照、莱阳、海阳各县俱出”记载,表明山东自古就是北沙参的重要产地,且质量为上乘。
北沙参,又名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苏条参、条参、北条参等北沙参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本草从新》记载其:“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而《饮片新参》记载:“北沙参养肺胃阴,治劳咳痰血。”
1.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经。
2.功能主治
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主治燥伤肺阴之干咳痰少,咽干鼻燥,肺痨阴虚之久咳血,热伤胃阴之口渴舌干,食欲不振等症。
3.适用人群
北沙参既善养肺阴,又能清肺热,是典型的清补药物,故适用于肺热燥咳,痨嗽痰血的患者,其兼入胃经,善于滋胃阴,可用于胃阴不足、口燥咽干的患者。
4.慎用人群
风寒作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5.食用方法
北沙参可以和绿茶一起开水冲泡,代茶饮。
北沙参可放入粳米粥中一同煮,可用冰糖、蜂蜜调味。
北沙参可以入菜品。用北沙参来炖鸡鸭或排骨等肉类,一般炖煮时间以肉类熟烂为宜。北沙参可以做凉拌菜。
(三)天门冬
天门冬,百合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块茎。天门冬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四川、贵州、台湾等省份和地区,多生长于山野林缘阴湿地、丘陵的灌木丛中或山坡草丛。
天门冬别名天冬、三百棒、武竹、丝冬、老虎尾巴根、天冬草、明天冬,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天门冬一般在秋、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晒干备用。
1.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寒。入肺、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的功效。
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消渴症,便秘,小便不利,以及咽喉肿痛。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有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等症状的患者。
4.慎用人群
虚寒泄泻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5.食用方法
内服:煎汤,6~15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烂绞汁涂。
天门冬酒。取天门冬40克,高粱酒500毫升。将天门冬用竹刀剖去心之后与水同入砂锅进行煎煮。待煎煮约40分钟后,去渣取液,兑入高粱酒中,装瓶密封一段时间后即可服用。取用此酒时每次10~30毫升,每日次,以午后服用为宜。不过对于阳虚阴盛、脾胃虚寒见有食少便溏症状者则不宜饮用。
天门冬膏。准备天门冬100克,阿胶、杏仁、川贝母、茯苓各50克。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之中,加水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搅匀,煮沸后即可食用时每次吃1匙。此法可养阴润燥、清火,滋阴止血,化痰止咳,茯苓滋养益脾,可用于有阴虚肺燥、咳嗽咯血症状者。
天门冬粥。取用天门冬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天门冬煎水取汁,然后入粳米煮粥,待粥快熟时加入冰糖煮至粥熟即可食用。本方主要在于清火润燥、益胃气、润肺益胃,可用于有阴虚肺燥、咳嗽咽干、燥热便秘等症者。
(四)麦门冬
麦门冬,百合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的块根。麦门冬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多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阴湿处、林下或溪旁。麦门冬原产于中国,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南部及东部地区。日本、越南、印度也有种植。
麦门冬,又名麦冬、沿阶草等。麦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是中国传统的常用抗衰老中药之一。同时,麦门冬也具有一定的绿化观赏价值。
1.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
2.功能主治
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主治热病伤津,虚劳烦热,咽干口燥,肺燥干咳,肺痨咯血,肺痈,肺痿,消渴,肠燥便结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治疗冠心病,萎缩性胃炎,肺燥干咳患者。
4.慎用人群
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5.食用方法
炒菜。麦门冬洗净于水中煮熟剁成碎末,与其他适宜药材食材同炒。
饮料。取麦门冬50克,牛奶200克,白糖30克,麦冬洗净,入锅,加水500毫升,大火煮沸后转文火煎20分钟,用纱布滤去麦门冬不用。将牛奶烧沸,同麦门冬药液混匀,加入白糖烧沸即成。每日分2次服。
炖汤。麦门冬及其他适宜药材洗净用纱布包好备用,将适宜食材煮熟后放入药材包,再将调料入煲,用文火炖30分钟即可食用。
煮粥。麦门冬及其他适宜药材同煎,去渣取汁,与大米煮粥。每日分2次服食。
煮水。麦门冬15克,水煎服。
三、健脾祛湿类
(一)薏苡仁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次晾晒,去除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薏苡仁的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北地区及东北辽宁。
薏苡仁又名薏米、米仁、六谷、川谷、菩提子等。《本草经疏》谓其曰:“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症,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1.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祛湿、利尿、减肥的功效。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脚气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的患者。
4.慎用人群
孕妇慎用。
5.食用方法
薏苡仁煮粥。薏苡仁可以和糯米或者其他杂粮一起煮粥作为早餐,可适量加入冰糖或者蜂蜜调味。薏苡仁也可与红小豆、山药、梨、冰糖一起煲汤。
研末冲服。将薏苡仁研成细粉,可取少量加入热的鲜牛奶中,搅拌均匀后,配合早餐进食,也可美白肌肤。
(二)茯苓
茯苓,多孔菌科植物,入药取其干燥菌核。茯苓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采收。其产地分布广泛,其中云南地区的茯苓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茯苓,又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等。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1.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
2.功能主治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
3.适用人群
适用于一般人群,尤宜小便不利、脾虚食少、大便泄泻、水肿胀满、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以及癌症、肝病、糖尿病患者。
4.慎用人群
阴虚火旺、咽喉干燥者,肾虚的老年人,小便较多、经常尿频的患者,以及男性遗精患者,不宜服用。
5.食用方法
茯苓代茶饮。将茯苓洗净切片,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大火煮开,小火慢煮约1~1.5小时即可饮用。也可以与黄芪一起煮茯苓黄芪茶。
茯苓洗净切片后与大米、杂粮一起煮茯苓大米粥或茯苓杂粮粥,或与麦门冬一同煮茯苓麦门冬粥,主要使用煎煮过的浓汁。
应用茯苓制作糕点。茯苓饼:将茯苓研为粉末,加入糯米粉以及白砂糖,加水,搅拌成糊状,放入平底锅中烙饼。
茯苓泡酒。茯苓捣碎,纱布包好,泡入白酒中约1~2个月后即可饮用。
(三)绞股蓝
绞股蓝,葫芦科植物,入药取其根状茎。为草质攀缘植物。其产地分布广泛,主要在中国、印度、朝鲜和日本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常见。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茶”指的就是绞股蓝茶。绞股蓝始载于《救荒本草》,曰:“绞股蓝,生田野中,蔓延而生,叶似小蓝叶,短小较薄,边有锯齿,又似痢见草,叶亦软,淡绿,五叶攒生一处,开小花,黄色,亦有开白花者,结子如豌豆大,生则青色,熟则紫黑色,叶味甜。”
绞股蓝,又名“不老长寿”药草、甘蔓茶、七叶胆、五叶参、七叶参、小苦药等。秦巴山区因盛产高品质绞股蓝被认定为全球绞股蓝黄金产区,被誉为“绞谷”。
1.性味归经
味苦、微甘,性寒。归肺、脾、肾经。
绞股蓝适用于一般人群,尤其高血压患者,高血糖患者,高血脂患者,肝胆炎症患者,白细胞减少患者,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患者,肥胖者,心脑血管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者,亚健康患者等。
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孕妇慎用。
2.功能主治
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化浊降脂等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脘腹胀闷,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虚劳失精等症。
3.适用人群
绞股蓝适用于一般人群,尤其高血压患者,高血糖患者,高血脂患者,肝胆炎症患者,白细胞减少患者,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患者,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者,亚健康者等。
4.慎用人群
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孕妇慎用。
5.食用方法
绞股蓝鲜嫩茎叶可以与黑米一起煮粥。将嫩叶洗净后用沸水先焯,后浸入凉水,再沥干,切碎。黑米洗净,加水适量熬煮,粥熟后,放入绞股蓝,可以用冰糖或者蜂蜜调味。
绞股蓝鲜嫩叶可做凉拌菜。将绞股蓝鲜嫩叶洗净,盐水焯熟,凉水浸洗,控水、切段,加入香葱、大蒜、熟芝麻、精盐、醋、味精、香油拌匀后食用。
代茶饮。绞股蓝15克,沸水冲泡10~2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重复冲泡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