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近代教育的拓荒者 : 陈训正评传》简介
《宁波近代教育的拓荒者 : 陈训正评传》这本书是由.徐鸿钧, 唐燮军著创作的,《宁波近代教育的拓荒者 : 陈训正评传》共有45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导 论 第一章 慈溪设县后域内文教事业的演进 第一节 县域政治中心的转移 第二节 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传统 二、异军突起的藏书文...
2
导 论
四明地域自庆历兴学,即有诸多山林特起之士,或授业乡校,或讲道闾塾,由此得意科场者不但代不乏人,更渐以养成重教崇文之民风。爰及有清季年,慈溪人陈训正(1872—1...
3
第一章 慈溪设县后域内文教事业的演进
传主陈训正(1872—1943),字屺怀、无邪,号玄婴、天婴、晚山人,慈溪[1]县金川乡官桥人氏。商户出身的他,之所以弃商业儒,除了发生诸如父亲、祖父相继病卒等...
4
第一节 县域政治中心的转移
“闻昔句章县,江城面水隈。如何鸡犬地,一望尽蒿莱。潮汐无时歇,风帆此道开。当年戍守者,凭吊有余哀。”清人胡亦堂的这首《城山怀古》诗,缅怀的正是宁波历史上第一座城...
5
第二节 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上的慈溪县作为河姆渡文化聚落分布的密集区,独立成县的时间虽只有1300年,但该县的区域文化,不仅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井头山文化,[9]而且内涵相当丰富,...
6
一、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传统
方志是各地方政府记述当地自然景观、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的数据性著述,同时也是地方官员对乡土情怀的自我表述,并借以提高地方尊严的叙说场域。慈溪县志最早出现于何时,似...
7
二、异军突起的藏书文化
慈溪私家藏书虽非始自半浦郑氏,但以半浦郑氏最有名望,其竣工于雍正元年(1723)的“二老阁”,在中国文化史上之所以名声显赫,一是因为它不但收藏了黄宗羲的遗书,而...
8
三、偏好于购置义田、创建义学的慈行善举
旧时,慈溪县域内颇多诸如太平桥、姜官亭之类的公益设施和以云华善堂为代表的慈善机构。其中的云华善堂,1868年由杨泰亨(1824—1894)会同当时慈溪县城内的若...
9
第三节 科举教育的曲折历程
慈溪官学始建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由时任知县李昭文创设于县治西北四十步,至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又迁建至位于今慈城镇竺巷东路的孔庙。换言之,慈溪孔庙自...
10
第二章 清末以来官桥陈氏的变迁
在区域文化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热点的时代背景下,出身于慈溪官桥陈氏家族的陈训正、陈布雷和陈训慈三兄弟,也深受部分学者关注,并因此出现了戴光中《陈氏兄弟 各有千秋——...
11
第一节 官桥陈氏的族源及其早期历史
错认远祖甚至冒认祖先的现象,早在汉唐之际就已相当普遍,其间非但私谱之文“苟引先贤,妄相假托”,[2]即便是官府黄籍,也时闻有“改注籍状,诈入仕流”[3]之弊;刘...
12
第二节 从商户到官宦之家
相比较而言,陈训正对于提升官桥陈氏族资门望的贡献,显然远在其祖、乃叔之上。九岁丧父的他,在光绪十二年乃祖陈士芳去世之时,因为种种关系而不得不弃贾业儒。[16]此...
13
第三节 恩倖与儒门
陈训正不但在促成官桥陈氏族性转换问题上居功至伟,更为陈氏族资门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得益于他的着力栽培,其堂弟陈布雷(1890—1948)迅即成长为上海《商...
14
第四节 余 论
近来有研究指出,宁波地域早在宋代,不但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位是家庭而非家族”,[46]而且“个人的盛衰影响家族,个人兴则家族亦盛,个人衰则家族亦败”。[47]...
15
第三章 陈训正方志编纂思想的形成过程
陈训正虽不愿仅以文士终其一生,[1]然其平生最值得称道的“事业”,却是当年“不甚爱惜”[2]的诗文及偶然涉足方志之林而先后主持编纂的《定海县志》《掖县新志》《鄞...
16
第一节 《定海县志》的渊源与得失
定海虽在光绪八年(1882)刚刚纂成《定海厅志》31卷,但在民国元年(1912)改厅为县后,“风政推暨,非复旧观”,[7]确有重修地方志的必要。事实上,早在民国...
17
第二节 陈训正方志编纂思想的渐趋完善及其成因
大概就在致信余岩的同时或稍后,陈训正又将《定海县志·例目》邮示其堂弟陈训慈的业师柳诒徵(1880—1956),随即得到柳氏令人讶异的推崇: 列志十六,分目七十,...
18
第三节 陈氏方志编纂思想的显著特征
陈训正在编纂《定海县志》《掖县新志》《鄞县通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方志编纂思想。对此,柳诒徵先生早在作于1947年的《陈君屺怀传》中,就将之概括为“讲...
19
第四章 陈训正文学思想刍议
协助宁波知府推广新式学堂的清末举人,全程参与辛亥宁波光复的主要功臣,主持编纂民国《定海县志》《掖县新志》《鄞县通志》的方志名家,合作创办并具体负责《宁波白话报》...
20
第一节 从政意愿受阻与陈氏早期诗作的特征
慈溪官桥陈氏家族传衍至前清光绪初年,主要通过贩卖茶叶于浙赣两地及与江西本地人合办典当行与钱庄,[1]得以成长为“中人之家”。[2]然而,乃祖陈士芳在光绪十二年(...
21
第二节 陈氏文学创作重心的转移及其后续动向
陈训正的早期文学创作虽明显偏重写诗,但早在1903年就已创作白话文,[20]而且大约从1914年起,又应邀为亲朋好友撰写墓碑、寿词、诗序等各种形式的文章,[21...
22
第三节 曲学阿世的治学取向及其负面作用
然而,陈训正其实并不具备足以独当一面的政干吏能,这使得他虽贵为浙江省府委员,但充其量只是签字画押的政治花瓶,[29]并因此受到张默君汇款案的牵连,[30]也使之...
23
第五章 陈训正与近代宁波地方教育
鉴于现有研究成果对陈训正教育实践的梳理和教育观念的概括莫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在细读陈氏所有传世诗文集的基础上,拟结合废科举兴学校制度代谢、甬地政潮起伏之外...
24
第一节 力倡新式教育的清末举人
尽管陈训正通过攀缘科场阶梯而脱离社会底层,却不但早就认定八股取士制度必将被废弃,更与慈溪县境内的诸多提倡新式教育者,常聚会于三七市的董家和叶家: 其时维新变法之...
25
第二节 罢课、毁学与陈训正的危机处理
陈训正不但早就呼吁创办师范学堂,而且时至1907年3月,复又“拟在师范学堂内设一休假讲习所,俾各小学、私塾教员得以于每星期研究教育”。[17]然而,尽管陈氏对师...
26
第三节 陈氏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
陈训正自从宁波军政分府辞职以来,一度与陈谦夫、陈季屏、钱吟苇等人着力筹组效实学会、酝酿开设效实中学,[35]但在1912年2月学会成立、3月7日中学开学之后,大...
27
第四节 简短的结语
陈训正生前,先后两次以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身份涉足新式教育领域。相比较而言,始于1905年初、终于1910年4月的第一次,较诸始于1911年11月底、终于1920年...
28
第六章 陈训正与宁波佛教孤儿院
汉代有乐府歌曰:“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孤儿年小,没有父母亲眷的教育与照顾,在与社会、极寒抗争的同时,会流浪成性。如若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年长后,或成...
29
第一节 陈训正与宁波佛教孤儿院的建立
20世纪初的中国,常年的战乱与饥荒,造成了许多百姓的伤亡与家庭的破碎。宁波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的开埠城市,在恶劣的历史背景下,当地政府很快就面临着孤儿收容与教育的...
30
第二节 陈训正与宁波佛教孤儿院的赞助
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不能资助宁波佛教孤儿院正常运作,故其资金基本上源自民间尤其是商界。其中,一则依靠僧俗大众的筹措与募捐,像岐昌和尚、智圆和尚等是为宁波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