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26:奔波于申甬两地的落魄文人
民国元年(1912) 壬子 四十一岁
◎正月二十日,陈训正与钱保杭、陈谦夫等人合作创办的私立效实中学正式开学。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元年条云:“效实中学者,盖吾郡教育界鉴于六邑小学毕业生日多,公立之第四中学办理不甚完善,而郡城其他私立中学,皆外国教会所主办,意在传教,学科均不充实,故认为有自办一完美的中学之必要。此议创于钱吟苇、赵林士、芝室、李霞城、陈谦夫、蔡琴孙诸君,而大哥亦力赞之。会鼎革后北都俶扰,北京大学陷于停顿状态,陈季屏(祥翰)、何旋卿两师及叶叔眉(秉良)、何吟莒两君闲居无俚,(逐)(遂)约集同人为效实学会,假育德小学为校舍,而李云书先生慨然移赠益智中学之全部校具及仪器,由学位聘季屏先生为校长,招收学生三班,以正月二十日开学”。相关记载,又可见《鄞县通志·政教志》 [59]、方子长《陈谦夫和宁波的教育卫生事业》 [60]、李庆坤《宁波效实中学简史》 [61]、陈训慈:《陈君屺怀事略》、赵志勤《陈屺怀事迹述略》。
◎3月19日,陈训正与钱吟苇等30人被慈溪城乡联合会选为代表,到宁波谈判撤销统捐局之事宜。
按,《申报》1912年3月23日《宁波罢市续纪》云:“宁波因统捐激成罢市已纪昨报,兹又悉慈溪各铺户商众每家各举一人于十九日(旧历二月初一日)晚潮特雇乌篷船十五只星夜上甬,到北门局请求撤销统捐局,而城乡联合会又公举代表陈屺怀、钱吟苇等三十人,诚恐肇事,特各乘舆赶赴捐局劝解。不料局长郑衡避匿不见,约半小时忽有兵队数十人到局前开枪示威,于是商民船户大动公愤,誓必拆毁局所,形势汹汹,幸各代表分头劝谕,一再开导。局员当将捐局名牌及旗张撤下。商民以为捐验既停,静候诸代表与局长商办。待至下午四时,讵巡丁等依然仍向来往船只索捐,于是众商又哄,其势较上午尤急,郑局长始牌示局门(局长晋省邀请免捐先行停办云云)。现已由商民、船夫等向各代表乞查开枪兵士,并闻各代表当拟晋省呈请撤销云。”
◎陈训正作《感遇三十二韵呈萍喻艮麓先生》,用以宣泄壮志难酬的苦闷。
按,《感遇三十二韵呈萍喻艮麓先生》云:“忆自丱角游,不识忧与喜。颇颇媚古学,谓兹道可市。畴知道所华,乃为愚之始。三十不成名,遂饱饥寒耻。……悠悠十年来,昨非今岂是。……平生感知遇,如公亦仅然。……鸡鸣发宵寤,遥忆艮山趾。思托烟与雾,氤氲逐千里。千里不可见,徒云其室迩(余主愒园,所居室曰喻斋,以公名也),诵公私我言,偏颇非伦比。……愿极焦桐心,为公宣郁志。”[62]据“三十不成名……悠悠十年来”,大抵可以推定该诗作于陈训正不惑之年。
◎夏,陈训正与赵家艺等人在上海创设“平民共济会”,刊发《生活杂志》,提倡经济建设。[63]
按,陈训慈:《陈君屺怀事略》云:“民国元年夏,去沪,与赵家艺及徐朗西(亚夫)等创设平民共济会,并刊行《生活杂志》。君自为文,灌输农工新知,以建设辅进革命。时中山先生谢政,常往来日本,倡导经济建设,论者谓共济会之所导扬,不啻为中山之民生主义早岁之桴鼓。时袁世凯当政,国事日非,《生活》言论亦为当道所忌,所倡‘贫民自救’之理想规划亦未易实施,同志渐散,会遂中辍。”[64]类似记载,又可见赵志勤《陈屺怀事迹述略》。
◎冯君木发妻俞因卒后三年,陈训正作《冰蚕引》以泄君木之郁结。
按,《冰蚕引》“叙”云:“《冰蚕》伤俞因女士也。因字季则,为吾友冯幵君木元妃。淑慎温雅,荣于文辞,著《妇学斋词》,婉竺有宋人风。殁三年矣,君木婘思贤耦,过时而哀。陈子叹之,用述是篇。宁直俞之悼,庶以曼音促节,少渫君木之郁伊云尔。”[65]考1912年应启墀作有《为君木题其亡妇俞因女士〈妇学斋遗稿〉》[66],兹疑《冰蚕引》与此文同期而作。
◎秋,经陈训正牵线搭桥,四妹若娟成为老友冯君木的继室。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元年条云:“是年四姊归冯君木先生为继室,作伐者大哥也。”
◎张申之被选为国会议员,于秋日赴京,为之饯行时,陈训正作《送张申之赴京议院》。
按,《缆石幸草》,《天婴室丛稿第二辑》(9)所录《张君生圹志》云:“君名传保,字申之,姓张氏,鄞县某乡人。……宣统元年,被举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遂参与辛亥革命之役。民国元年,以选为国会议员,在京若干年。曹锟窃政,欲以财贿收党徒附己,君不为动,自绝其籍,出国门南下,世所称护法议员者是也。”又考其《送张申之赴京议院》诗云:“白日葱葱下大荒,清尊相属莫相忘。乱离道路多新鬼,莽苍山川非故乡。两字平安看朔雁,一言珍重学寒螀。萧萧易水西头渡,愁绝当年结客场。”[67]所谓“寒螀”,即寒蝉,每年入秋后出来活动,故该诗作于本年秋。
民国二年(1913) 癸丑 四十二岁
◎陈训正客居上海,作《与叔申同客海上,每见必以诗。叔申病肺久,辄谓余曰:“得及吾生,不当多作诗耶?”余悲其语,赋诗以慰》诗,[68]未久,离沪返甬。
按,该诗第四首云:“乡国不能容,流落海之涘。……各赁庑下居,相去惟一水。朝往复莫来,见必以诗示。决肠互为纳,百废随之去。所遭虽不时,亦足慰蕉萃。蛩蛩一年余,吾复为人弃。橐笔亡所用,归来课儿子。”
◎夏,陈训正长子孟扶被北京大学录取。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二年条云:“是年夏为效实甲班生六七人补习心理、论理、英、法文等各学科,志尚亦来校担任补习物理,(钱)吟苇先生及大哥等均来同寓,课暇谈燕无虚日,凡一月余而罢。盖是年北大招考,效实诸生提早毕业,往应入学考试,故为指导预备也。试验结果,汪焕章、冯中及大侄孟扶均录取,吾郡之学界,始渐渐知效实中学之程度。”
◎陈训正始任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校长。
按,陈训正《工校十年度豫算表书后》云:“余役工校,于兹九年,……自二年承职。”[69]考陈训慈:《陈君屺怀事略》云:“又与同志创设公立宁波中等工业学校,被推为校长,聘林端辅(黎叔)掌校政,先后十余年,逐年发展,附设工厂,作育专才,开导风气,甚有益于地方工业之发展。”此说显然有悖于事实。
◎9月以后,陈训正作《杂讽》诗十首,该诗既描写了白朗之乱(1911年10月—1914年09月)对百姓生活的侵扰,更辛辣地讽刺了袁世凯北洋政府的腐朽及其军纪败坏。
按,《无邪诗存》载曰:“三月不雨愁翻河,天枯日老将无那。西来行客夸异数,为言亲见金嘉禾。……金章累累刻文虎,谁知西山虎更痴。白颠赤额争人食,尔不能仁独文为。大部发书急军储,末吏捧书喜不如。……相公龙钟坐筹边,猛将如云屯边去。妖妾艳妻那得抛,金珠拥上西征路。昨日寇围老河口,今日捷报荆子关。寇来不得完家室,寇去妻子犹愁颜。征西之军万熊罴,西人壶浆来迎师。岂知穷寇出门日,又见官兵喋血时。三年流转无休息,行贾坐贩相愁叹,去时大水今时旱,来时茫茫更大难。”[70]该诗理当作于这场动乱被平定后,亦即本年9月以后。
民国三年(1914) 甲寅 四十三岁
◎陈训正送次子建雷去上海,求学于老友应叔申门下。归途中,作《携仲子雷游学沪上》。
按,《无邪诗存》录曰:“我意都摇落,儿心肯苦辛。相持无可语,所喜竟能贫。忽忽方来日,依依乍别人。飊轮自兹远,海色有昏晨。”[71]由“依依乍别人”,可知此诗作于归途。又考《追悼叔申六首》之四云:“乡国不能容,流落海之涘。……各赁庑下居,相去惟一水。朝往复莫来,见必以诗示。……蛩蛩一年余,吾复为人弃。橐笔亡所用,归来课儿子。阿儿能知奋,言择君师事。明年遣归君,君亦颇颇喜。谓当勤灌溉,培养成兰芷。”由此既知陈建雷所师正是应叔申,又可推知该诗作于本年初。
◎陈训正在与次子建雷的往返书信中,得知老友应叔申病重,遂赶至上海,将之接回慈溪。
按,陈训正在所作《追悼叔申六首》之四云:“三月儿书来,为报君病始。四月得儿书,知君病难已。苍黄出蹈海,相见心为悸。君体夙不丰,被骨岂无胔。一别百余日,其惫乃至此。他乡不可居,道路能为祟。作计宁首丘,我言无避忌。此时君面我,嘿嘿独垂泪。顿头一再肯,归亦如其意。日没下飞軨,日出到江市。就市买安车,送君龙山址。势菌方怒炽,针药抗肌理。莫谓卢鹊良,救弱无长技。奄奄及萧晨,君目瞑不视。我亦幽忧人,与君同一体。不忍见君生,何忍见君死。”[72]
◎夏秋间,宁波连月大旱,陈训正既作《龙无权》诗,又曾去沪避暑十日,返甬后,见旱情依旧,遂作诗《甬旱苦无水,如沪十日,沪亦无甘饮者,怅以归。舟人云数日前,甬似大雨,比至,涸如旧,因继作是篇》。[73]
按,陈炳翰《洁庵吟稿》之《甲寅记事》小字自注:“自四月下旬至七月既望,加以闰五月不雨,禾稻枯槁而咸潮又入为害。”[74]而《龙无权》诗序亦云:“明州自六月至八月无雨,焦陇满野,农咨妇叹,然犹幸万一之生,迎龙祈雨而天日益烈,苍苍之意可知矣!因赋是篇。”[75]
◎孟秋,连续十七日大雨倾盆[76]。鄞县人林润藻大概就在其间的某个夜晚为保护河道而不幸遇难。陈训正因此作《哭林凫公》一诗加以悼念。[77]
按,《鄞县通志·文献志·人物类表第九·方闻》云:“林润藻字凫香,生有至性,好读书,不求闻达,……尝王邑之城区自治,砥道路,浚河隍,讲教育,谋救济,靡不毕力以赴,费约事繁,号称其职云。”[78]
◎11月4日,应叔申(1872—1914)病逝。[79]其后不久,陈训正请沙孟海捉刀代笔,为应氏撰写墓碑。
按,陈训正《致沙孟海札》云:“孟海老弟鉴:前承走访,屺实未睡,祗在林上息养。佣人不察,竟被回复,事后得悉,殊为懊恨。叔申未葬,乃弟季老本拟稍事烜华,现因季老中风卧床,恐再迟,并棺木亦无处找寻,遂草草埋葬。惟墓碑略题数字,嘱屺亲写。屺思老弟惯为我捉刀,仍以此件奉,恳务望于本星期日写就掷下,迟则蟹鏁碑竖起矣。因主其事系一土商人,主张出四五元买一碑,可恨亦可笑也。暇盼过谈,不宣。屺怀白即。”[80]
民国四年(1915) 乙卯 四十四岁
◎农历六月,陈训正作《嗟嗟有生行,为裘少尉作》[81]。
按,《嗟嗟有生行,为裘少尉作》之“叙”云:“倭人易我以兵,要我二十一事。我弱无可战,竟许之。平陆军少尉裘奋耻之,谓所部曰:‘是我军人之辱也。’于是遂自杀。陈子闻而悲之,为赋是篇。时四年六月。”
◎陈训正因积极参与创办社会教育团体而被视为“地方志士”。
按,《申报》1915年7月20日所刊《之江纪行(宁波)》云:“社会教育团体之发起:宁郡新发起之事,以此为最可喜悦。地方志士感于国耻,乃创为此举,团长为费冕卿,商会总理也,理事为陈谦夫、范均之、林端甫、施竹晨、林世钦诸人,讲演为林莲村、王东园、余润泉诸人,编辑为冯阶青、钱吟苇、陈屺怀、陈训恩诸人,皆一时之选。”
◎镇海人郑廷琛(1859—1915)卒,陈训正受老友洪允祥(郑氏外甥)之托,撰《郑荇沚先生诗序》。
按,《天婴室丛稿》(3)《无邪杂著》录其词曰:“学问之事,自非上哲,无不由勉强而得,而为诗则不然,盖有其性情,乃有其诗耳。余于朋僚之诗,恒合之于其人之性情以为高下。吾党诗人,其高者如应叔申、冯君木、洪佛矢数人而已。……佛矢则纯主乎天者也,而人功废焉。人功益废,天事益近。读其诗,如游翳林,奇葩异卉,时流芳息,然其幽蒨郁茂之概,不自呈露,必披剃乃见,倘所谓天之事欤!余尝询其所自受,则曰:‘吾舅氏镇海郑先生之教也。’今年舅氏殁矣,伤哉,遂以其舅氏遗稿相示,余受而卒读。诗不多,要皆性情中语,非强而后工者比也。余因语佛矢曰:‘余虽未接郑先生,而郑先生之性情,余能道之,盖纯洁笃挚之古君子也。’佛矢喜曰:‘是能知吾舅氏者!盍书之,为吾舅氏诗叙?’遂录以付之。”由此可见,此文乃陈训正受老友洪允祥之托而作于1915年郑氏卒后不久。
◎9月29日后,陈训正应表弟叶懋宣之请,撰《清故两淮盐运使司候补巡检叶君权厝志》。
按,《无邪杂著》载其词云:“君讳泾,字筱林。……历办河防、水利诸工程,几三十年无缺失,颇颇著劳绩,例得升转,然性孤介,不能媚上官进取,以故终身不迁一阶,老益坐废。民国三年,始归慈溪。君既归,饮食起居非所习,邻里乡族非所亲稔,坐是益郁郁不快,遂得疾,以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卒,……春秋七十有九。君娶陈氏,训正之姑也,前卒。……子男五人[82]:懋宣,陈出;……懋宣既厝君柩于慈湖之原,告训正曰:‘吾家两世先榇,皆浮葬扬州,父命必尽返乃葬,已今不及举返葬,故权厝焉,以待先志也。将为异日铭,请志之。’遂为之系。”[83]
◎10月20日前,陈训正为其姑父叶泾(1837—1915)撰《叶君主阴记》。
按,《无邪杂著》载其词云:“……君生前清道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民国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为夏正乙卯八月二十一日,享年七十有九。娶陈氏,先君二十八年卒。侧室谭,摄正。子男六人。……君官两淮盐巡检,其懋绩硕行,具详训正所为志。十月二十日,懋宣等奉君柩,殡于慈湖之原。先是,君之考妣及妻殁,均浮葬扬州仙女镇季家庄,君遗命必尽返乃葬,已不及时,故权厝以俟。内侄陈训正谨志。”[84]
民国五年(1916) 丙辰 四十五岁
◎春,陈训正应俞鸿梃之请,为其母七十寿辰撰作祝文。
按,《〈忘忧草赋〉奉寿俞母七十》云:“俞子仲鲁,昆季四人,植躬秉惪,恪慎克孝,门内雍睦,著教州里。……丙辰之春,俞子过余,……时余主甬之愒园,园多萱草,俞子因指谓余曰:‘……子如辱贶于吾,愿有所述,俾吾晨昏定省之余,得讽诵于老人之侧,以为笑乐,亦忘忧之道乎!’余曰:‘善哉!俞子之事亲也,可以养志,可以长年矣。’遂为之赋忘忧草。”[85]
◎陈训正与诸高僧合创僧教育会,并被推为会长。
按,陈训慈:《陈君屺怀事略》云:“甬上故多名刹,君与僧徒之有识者合创为僧教育会,被推为会长。其后年,更与释氏友人创设佛教孤儿院,推君主院事。”据显宗《回忆宁波佛教孤儿院》,可知佛教孤儿院创设于民国七年(详后),由此逆推,是知僧教育会创建于本年。
◎陈训正应秦润卿(1877—1966)之请,为其母七十寿诞作寿词,因作《秦润卿索赠,为赋〈绵历篇〉三十四韵》,其重心在于交代秦氏举办普迪学校的缘起。
按,《申报》1922年5月13日《慈溪普迪学校之成绩》云:“慈溪县私立普迪国民学校,为秦君润卿、李君寿山、王君荣卿等所筹设。成立于民国五年,迄今已六载,举行毕业四次。”故系之。
◎镇海虞洽卿(1867—1945)年亦半百,陈训正受鄞县张寿镛(1876—1945)之托,为其撰寿辞。
按,《代张寿镛颂人五十寿》云:“日月不居,汔五十年,曶其有艾,在岁丙辰,朱明方中,乃为君诞吉。余朋余僚,登君之堂,念君之勤劬,执敬觞止,将表君德,……爰为作颂。颂曰:有猗其兰,可以为佩;有羕其流,可以为溉。俣俣令君,德闻无既;匪惟无既,日月不废。兰之猗猗,惟君之思;流之羕羕,惟君之无。忘于维君之贤,人以为天。人以为天,胡不万年!”[86]
◎陈训正作《张让三先生六十寿叙》。[87]同年,虞辉祖亦撰《赠张蹇叟先生序》。[88]
按,《申报》1924年8月13日《名宿张让三逝世》云:“鄞县张让三陈训正,现年六十八岁,前清时曾为薛福成随员,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曾充上海南洋公学提调,及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热心公益,为时人所重,忽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逝世,甬人多闻而惜之。”是知张让三生于咸丰七年(1857),而陈训正此文作于本年,张氏时年59。
民国六年(1917) 丁巳 四十六岁
◎老友张让三年届六十,陈训正作《赠蹇叟,时叟年六十》:“眼中日月非吾有,犹及苍茫见此人。万岁一枯齐旦暮,寸心千刦屑芳辛。先生自处知何许,天下相忘是幸民。且借诗篇消甲子,可堪五岳再成尘。”[89]
按,《申报》1924年8月13日《名宿张让三逝世》明言张氏卒于民国十三年,享年68岁;由此逆推,是知此文作于本年。
◎农历三月以后,陈训正奉命作《却金帖》。
按,《却金帖》之序云:“汉川刘德馨宰耒阳,出梁氏冤狱。梁德之,进八百金,不受;益以进,又作书却之。时无知者。殁后,其子会稽尹邦骥检得书稿,表章先德,题曰《却金帖》。征余文,余为作《却金帖乐府》。”考刘邦骥(1868-1930)于本年三月来官会稽[90],年底离职[91],故《却金帖》必当作于三月之后。
◎秋,陈训正应邀参与筹建佛教孤儿院。
按,陈训正《白衣院屠母功德碑》云:“民国六年秋,四明僧之高者,称其先德天童敬安上人之遗志,议于城北白衣广仁讲寺建院收恤孤儿,用推其教义,而又以余之淑,其人也,諈主其事。”[92]又可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6册《民国佛教年纪》民国六年条、显宗《回忆宁波佛教孤儿院》[93]。
◎9月23日,陈训正在呈请会稽道尹批准后,以工校校长的身份,出售部分校产以弥补办学经费之短缺。
按,张介纯《一张罕见的民国地契》云:“浙江旧宁属县立甲种工业学校校长陈训正,今因本校经费支拙,于民国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呈奉会稽道尹,转奉省长公署第一二八六号指令,准将民国元年六邑公会议决拨与本校管有旧月湖书院遗产沙地作为壹万五千元交价出卖,移充校费在按。……中人:李镜第、赵家荪、费绍冠、冯良翰、郁桂芳、张原炜。”[94]陈训正《工校十年度豫算表书后》亦云:“……自二年承职至七年,计六匝年,积负万有七千。旧者未偿,新者无所贷,不得已尽货校产慈北沙地以抵,然尚不足二千。”[95]
◎10月2日前,在为鄞县县长王子澄饯行宴会上,陈训正即席作《平阳王子澄谢职鄞县,县人饯于愒园,即席赋呈》,将之比作王安石:“荆公迈绩非寻常,谁其嗣者平阳王。……攀衣牵肘留不住,王侯竟去秋无光。……把侯袂兮酌侯酒,侯不复兮我心伤。”[96]
按,《鄞县通志·文献志》云:“王理孚字志澄,温州平阳人,廪贡,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任。……王家琦,……民国六年十月二日任。”[97]据此,既知“王子澄”乃“王志澄”之误,又可断定陈训正此诗作于本年10月2日前。
◎10月7日,范贤方(1877—1917)病卒;陈训正作《挽范慕连》以悼之:“分明吾属将为虏,抵死空拳握不张。惜汝关山有归骨,愁人风雨几回肠。深深黄土埋恩怨,忽忽灵旗起激昂。惨淡南天一回首,蜃潮犹挟海云翔。”[98]
按,《宁波文史资料》第11辑《宁波光复前后》云:“范贤方(1877—1917)字仰乔,号仲壶,谱名贤梓。清光绪壬寅补科举人。……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范贤方出任国法院院长。因背部病疽,于是年10月7日(农历八月廿二日)逝世于任所。临终时身无分文,靠保险金运回棺木,于1931年冬,归葬于慈溪县秦可观岙南山之麓。”
◎11月底,会稽道尹刘邦骥(1868—1930),因积极响应蒋尊簋(1882—1931)领导的“浙人治浙”“宁波独立”运动,败后被迫离职[99]。事后,陈训正特作《叙别汉川刘彦称少将解官会稽》,既用以表彰刘氏保境安民之功,复又深相惋惜其去职。
按,《叙别汉川刘彦称少将解官会稽》云:“汉川刘侯以六年三月来尹会稽,出治明州,用以观察三郡。维时国枋初回,群慝犹伏。……悍将骄卒,骈起纷纭,……明州当海陆错会,驲传通达,风声所播,讹言益滋。惟侯涤烦解娆,臬臬于治,……旧疆晏然,无失教训,完其生聚,侯之功也。……我明州夙着货殖,瞡瞡万目,方集厥矢,一隟未弥,百窦俱裂,燎原之势,此慭独免乎?……如侯仁贤,乃以谗废。……于戏!横流滔滔,孰则障之,孰谓侯清而锢于是。诵侯之功,念侯之穷,于今之世,又谁诉者?奉辞识别,三太息已!”[100]
◎冬,镇海虞辉祖(1865—1921)撰《冯君木诗序》,内称陈训正与冯君木皆为“甬上诗人之绝出者”。
按,虞辉祖在自定《寒庄文编》时,将《冯君木诗序》列入第一卷,且明言该文作于丁巳年,其词云:“吾少闻陈、冯之名,后遂相遇,与交密。前年余馆甬上,二君亦以避乱寓郡城,吾每与君木访无邪,游城北后乐园,为诗酒之会[101]。吾不善诗,二君喜以诗相视。无邪尝欲有为,乱后意有所不乐,故其诗多幽沈郁宕之音,君木意量修然,虽居困而有以自得,故其诗有萧旷高寒之韵,要皆吾甬上诗人之绝出者也。”[102]
◎久未联系的恩公喻兆蕃,忽然写信给陈训正。
按,《哭萍乡》之序云:“萍乡喻公讳兆蕃,字庶三。清光绪某年,以翰林院庶吉士改外,守吾郡。……公守郡四年,擢任宁绍台海防兵备道,仅一年,以母忧去官。国体既改,遂不复仕。与余不相见十余年,前三年,忽书至,云于义宁陈散原处见余诗稿,怜其况悴而教之以自胜,且曰:‘如子才,当自谋五百年,勿馁也已!’又和余《感遇诗》,奖借大过。余生平所与游,无若公之知我也。方图道西江,冀一面公,诉余积感,忽得告公以民国九年十一月某日殁于里第。”[103]
◎陈训正相继作《叙别王子澄》《论王子澄去鄞》两文。
按,前文纵论术治与法治之异同,后文批评地方官任期太短之弊病,两文当作于同时,且《论王子澄去鄞》明确述及其写作时间:“……共和于今仅六年,他邑吾不尽知,其在鄞也,比六年中,已七易宰,暂者数月,久者不过一年。七人者,虽未必皆贤,要其材多可自见,而王君子澄,尤所称为治人者也,亦以不中法而夺职。夫有可夺之法,必其人之于其治不胜也,而王君胜治矣,其贤也欤。贤者于法不当夺而夺之,是谓无治法。无治法,然后无治人。嗟乎,治天下而患无人乎,患在无治法。”[104]
民国七年(1918) 戊午 四十七岁
◎春,陈训正堂妹(陈布雷六妹)与马涯民订婚。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七年条云:“六妹已长未字人,留心物色,迄无当意者。今春以乌厓琴、沈润夫二君之介,与定海马涯民君缔婚。当议婚时,余亲往镇海,访乌厓琴君于镇海高等小学校,信宿而归,庶母问定海在何处,如太远,宁徐徐云尔,余兄弟均以马君学行有声于时,且家事简单,遂缔婚焉。”
◎约2月初,得益于鄞县县长王家琦(字一韩)的大力支持,开办佛教孤儿院之事得以顺利推进。陈训正兴奋之余,作《劝诸山建白衣恤孤院,议数数不决,鄞知事王一韩力争之,遂定议。因奉二绝句,即题其纪念肖象》诗[105]。
按,《鄞县通志·文献志》明确记载王家琦于上年10月2日任职鄞县县长,本年2月3日离任[106]。
◎2月11日(戊午元旦),陈训正写成并发布《宁波佛教孤儿院告募疏》。
按,《觉社丛书》1918年第1期载《宁波佛教孤儿院告募疏》云:“天下无告之民四,而孤为甚。……嗟乎,自国家失仁政,而此四告者,于是益穷。……明州之佛教徒有岐昌、谛闲、一峰、净心、宗亮、圆瑛、智圆、僧朘、太虚者,诸山之先觉,而根性于慈悲以为教者也,概然有见于棣群之道,而议设孤儿院于鄞之白衣寺,……议既成,岐昌等以院事诿于余。余亦孤子也,回忆童昏无告之日,历历犹目前事,敢辞劳焉?遂承其事而述其由如此,并为呼之群。群之人孰不有慈爱之念乎?苟有应者,虽一丝一粟之微,亦被其仁而食其德矣。戊午元旦,慈溪陈训正。”[107]
◎5月12日,宁波佛教孤儿院召开成立大会。陈训正被选为居士院长,并在大会上报告该院组织情形。
按,《申报》1918年5月16日《孤儿院开成立会》云:“宁波佛教孤儿院于十二日午后一时开成立会,……开会后,首由在院孤儿就佛前行礼;次唱院歌;次孤儿向长官及来宾行敬礼;次唱欢迎歌;次由居士院长陈屺怀、沙门院长岐昌师先后报告组织情形;次警厅长严友潮君登台演说,……次宣读道尹训词及鄞慈两知事祝词;次来宾林瑞甫演说,痛论佛耶两教之兴衰,由其教徒能否实行其教义为枢纽,孤儿院即实行慈悲教义之唯一事业,异于从前僧界以普渡众生为口头禅,毫无实际云云,并对于僧界之意存观望者,加以针砭;次洪佛矢、洪承祁相继演说;次僧界太虚、圆瑛演说;次由孤儿致谢词而散。”相关记载,又可见显宗《回忆宁波佛教孤儿院》。
◎7月16日上午,陈训正以中等工业学校校长的身份,参加甲种商业学校第一班本科毕业典礼。
按,《申报》1918年7月17日《商校举行毕业》云:“县立甲种商业学校于十六日上午举行第一班本科毕业礼,来宾到者官界有会稽道尹代表吴仲荦,警察厅厅长严友潮,鄞县知事代表刘亭孙,烟酒公卖局长阮仲楣,学界有第四中学校长励建侯,甲种工业学校校长陈屺怀,第一高小学校校长范莱苼暨其他士绅三十余人。”
◎8月,陈训正作《赠洪君序》:“君有丈夫子三人:……仲承祁,少从余友镇海钟生学,有敏材,今被举为省议会议员,视昔所谓举人者,则何如?”[108]
按,《申报》1918年8月4日《新省议员揭晓》云:“浙江省议员覆选第四区昨日(一号)在宁郡老城隍庙举行覆选投票,……今日(二号)即在郡庙当众开票,计当选人十五名:盛在珩、王廉各二十票,徐志鸿、周绍颐、郭景汾、洪承祁、宋蔚臣、钱玉麒、屠士恒、李镜第、张原炜、王栋、周钧棠、裘光炽各得十九票,励支石十八票,惟费锡龄十三票,为候补当选人。”是知洪承祁于1918年8月当选为省议员,而《赠洪君序》亦当作于此际。
◎冬,六妹与马涯民完婚于上海。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七年条云:“冬遣六妹于归马氏,成婚于沪,伯母及诸妹均伴送至沪,余亦留旬余始归。”
◎陈训正葬其父陈懿宝于大枫塘,并请老友冯幵撰作《墓表》[109]。
按,冯幵《陈府君墓表》云:“君讳懿宝,字儒珍。先籍奉化,明世有荩者,始徙慈溪。逮君之身,十六世矣。曾祖大榜,祖麃。父士芳,奉政大夫,洞明算数,起家货殖,是生三子,君齿其长。……春秋三十有九,以光绪某年某月某日告终家衖。……配顾孺人,子一:训正。……君之卒三十八年,训正葬君于大枫塘之西原。训正荣辞懋行,著闻州闾。君身之不昌,庶大其后,辄发抒潜德,刊诸墓石,以声行路,而谂异世。民国二十三年同邑冯幵谨表。”据沙文若《陈屺怀先生行状》和陈训慈:《陈君屺怀事略》,可知陈懿宝卒于光绪七年(1881),由此下推38年,即本年;《陈府君墓表》末题作“民国二十三年”,显误,更何况彼时冯幵(1873-1931)已卒。
◎在收到虞辉祖所撰《陈无邪诗序》(后被用作《天婴室丛稿》之“叙”)后,陈训正答以《谢寒庄叙诗》[110]。
按,虞辉祖在自定《寒庄文编》时,将《陈无邪诗序》列入第二卷,且明言该文作于戊午年,其词云:“余曩序《回风堂集》,谓吾甬上诗家以君木、无邪为挽近之绝出者,非私言也。盖二君虽自晦于世,欲以诗明志者同;其诗之刚柔正变或稍异,而感时伤物,不能自己而有作者,又无不同也。自有清末造,学者尤尚宋诗,若隐有家法,号‘同光体’,实江西诗派之支流余裔。无邪奚乐为此者,……盖无邪晚际兵兴,睹乱之靡有已,故常所讽道如此!生平好与君木唱和,余每访于郡中后乐园,近且遯居西城白衣寺,有所作,尤不肯示人。乌乎,世果可嫉其如斯耶!读君诗者,可以怨矣。”[111]
民国八年(1919) 己未 四十八岁
◎春,陈训正将《无邪诗存》未收诗凡150首辑为《无邪诗旁篇》。
按,《无邪诗旁篇》卷首云:“居白衣恤孤院二年,院主事若严为余裒诗得一百四十六首,题曰‘无邪诗存’[112]。既又搜得箧衍蟫蟫牍尾,尚留百五十首,年时错出,不能次第,因为《诗旁篇》。火之不忍,将以灾木,此戋戋者,化鱼所弃吐,尚欲流视人间耶。己未春,玄婴识。”
◎农历三月间,励延豫父振骧八十大寿,陈训正作《励年丈八十生日赋此奉寿》[113]。
按,《鄞县通志·文献志》云:“(励綗)子振骧,字听和,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年已五十九矣,遂不复进取。居家以经义教授乡子弟,躹躹一德,最称老儒,性和易近人,衣冠伟古,见者戄然生敬。年八十余卒。”[114]据“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年已五十九矣”,既能推知励氏生于1839年,又可确定《励年丈八十生日赋此奉寿》作于本年。
◎应任职京城之故知的多次邀请,老友冯毓孽在陈训正的支持下,于农历七月去北京谋生。
按,陈训正《哀冰叟五十八均并序》云:“……本无四方志,宁有饥能驱。故人肯怜惜,殷勤抵素书。一回招不去,再四来促呼。吾亦忘君老,劝君毋踟躇。世人皆欲杀,畴复相提扶。饿死事虽小,厚意宁区区。七月秋风来,送君上征车。”[115]
◎10月26日,陈训正与赵芝室等人特在府学明仁堂为即将离任的宁波警厅厅长严友潮召开留别纪念会。
按,《申报》1919年11月9日《严警厅长留别纪念会》云:“宁波警察厅厅长严友潮莅任两载,[116]现奉调去职,僚属等公饯于竹洲摄影留别。地方士民及各学校多有制赠伞匾及文辞者。严君所办之教养所艺徒,亦制泽及孤寒幛赠之。赵芝室、陈屺怀、励建侯三绅,特于上月二十六号,在府学明伦堂为严君开留别纪念会。”
◎作《再赠魏伯桢》,其《赠魏伯桢叙》亦当作于本年。
按,《再赠魏伯桢》云:“嗟乎!国家建新八年矣,而法度犹未具。在官庸庸无创制才,其能者又多篡取他国成书,矜为莫尚,而不知其时与地之迁变。其害之所极,盖不仅意之执而已。……此言也,余尝于伯桢发之,伯桢固能以己之意,而求适于天下者也。同而不为随,异而不为执,是贤。已复书以要之,伯桢必久而无忘也。”[117]
◎约十月间,陈训正应同窗好友朱生之请,作《朱母七十寿诗叙》。
按,陈训正《朱母七十寿诗叙》云:“始余从竹江袁先生游,袁先生有徒数百人,每对客,必称道及门,无如朱生贤。时朱生侍寡母,家居恒不出,余未识朱生也。明年,袁先生殁,余事柳先生于芳江。……朱生亦以母命来会,与余同斋舍。……光景忽忽,今又三十年矣。……今年十月,朱生之母许孺人七十生日,凡与朱生有连者,谋先期举觞称寿,而问礼及余。”[118]据《天婴诗辑·序》,可知陈训正自光绪十四年(1888)“始从竹江袁先生受诗”,由此下推三十年,是为本年。
◎大约本年,陈训正之母顾氏(1847—1926)初得肺病。
按,陈训正《先妣讣状》云:“当母初婴疾,时年已七十有二,肺枵而微炎,医者皆曰以劳故。然心强,虽甚罢,尚能自持。素不喜服参药,谓草木何灵?久益玩之,有时亦稍稍起矣。凡困于床者八年。……母生故清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卒民国十五年夏朔二月初一日,春秋八十。”[119]兹据其生卒年推算而系之。
◎陈训正作《诒张于相》,对张原炜(字于相,1880—1950)为文尚“洁”主张,予以严厉批评。
按,《诒张于相》云:“于相之言文也,曰洁而已。余曰洁非尚也,润焉而已乎!今夫水,涧溪之涓涓,洁也;若黄河、若渤海,则浑浑者,非洁之谓也!……夫黄河、渤海,导其原者,昆仑也。昆仑之原,未始非涓涓者也。……于相之不能河海,其润之量不足耳!量不足,润不能成河海。仲尼有言:‘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于相今年四十,使于相而犹以涓涓者限也,余亦何畏乎于相!”[120]
民国九年(1920) 庚申 四十九岁
◎老友冯毓孽客死北京,噩耗于农历三月间传至宁波,陈训正特作《哀冰叟五十八均并序》以致哀。
按,陈训正于诗序云:“冰子讳毓孳,字汲蒙,姓冯氏。性伉爽,好直言,以是忤世蒙訾,晚年益失志,凉凉于行,因自号冰子。与余交三十年,既老,依余居愒园,主薛楼文社一年,穷不能自存,走京师,为所识显宦者司笔札,又一年旅死。赴至,余牵事奔走不果,哭以诗。……庚申三月,哭冰子诗既成,并识。”[121]
◎农历三月,久未联络的老友虞和钦(1879—1944)自山西来信问候,陈训正遂作《酬自勋》以答之。
按,诗前自序云:“自勋,寒庄之族。余于灵岩诸虞,识自勋最早。飞沉既殊,謦欬遂闲。庚申三月,自勋忽自山西厅署贶诗及余。野老捧珠,喜极而泣。情之所动,哀乐俱缘。因申感慨,答以此辞。”[122]
◎初春,三年未曾谋面的老友虞辉祖,自北京来信,陈训正答以《得寒庄都门书奉答兼告近况》诗三首。
按,《得寒庄都门书奉答兼告近况》云:“故人知我无好怀,苕蒂都门有书来。抑抑愁华春未放,凭君浇沃为催开。(其一)……别君冉冉忽三秋,闻在长安事俊游。倘念人间有高贱,应怜王粲日登楼。(其三)”[123]
◎春,陈训正作《窟居》诗十首。
按,其依据一,是该诗被收录于《哀冰集》中,且陈训正自称《哀冰集》所收,皆作于本年春夏两季;二是该诗之十,明言“门外春如海”。这十首诗,既洋溢着陈训正怀才不遇的自悲自怜,从中又可得知:①次子建雷刚从日本留学归来:“吾有四犬子,其仲曰阿奋。少亦读父书,那知时可徇。迩自东海归,其言都不顺。”(其八)②第三子建斗,似乎有负陈氏期望:“阿曜年十五,久放时已失。驱之入市廛,或能逐什一。得钱完死生,所望亦非溢。强父待弱男,此情痛欲绝。”[124]
◎农历四月,陈训正应其弟子刘考满之请,作《鄞江徐翁七十叙》。
按,《鄞江徐翁七十叙》云:“徐先生无子,既尽所蓄泽其乡,乡之人皆父事之。今年七十矣,刘生介其乡人来征辞,遂书以付之,且告曰:‘徐先生之为人,有可自寿者在。若夫世俗所称七十八十,纵百岁,亦乌足为徐先生荣哉!’庚申四月,慈溪陈训正叙。”[125]
◎暑日,陈训正时或受邀参加由老友钱保杭、张原炜等人所组织的“般吉集”,并在与洪佛矢书信来往中详述其事。
按,沙茂世《沙孟海先生年谱》1920年暑期条云:“与冯都良、徐公起(可熛)、陈行叔、俞子怡、葛夷谷同住在效实中学,讲述文史,并请冯君木、陈屺怀(训正)、张于相(原炜)等前辈作指导。钱仲济先生(保杭)与陈彦及先生(训恩、布雷)短期亦来指导。因效实中学校址在宁波城西般吉巷,此次活动被称为‘般吉集’。陈屺老有诗记其事,编入他的《天婴室丛稿》中。”
◎农历五月,旧友鄞县人翁传泗(1878—1920),因饮酒过度而暴卒[126];陈训正既作《哭翁二》诗四首,尔后又撰《翁处士述》。
按,《哭翁二》开篇就是对夏日景物的描写,考《翁处士述》云:“处士名传泗,字厚父,姓翁氏,居鄞西鄙。为人朴讷和夷,余与交二十年,未尝见有怨怒容,……尤好振施,呼门者无不应而自奉约,夫人钱尝笑提处士衣视客曰:‘此非二之服耶?已三缀矣!’二处士行,与游者,皆以二字之训。……性嗜酒,一日访兄京师归,过饮,失血卒,年四十有九。邻里哀之曰:‘唏如处士者,曾不下寿,为善者愳矣!’”[127]
◎业师柳镜斋病卒,陈训正受托撰《柳先生述》。
按,《柳先生述》云:“训正童丱侍游,长益相亲,形景周旋,不可离析。……先生讳某,字镜斋,……卒民国九年某月日,享年六十有几,葬某原。先时孤子发将赴所知,以状属于训正。训正知先生盖详,后死之责,不能弭忘。爰诠叙先生行谊大略,用告当世有道之碑,敢俟大雅焉。谨述。”[128]
◎陈训正作《与赵林士》,恳求好友赵家艺(1876—1925,字林士、行八)为其两儿介绍工作。
按,《与赵林士》云:“八兄足下:沪上人来,辄言足下拳拳故交,怜仆久困处,欲援而出之。……仆今年四十有九,余光虽耿,不能以倍,麄衣疏食,取足苟完,即终岁道路,犹可丐活。所悲者,两儿已成人,乃亦共我螬食槁壤,少年锐气,折之将尽。足下思之,宁不惜哉!……某方文书之职,闻尚未定。君墨在甬时,曾与言之,彼亦许仆为地,然中原只此鹿耳,逐之者千百,……倘非足下重为之介,则环而牵沮之者,宁无其人乎!……足下试为仆一图之!”[129]
◎自春至夏,陈训正相继作成《乌曹歌》《都厩篇》诸诗及《文学袁君传》《李母挽词》等文,并皆录之于《哀冰集》(全集共计31篇)。
按,《哀冰集》序云:“少日自负许,谓士生斯世,诗文而外,自有事业在。故偶有所述,辄弃去,不甚爱惜。今已矣,四十五十,忽忽无闻,自念生平,舍此无复高世,因立斯集,以时次弟,徂春历夏,都得诗文若干首,题曰‘哀冰’,识所始也。庚申七月,玄公记。”[130]
◎陈训正作《白衣院屠母功德碑》《书屠母碑后》两文,用以感谢鄞县人屠用锡对佛教孤儿院的赞助。
按,《白衣院屠母功德碑》云:“民国六年秋,四明僧之高者,称其先德天童敬安上人之遗志,议于城北白衣广仁讲寺建院收恤孤儿,用推其教义,而又以余之淑,其人也,諈主其事?既举三年,六邑之孤者来益众,所会材不苟于用,院且废隤,余与诸山戚戚忧之,方以为莫之继也。一日,鄞屠君赍千金来,称曰:‘用锡不能事亲,奔走四方,无得于晨夕。今岁吾母七十,用锡始念母之劳劬,将会朋僚姻娅,谋所以为娱,顾以母命,不许靡靡踵俗之所为,而责用锡能效于群者务之。用锡不敢违,谨奉千金以致,盖母志也。’余于是乃率诸孤者,拜辱贤母之赐,……众曰:‘是功德,不可忘。’乃砻石碑于院,而余为之文。……九年某月,慈溪陈训正记。”[131]
◎9月,李平书等人创建上海民新银行,陈训正特此作《为某银行创立作颂》:“某君鉴百业之就衰,知独营之非计,意摹心纂,垂垂及期,响附景从,骎骎以大。本互助之精神,开无前之事业,因势利导,无横决之虞,厚集厥锋,有勿摧之锐,乃于沪市辟某银行。”[132]
按,《申报》1921年3月26日《民新银行开幕》云:“民新银行于去年九月间组织成立后,即自行建筑三层楼洋房于河南路一八三号,经营数月,于本月初始告落成。昨日为该行开幕之期[133],……该行经理冯芝汀前任华孚副经理,信用颇著,副经理冯松雨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科文学士,办事认真,尤精稽核,该行将来营业之发达,可预卜也。”
◎秋,陈训正至杭州,期间应新友许修介之请,为来年许父七十寿诞作《天台许翁寿辞》。
按,《天台许翁寿辞》云:“庚申之秋,余道武林。有彦者许修介来见,辞貌既接,情意渐沦,宵谈竟昕,遂深契致,乃称于余曰:‘某天台下士,修名未立,愧无方闻,彰我家德。……明年吾父七十,……敢请大雅,用以为教,某实获幸焉。’余既诺之,遂叩其所欲言而为之辞。繁称泛引,盖以述德,因事致敬,勿嫌匪古。”[134]
◎秋日某夜,陈训正读亡友应叔申诗,不胜伤悲,遂作《金缕曲》。
按,该词既然被录入《秋岸集》,自当作于庚申八月至十二月间,且其序明言:“秋夕,忆亡友应叔申诗,泫然赋此。”[135]
◎10月24日,陈训正作《菊赋寿冯止凡同年》。
按,该诗序曰:“岁九旻之莫月,始霜之旦。群竞既歇,老圃回香。有皓一士,空山独啸。歌弦之暇,课锄自灌。于时日精效节,作作都华,玉蕤荐畦,金枝被路,可以共夕飧,可以托朝兴。世外神仙,不知有汉;眼前玉雪,相视成行。其为乐也,莫或如之,况复投畚之妇,含饴偕来,俪影婆娑,尽兹佳日。则虽高年耆德,可证之图咏,而雅人澹致,固无假乎丹青也。因献菊赋,以寄羡叹,盖匪直制龄益祚之为祝而已。”[136]而是年霜降,时在本日,故系之。
◎受陈训正之拜托,省议员张原炜于11月1日(九月廿一)建议将宁属甲种工业学校改归省立。
按,《时事公报》1920年11月2日《甲种工业学校改归省立之动议》云:“宁波省议员张原炜昨为甲种工业学校改归省立事提出建议按云:……查宁属工校成立于民国元年,历年支出经费,经陈校长勉力撙节,省无可省,……每年不敷六千余元,皆由陈校长设法筹垫。至民国六年,陈校长因逐年积负,万难支持,不得已将该校所管有慈北沙田呈按变价清偿。三年以来,尚负名户借款九千余元,而马路工程余款一项,向由税务司洋员主管。前年,该洋员以扩大工程,遽将余款停拨,岁入又减去二千七百五十元,以致经费益形竭蹶,每年所负至八千余元之多。……现在积负过多,无从筹措,最后办法,惟有将该校停办。……宁属工校经陈校长整顿振□,成绩卓著,历次视察员均有优许之保证。有此良好已成之学校,坐令以款绌停办,讵不可惜?为此,援据本会暂行法第二十五条提出议按,拟将宁属工校改归省立,由教厅派员接收,并附预算表一份。是否可行,惟希公决。”
◎11月2日,前宁绍台海防兵备道喻兆蕃(1862—1920)卒。陈训正特作《哭萍乡》《喻斋记》两文加以悼念。
按,《哭萍乡》之序云:“萍乡喻公讳兆蕃,字庶三。清光绪某年,以翰林院庶吉士改外,守吾郡。……余生平所与游,无若公之知我也。方图道西江,冀一面公,诉余积感,忽得告公以民国九年十一月某日殁于里第。已矣,已矣!成连既死,谁复与弹?嗟哉!余生长此终古,遂哭其私,成三十二韵。天壤有灵,知为余喟。”[137]
◎12月5日,陈训正被推选为慈溪县教育会的候补评议员。
按,《时事公报》1920年12月7日《教育会大会记略》云:“本月五日,该会依期举行大会,……其间所议决之按,计收回校士馆余屋为教育会会产一件(见上月本报)及本会会员不限籍贯按一件,并选出叶楙宣以二十三票之十二票当选为正会长,……又评议员次多数候补者十人:冯有森、杨睿曾、叶起鲲、陈训正、钱经湘、应开忠、钱□群、周毓如、陈崇蕃、裘元吉。”
◎12月18日,陈训正将宁属甲种工业学校改归省立的提议遭到省议会否决。
按,《时事公报》1920年12月18日《工校省立按之查报》云:“兹闻该按于本届开常会后,业由庶政股审查报告到会云:查宁波私立工校开办以来,成绩卓著,如因经费支绌,中途停办,殊属可惜。该校陈请该归省立,似可照准,然恐其他私立学校援例陈请,则省税有限,将何以对付?故认本按不成立,但该校经费无着(前具《请愿书》时已亏负八千余元),事属实情,若不予以相当补助,其停办也,可立而待。此岂公家提倡教育之道?故拟酌加常年补助费若干元(按照《补助学校费规程》第五条应得补助费五千余元),藉资维持。”
◎鄞县人傅宜耘(1863—1938)为缓解佛教孤儿院的经费紧张,远赴南洋募捐。为此,陈训正特作《赠傅老叙》以志其事迹。
按,《赠傅老叙》云:“鄞傅老宜耘,……出其数十年劳汗所得,抱慈悲教义,赴万里荒远不测之乡,效佛者所为,投门乞食,为穷民诸无告者谋所以养,……非见理明更事多者,孰肯奋而为之?……天如不废吾院,他日者,吾两人得见吾院嫛婗之儿皆壮强成立,各抱吾子之心,赴义四方,则虽尽天下之孤而院之不难也。然此亦安能必得者,姑与子张言之。”[138]
◎十二月,陈训正协助汤节之等人创办《商报》于上海,并任《商报》总稽核。
按,陈训正《上海商报五周年纪念宣言》云:“……本报自刊行至今日,五年矣,……余之于本报,亦负臿操畚之一人,共其苦辛也久矣。[139]于是日也,不可无辞。本报之絪缊,实始于民国七八年间,主发者为番禺汤君节之。汤君既以商为楬橥,于是商于海上者,皆前唱邪而后唱许,其声甚跫跫也,接余耳者且二年,已而寂然,问其由,则知向之所口者,俱未尝肯诸心,故诸所举资,未能践信于其口。窃韪汤君之所为而惜其中沮,因与亡友赵君林士谋所以佽成之。会赵君有大经营于沪市,方魁率众商,一言相假,百废具起,本报乃遂于九年十二月某日建始流布。”[140]相关记载,又可见《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九年条、沙文若《陈屺怀先生行状》、陈训慈:《陈君屺怀事略》、赵志勤《赵林士系年要录》1920年条。
◎陈训正作《书金氏〈澹静卢寿言〉册子》。该文前半部分辨析归有光迭作“寿叙”之旨趣,后半部分则着重阐述其写作该文的缘起。
按,虞辉祖《寒庄文编》卷二录有《金磷叟先生寿序》,且明言此文作于庚申年(1920),陈训正此文大抵也作于该年或此后不久。
民国十年(1921) 辛酉 五十岁
◎宁波佛教孤儿院成立以来,因办学成绩突出,受到《时事公报》的特别关注。
按,《时事公报》1921年1月5日《保荐孤儿习工商业》云:“宁波佛教孤儿院由陈屺怀、圆瑛等创办以来,已有三年,收养孤儿原定六十名,去年因入院者之要求,乃增加至八十七名。兹闻该院从去年到今春,保荐孤儿赴各地学习工商业者,计有十七人,调查其姓名及学习地点如下:李保德,上海咸茂米行;周声甫、祝昌良、俞品、郑传荣,上海振丰棉织厂;吴世昌、王文安,上海中华图书馆;郑祥寿、张根法,上海姜宝兴洋衣店;李树德、沈孝耕,宁波工厂;徐清瑞,宁波裕大;王宝根、邬春苗、申丰沛、王祥金、戎瑞华,上海商报馆。”
◎暮春,陈训正为友人鄞县江义均作《江母七十寿辞》。
按,《江母七十寿辞》云:“岁辛酉春之季月,有贤母曰王太夫人,七十举庆。太夫人者,余友江义均之母也。……余既为《介雅》四章歌太夫人之德,复书此归之,俾义均有以勗其继也。”[141]
◎6月,六妹病逝于上海。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十年条云:“六月,六妹在沪寓逝世。六妹身体本亦虚弱,嫁后操作劳,渐不支,六月间以湿热症遽夭其年,予闻讯临视,已不能言矣,助涯兄(即马涯民)为料理其丧。”
◎约8月间,陈训正作《工校十年度豫算表书后》,深以办学经费不足为忧。
按,《工校十年度豫算表书后》云:“余役工校,于兹九年,岁亡不绌,……不得已,尽货校产慈北沙地以抵,然尚不足二千。八年,江北路捐以无羡停发,于是又短三千,合豫算所绌,当在六千以上,而校之用费已刻,又无可节减。陈愿于省,主者漠然,议者且龀之。至今年春,始许增给补助费一千。岁绌之数虽小,犹在四千以上。而二年来,新所负者,计且及万。往事姑勿问,来日大难,何以图其继?俴小如余,当此重寄,力不能强,终见绝膑。欲谋逃责,又悲无地。……所幸交游之中不少豪士,将伯之呼,同此声息,必不忍余瘏口而亡听也。敢举先后困苦情状,毕诚以告,惟览者勿视为故事,而幸察焉。”[142]
◎夏末,陈训正去弥勒院访太虚讲师,因作《弥勒院访太虚讲师,时师将赴北京》诗,以志其事[143]。
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6册《民国佛教年纪》民国十年条云:“九月,太虚在北京讲《法华经》,周少如编《讲演录》;又为蒋维乔等讲《因明论》,并扩大组织金卍字佛教筹赈会。”准此,则陈训正此诗必当作于夏末。
◎9月16日,宁波成立证券交易所。稍后,陈训正作《市箴二为甬交易所作》[144]。
按,陈炳翰《洁庵吟稿·记交易所事》云:“营业新开一利薮,沪上创立交易所。魔术赚人无出右,慈邑洪某作俑始。证券物品为宗旨,物品卖空与买空。……鄮邑闻风后尘步,大利所在遑顾他,……冬来证券几坠渊,魔高十丈倏登天,佥云赵璧连城价,转瞬不值一文钱。沪上营业先停止,各地从之皆如是。巨商富室入彀中,为此破产比比是。洪某作俑大罪人,万无生理毙其身,盲从诸人罹祸酷,悔煞当初妄效颦。……作恶自毙理当然,家产荡尽何足怜。是以君子循常道,傥来富贵等云烟。”[145]是知宁波证券交易所成立于八月十五,即阳历9月16日。
◎10月,陈训正作《书宁波工业学校十年纪念册》。
按,《书宁波工业学校十年纪念册》云:“予之于工校,犹治河之有鲧也。九载绩用勿成,鲧有罪矣;然鲧治之已故,若何而治,若何而勿平,所以遗禹之念者不为少。后来者,其皆禹乎!裒是册,策来者,且以谂郡人。知我罪我,竢诸百年。十年十月,校长陈某书。” [146]
◎10月10日,陈训正作《十年十月十日作箴》,敦劝执政者关心民瘼、心忧国是。
按,《十年十月十日作箴》云:“维十年十月十日,是为共和建始之节。凡在遒职,咸有诵言。吹故歙新,効兹宣舌。蹇蹇十霜,汔无宁岁,益变而厉。国且不治,何美可讽,顾曰其庆。余早学六义,不知崇饰,焦啼竟野,敢效妍唱,用核所闻,以申太息。……林林黄裔,茫茫禹甸,任尔屠割,外媚是献,今不尔谋,破亡曷免?……爰述兹篇,匪诅匪祝,……丁此时厄,忧患何胜,巢危之爵,鸣岂择音,起我瘵魄,毕我呻吟。知我罪我,胥于此箴。”[147]
◎10月24日,陈训正作《市箴三》,冀望新营业的上海中易信托公司“储实”“昭信”:“十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某信托公司始事营业。慈溪陈某作箴,鄞张原炜书之以赠。……国富维何?曰农与工。于尔之信,金乃有融。狃机必失,狃得必穷。构虚岂务,储实先通。惟尔储实,信以昭之。惟尔昭信,旦旦誓斯。窕明不夺,光大乃期。愿尔受嘉,常复我辞。”[148]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十年条云:“七月以老友洪承祁君之邀,辞商务职,入中易信托公司,任筹备处文书主任,何旋卿师及德之表哥任科长,十月正式开幕,承祁为经理,盛同孙、俞佐庭任副经理,公司业务分信托及银行两部,然实际乃以证券买卖为主业。余心勿喜就商业,碍于亲友情面担任其事,颇感心理与生活之矛盾。不数月,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之牵累,公司内部渐不能支,而承祁仍强自支厉焉。”准此,则“上海某信托公司”,显系中易信托公司。
◎农历十月,陈训正作《萍乡喻先生诔》。
按,《萍乡喻先生诔》之序曰:“岁庚申十一月二日,前署浙江布政使两浙盐运使分巡宁绍台海防兵备道萍乡喻公卒于里第。越年十月,讣始至,甬人士追念旧德,会而悼焉。训正辱先知遇,方深感引,于公之丧,憗无益恫,爰为诔曰。”[149]
◎傅宜耘历时16月,从南洋募得万余元。陈训正因作《白衣院南洋国侨布施恤孤金题名记》。
按,《白衣院南洋国侨布施恤孤金题名记》云:“有居士傅老者,……一行白发,濯濯黄蕉丹荔之乡;万里孤蓬,驱驱蜑雨蜃风之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南游十六月,募得恤养金万余圆。瓶中甘沥,分传南海之香;地上黄金,遥挹西天之朗。既拜多赐,用申无极。为阐长人硕德,名山留造象之碑;伫看童子善财,异日成报恩之塔。爰为之记如此。”[150]
◎新加坡普陀寺转道法师(1872—1943)五十腊辰,陈训正作《奉寿转上人五十腊》[151]。
按,广义《转道老和尚传》明言转道法师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卒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152];由其生卒年推算,可以断言《奉寿转上人五十腊》作于本年。
民国十一年(1922) 壬戌 五十一岁
◎元旦,陈训正作《十一年新旦诫沪上诸友帖子》,认为投机者之所以大多亏损,其关键不在于“贪”而在于“妄”,而且认定致“妄”之由,正在于投机者“知之未切”,进而呼吁加以及时疏导。
按,其词曰:“何者为投机业者之主病?人皆曰原于贪,而余以为非也。……然则其主病在何?曰妄焉而已。……其所以妄者,正由其知之未切耳!……征妄之病有三期焉,始期曰虚妄,二曰狂妄,三曰庸妄。幸也今之妄投机者,犹未至乎末期也。虚者实之,狂者宁之,医不必扁手,药不必峻剂,补其元虚,凉其热狂,起死回生,不过旦暮期耳。失今不救,……其势必至于折胫破额而入于陈尸之墟。呜呼,危已!”[153]
◎正月初三,探访病危中的挚友钱保杭,归后作《视去矜病归,太息赋此》诗[154]。
按,《视去矜病归,太息赋此》小字注:“君知医,方病,自谓必死。正月三日,余往视,已昏不省事。余至,少间,遥呼曰:‘无邪,吾死矣。’”
◎二月十一日,老友钱保杭(1878—1922)卒。陈训正既作《哭钱去矜》诗以悼之,[155]复又应邀为撰《钱君事略》,尔后又作《草〈钱君事略〉,竟赋此志悲》。[156]
按,《钱君事略》云:“君讳保杭,……生平无它耆,耆饮酒,……卒以是致疾。疾亟,临视者踵属,客座外内,饮泣之声相闻也。君以十一年壬戌二月二十一日歾,春秋四十有五。……(其长子)鸿范等以训正知君深,匄为状传君。惟君生能恬定,不务名高,饰终之典,又何可过辞以诬死者!谨据所知,为《事略》付之。”[157]
◎农历三月末,陈训正与诸友同游半淞园,并作《同冯子赓、励建侯、叶叔眉、汪辅季携白君游半淞园》以志其事。
按,诗中有云:“杂树花生三月暮,孤楼人对半淞明。相看同有天涯感,不独江州泪欲倾。”[158]鉴于该诗被收录于《庸海集》,如非本年三月所作,则当作于明年三月。姑系之。
◎8月,陈训正作为甲种工业学校校长,在该校遭受飓风之灾后,向会稽道尹申请修缮等费,以便下学期能准时开学。
按,《时事公报》1922年8月17日《甲工校开学之为难》云:“旧宁属县立甲种工业学校陈校长日前具呈会稽道尹,略称:窃查本月六日下午四时,宁波飓风突起,……而鄙校位置在甬勾两江之间,地甚空旷,故风灾所被尤重。……大约损失至少亦在千金以上。校长遭此风灾后,当将灾情电呈教育厅,并驰谒钧尹,适因公出未回。校长以开学在即,校舍校具急应营缮修补,遂擅自雇工估计,……共约估计银七千五百元。鄙校损失如此之巨,而校款枯窘,经常费尚且不支,势难恢复原状。校长皇皇无措,用敢沥情呈请鄙校下学期应如何办理之处。除呈教育厅长外,伏乞道尹迅即批令祗候遵行。黄道尹呈悉以按关教育,既据分呈应候教育厅令云。”
◎陈训正作《书粹华制药厂出品目录》:“上海粹华制药厂用欧法煮炼吾国药物而剂合之,试有效矣!将以某月日发行,先时具说帖,传告遐迩。余惧夫闻者之惊怖其事,以为创而亡征也,于是乎言。”[159]
按,李平书创办于1921年的粹华制药厂,乃上海第一家现代中药制药企业,其存续虽仅三年,却改变了传统手工加工中药、中成药的方式,可谓是近代上海中药工业化生产的先驱[160]。考吴承洛《中国之化学药品及化学原料工业》云:“以中药制成药水,用时只需混合,不待煎煮,此乃民十一年上海粹华制药厂等之企图。”[161]据此,当可断言该厂虽创建于上年,其第一批“用欧法煮炼”的药品却制成于本年,故系之。
◎12月,陈训正因作《费君神诰》以悼念前上海宁波总商会会长费绍冠。[162]
按,《四明日报》1922年12月9日严修《费冕卿诔》明言费绍冠“以疾终于宁波旅次”。
民国十二年(1923) 癸亥 五十二岁◎春,陈训正作《答李审言先生书》。
按,《答李审言先生书》末称“春日渐舒,寒气犹厉,伏维珍重”,[163]而《庸海集》卷首又云:“余受庸海上,于兹二载,谄生谀死,酢应益繁,发于情者,间或有之,然不能多得矣。自辛酉八月,迄于癸亥五月,得诗文若干首,都为一集,题曰‘庸海’,以所居廔名也。”两相比对,可以确定《答李审言先生书》必当作于癸亥春。
◎陈训正署名天婴,在《宁波杂志》第一卷第一号(1923年5月发行),发表《宁波公文库缘起》和《拟古杂谣十一首》,并应邀编辑该杂志第一卷第一号的“诗文”栏目。正是在陈训正的邀约下,骈文大家李审言(1859—1931)也在该期《宁波杂志》发表了《读慈溪陈无邪集书后》一文[164]。
按,《宁波杂志》第一卷第一号“编辑者言”曰:“伟大的宁波,安可没有一种代表舆论的杂志,这是我们所以刊行《宁波杂志》的微意。废除形式,是近来盛行的新思想,所以我们也主张废除什么宣言、序文一类的东西。……本志诗文一栏,蒙天婴陈先生允任编辑,同人不胜欣喜之至。这期有兴化李审言先生的诗文,颇足骄视当今之杂志界。先生为当代骈文大家,著有《学制斋骈文》,所作文字,不易觅得,今由天婴先生专请为本志担任撰述,这是何等荣幸的事呵!”[165]
◎约四月中旬,陈训正作《题卢洪昶僧装小影》:“岂必逃禅感陆沈,空山偶与结灵襟。蒲团坐彻鸡鸣夜,犹共人闲耿耿心。”[166]
按,农历四月十二日张美翊作《鸿沧老道兄先生浮屠小影》,《菉绮阁课徒书札·致朱百行76》载曰:“布衣游侠闻天下,江汉交流度量宽。市舶专司通海外,北人古法溯周官。佛门老去空留钵,故国归来久挂冠。我亦端居独惆怅,须眉莫作画图看。”[167]此疑《题卢洪昶僧装小影》与该文同时所作。
◎农历六月十八日,鄞县旅沪商人陈蓉馆(1874—1932)五十寿诞。陈训正先后作《蓉老五十生日为赋程德篇》《仓基宗人蓉老五十生日赠言》以祝其寿。
按,张美翊《陈蓉馆文学五十寿宴诗序》云:“文学秉承母教,奋起孤童,溺苦于学。……通贯中西,……十应岁科试,始成诸生,三赴乡试,荐而不售。年既三十,则奋然曰:‘吾术不用于儒,当行于商。’于是挟其算数化学赶至上海,……以此与欧美人相交易,无不获利。中间之津、之汉,以迄开封、长沙,同业者率奉君为志帜。……今岁癸亥六月十八日,为君览揆之辰,海上文社诸君相与为诗,……凡若干篇。邮书抵甬,属为之序,因为述君先世及其生平行事,以告当世知言君子。” [168]
◎陈训正开始主纂《定海县志》。
按,民国《定海县志》“附记”:“《定海厅志》修于清光绪八年,迄今四十余载,人事变迁,已不适用。民国十二年春,由侨沪邑人沈任夫、程庆涛、贺寀唐、张康甫、孙弥卿诸君发起从事续纂。当经聘请陈天婴、马涯民二先生为编纂员。……定海旅沪同乡会谨启。”相关记载,又可见《鄞县通志编印始末记》《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第三卷第四期陈训正《定海县志序目》编者按。
◎农历六月,老友董承钦无疾而终,及葬,陈训正作《〈孤桐引〉为董居士赋》。两年后,又作《董君传》。
按,陈训正《董君传》云:“董君承钦,字子咸,慈溪金川乡人。……民国十二年六月日,晨起沐浴更衣,无疾而终,年五十有二岁。其葬也,友人陈某为赋《孤桐引》送之。”[169]
◎农历七月廿七日之前,陈训正撰《佛教孤儿院南洋方外董事功德碑》。其《南洋华侨乐施诸题名碑》,大抵亦作于此时[170]。
按,张美翊:《菉绮阁课徒书札·致朱百行93》云:“百行外孙婿贤契:久未得来讯,系念无已。秋凉,……老夫为孤儿院功德碑写屺公撰文,老夫书丹,烦冒拙笔、贤篆额以寄。……蹇具,七月廿七。”[171]
◎农历九月,陈训正客居上海,作《送何旋卿归寿其母叙》。
按,《送何旋卿归寿其母叙》云:“何君旋卿,将归溪上,为其母夫人周七十举庆,先期征辞于训正,……嗟乎,旋卿,此余之所自勉而愿与子共勉者,旋卿必有取焉。癸亥九月,陈训正书于上海旅舍。”[172]
◎农历十二月,陈训正作《送钟君宪鬯归寿其母八十叙》。
按,《送钟君宪鬯归寿其母八十叙》云:“君既归,将以明年甲子岁,朝率其昆从子妇,敬为母夫人举庆。使来要余曰:‘必有以慰我私。’嗟乎,钟君,余更何言可为君慰哉!有迈母而不能晨夕相依,徒以急饔飧之谋,驱而之四方,蹙蹙靡骋,此吾与子所同也。吾与子亦皆年五十有余,往者血气强,多所自负许,谓天下事皆吾人任,不屑屑于求田问舍,顾今何似乎陆之车、水之舟,吾两人之仆仆未已也,……嗟乎,吾两人者,何日得奉吾母优游林泉间,而与道路相忘耶?癸亥十二月,慈溪陈训正。”[173]
◎农历十二月,陈训正作《白衣恤孤院第六周报告端言》,既忧孤儿院经费之拮据,又冀望甬上富室出手相助。
按,《白衣恤孤院第六周报告端言》云:“余长是院六年矣,一篑之覆,苟合始基,吾止吾进,每用自策,然荒荒日月,变迁方长,陵谷桑海,实滋疑惧。前者沿门托钵,赖有傅老长舌,今傅老已祝发沩山,弃余而去,余亦以饥驱故,奔走道路之日多。由今以往,是院前途之明黑,惟视后来善心人之弘愿何如,余孱不能胜重也。……傅老为僧后,屡有书来商院事。最近一书,尤为挚切。书言:‘……吾甬尚不少巨室,愿公广播我言,传之道路,万一有看破金钱之人,援助我院,成全功德,老衲此书不虚发矣。’傅老书到,适吾院方印六周报告,因转述之,以识其端。傅老悟道之人,其言具有菩萨性,当有闻而感孚者。癸亥十二月,慈溪陈某题。”[174]
民国十三年(1924) 甲子 五十三岁
◎去岁农历十一月间,陈训正应虞辉祖长子和育之请,为冯幵所编《寒庄文外编》作跋。[175]大约今春三月后,陈训正又将此文略做修改,易名为《书桐峰遗文》,编入《阏逢困敦集》之中。
按,冯幵《寒庄文外编·序》明言《寒庄文外编》纂成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则陈训正跋语当作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寒庄文外编》定稿前。据跋语改编而成的《书桐峰遗文》,究竟改编于何时,虽难考证,但既已被收录于《阏逢困敦集》,则其编写时间,既不当早于“甲子三月”,也不会晚于“乙丑正月”,换言之,即在1924年农历三月至1925年正月之间。
◎辛酉十一月十九日乃沙文若祖母周氏(1842—1929)八十生日,[176]故十月间,沙文若作《家大母八十征言略》,寄示冯贞胥,[177]遂有冯君木《沙母周孺人寿诗》、张让三《沙母周太孺人八秩寿燕诗序》、冯贞胥《沙僧孚大母周夫人八十寿序》之作。陈训正为此亦撰《贻沙生僧孚》,并于本年2月发表于某报。[178]
按,沙文若《僧孚日录》1924年2月条云:“(三年前求陈玄丈作家大母八十寿序),顷于报端披露,不曰寿序,而为《陈天婴贻沙生文若》,其体例为尤高,文中以蓄德安贫养志毋辱相戒勉,读之惶惧。敬录其辞,用自匡饬。”[179]
◎定海贺师章之母,年将七十;春,陈训正应邀撰《述德赠定海贺君》《贺太孺人七十寿叙》两文以祝其寿[180]。
按,《述德赠定海贺君》云:“岁甲子春,舟山贺师章以母王太孺人明年七十,将徇俗之所为,设酒醴,召宾客,先期而举祝。太孺人闻之不悦,……止勿许。贺君唯唯,退而言于余。余曰:‘礼固然已,太孺人之教可诵也。……吾子其体太孺人之德,善勤于修而勿过于礼,是可已,安在必徇俗饰事之,以为孝哉!’于是贺君乃拜手稽首而请曰:‘愿有述焉,唯命。’余曰:‘诺。’作《述德篇》归之。”
◎春,陈训正作《与余岩书》。在此信中,陈训正既畅谈他对方志的认知,又冀望章太炎先生为其所纂《定海县志》作序,并为此恳请余岩(1879—1954,字云岫,镇海人)转达此意。
按,《与余岩书》云:“云岫道兄足下:自违左右,雨雪杨柳,不期而速,佳时徂矣,春寒恻恻,益无好怀。……去岁承纂《定海县志》,初稿已具,……彼中人士实鲜识解,见仆所规体裁节目及去取详夺之间有乖旧例,颇致骇怪,窃亦无以自明。闻足下数数从余杭章先生游,丹穴久湛,自发威羽,敢以《例目》奉教,余一分,并求代呈章先生。……窃念章先生海内弘硕,一言之重,足以坚人信而祛众惑。倘因足下之请,惠赐一叙,俾仆之撰述得伸于已,悠悠之口有所沮折,万幸万幸!……临书淟墨,伏惟矜察,不宣。训正再拜。”[181]
◎农历三月前,省立四师附小主任李琯卿(1891—1945),汇来所著《新教育谈》一书;陈训正遂答以《书李琯卿〈新教育谈〉》。[182]
按,《书李琯卿〈新教育谈〉》虽作年不详,但既已被收录于《庸海二集》,则当作于本年农历三月之前。
◎农历三月前,陈训正撰《慈溪保黎医院钱冯二君纪念碑》,用志钱保杭、冯芝汀两人创建、发展保黎医院之功绩。[183]
按,《庸海二集》云:“保黎医院成立之十三年而钱君殁,又二年而理事冯君亦殁。”考钱氏之卒,时在1922年3月19日,[184]是知冯芝汀病殁于本年;而从文意来看,该文显然作于冯氏卒后,故系之。
◎镇海盛炳纬(1855—1930)年届七十,陈训正为作《盛省老七十》《又赠》两诗。[185]
按,陈三立《前江西学政翰林院编修盛君家传》则云:“镇海盛君省传讳炳纬,……庚午七月卒,享年七十有六。”[186]兹据盛炳纬生卒年推算而系其事于本年。
◎6月24日,陈训正在教育会自治代表复选中得票最高。
按,《申报》1924年6月27日《道署复选自治代表纪》云:“甬属七邑复选员,日前先后到甬,乃于二十四日上午,由自治监督依法定于九时投选总代表,届时各县复选员均赴该署,依法投选,选毕散去。至下午三时开票,由黄监督亲自莅场监视。开票结果,教育会最多数为陈训正,得十票,朱贤绍为次多数,得四票。商会最多数为王守锷得八票,次多数为刘德裕得三票,王正廷得一票。至农会选举日期,俟接到省电后,再行定夺。”
◎陈训正与马瀛将所纂《定海县志·例目》寄示柳诒徵。农历六月,柳氏作《定海县志跋》,推崇备至。
按,柳诒徵《定海县志跋》云:“陈君无邪、马君涯民,淹综坟史,贯以新知,近纂《定海县志》,示以《例目》。列志十六,分目七十,表纪传录,若网在纲,大氐袭故者十之二,刱制者十之八,纵极天人,衡浃海陆,……盖虽区区一地之志,驭以龙门、夹漈之识,且究极其所未备,诒征读之,叹观止矣。……斯志特崇民质,旁行斜上,义据通深,摅词述事,兼以笃雅,盖所谓损益得中,质文交胜者也。世有君子,当就是求史裁矣。甲子夏六月,丹徒柳诒徵。”[187]
◎《定海县志》定稿并付梓,凡6册。
按,陈训正《定海县志序目》言之甚明:“余自承修《定海县志》,广甄博访,每欲抒渫所见,用弥前憾,然异县羁旅之士,足迹未亲三乡,耳食不饱肊中,亦廑逡遁二载,始克断手。”也正因《定海县志》定稿于民国十三年,定海旅沪同乡会方能在该年予以印行。今坊间流传甚广的《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民国定海县志》[188],就是1993年上海书店影印定海旅沪同乡会铅印本而成。
◎8月10日,张美翊(让三)先生去世。得知消息后,陈训正伤心之余,作《湖上得蹇翁讣,赋此述哀》二首以悼之[189]。
按,《申报》1924年8月13日《名宿张让三逝世》云:“鄞县张让三先生,现年六十八岁,前清时曾为薛福成随员,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曾充上海南洋公学提调,及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热心公益,为时人所重,忽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逝世,甬人多闻而惜之。”[190]
◎农历七月,陈训正为其弟子柳绍韩之父六十大寿,作《柳君六十寿诗叙》。
按,《柳君六十寿诗叙》云:“仆自领乡校,廿载于兹,……独于柳生绍韩,伟其器量,……以为难得,及叩其世,谂所由来,……则仆于柳生尊甫某某先生,有不能无称者矣!……甲子七月,会先生六十大年,柳生咏南陔之什,开北海之樽,车笠载涂而率止,梓桑吟口而偕来。襟裾既集,觞咏递从,……仆览其众作,矜是雅裁,敢附知言之列,聊陈介首之文。”[191]
◎秋,陈训正与老友赵家蕃偶遇于杭州王幼度湖上听秋馆。
按,《赵君述》云:“……甲子之秋,君避嚣湖上,余过之,遇于王氏听秋馆,见君眦赤肌黄,神志颓然衰深矣,因问:‘君何所苦?’君不答。坐有闲,忽还叩余曰:‘然则君又何乐也?’呜呼,世果无可乐而君遽死耶?何其言之可悲若是!”[192]
◎农历十二月,陈训正作《陈君子埙五十生日赠序》,尔后又作《诵直赠陈君子埙》。
按,《陈君子埙五十生日赠序》云:“维共和建国之十有三年,夏朔十二月,……训正忝列末宗,夙闻高谊,裁德命篇,当仁不让,用掇辜较,以寄欣慕。……慈溪陈训正叙。”[193]而《诵直赠陈君子埙》亦云:“子埙虽居市,有儒行,余所慕也。今年五十,余既为骈俪之文以寿之,子埙曰:‘吾欲得陈某一言终身可诵者,铭吾座,缛辞无当也。’余感其意,复著是篇以进,曰‘诵直’,子埙志也。”[194]
◎业师杨省斋先生六十大寿,陈训正特此作《呈杨省斋先生》诗[195]。
按,陈布雷《外舅杨先生行述》云:“外舅讳敏曾,字逊斋,……外舅生九月而孤,外伯舅省斋先生只四岁。……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侵逼,外舅避地沪滨,忧心国难,竟于二十七年夏正二月初七日,一病长逝,年八十有一,去外伯舅之没才四月耳。”[196]由此可知杨省斋生于咸丰五年,卒于民国二十六年,享年八十有三(1855—1937)。又,陈训正自谓其《阏逢困敦集》所录诗文皆作于甲子三月至乙丑正月之间[197]。综此,足以认定《呈杨省斋先生》乃陈训正为祝杨省斋六十寿诞而作,但究竟作于本年何时,俟考。
◎陈训正应其友陈夏常之请,为乃父陈之祺撰生圹志。
按,《陈君生圹志》云:“君寡过,务隐德,且七十年,……自度生圹,得之于凤山之原。……君名之祺,字近三,慈溪陈氏,……君生清咸丰六年。”[198]兹由咸丰六年(1856)下推“且七十年”,姑系之于此。
民国十四年(1925) 乙丑 五十四岁
◎正月,慈溪俞穆卿七十大寿,陈训正作《俞穆卿先生七十寿诗序》。
按,《俞穆卿先生七十寿诗序》云:“先生以七十之年,神志湛湛,须发纯玄,如漆而可鉴,日往返城郊十数里,无罢容,见之俨然四十许人,且闻其妾今年犹举一子矣!……会先生生日,其戚若友,咸赋诗寿先生。余为书所闻以介其首,俾乡之敬慕先生者,知先生之耄德不衰,有自来也。乙丑正月叙。”[199]
◎老友赵家蕃(1872—1925)卒,陈训正作《赵君述》,客观检讨了赵氏一生的成败得失[200]。
按,《塔楼集》,《天婴室丛稿第二辑》(1)所录《赵君林士述》云:“余友赵君林士,殁于沪上旅邸,去其兄匊椒之丧,仅三月也。”又据赵志勤《赵林士系年要录》,可知赵家艺殁于1925年3月21日[201],是知赵君家蕃卒于1925年1月中下旬,而《赵君述》亦当作于此际。
◎农历二月,陈训正将所作诗文结集为《天婴室丛稿》,并付梓刊行。
按,今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之《天婴室丛稿》,仍存有此一刊本的封面影印件,影印件除题有书名“天婴室丛稿”外,尚有“乙丑二月 钱罕”的题识。又,1947年12月沙孟海所作《晚山人集题辞》云:“陈训正著述初刊于甬上,曰《天婴室诗》,嗣刊于上海、杭州,曰《天婴室丛稿》,凡两辑。”又,1984年12月陈训慈《晚山人集·后记》云:“回忆丁卯秋后,伯兄方从政省垣,余来任省立一中教职,……其后兄去官,仍卜居湖上,余来司书图书馆,其自辑之《天婴室丛稿》六册,即由馆所附设印行所,先后为之梓行。”据此大抵可以确认:《天婴室丛稿》最初在“乙丑二月”刊行于上海,到1930年代初,又假手陈训慈,由浙江省图书馆附设印行所重刊。
◎3月,陈训正与效实中学校长陈夏常等人,联合致电浙江省省长和教育厅厅长,要求增加教育会议会员。
按,《时事公报》1925年3月16日《电请增加教育会议会员》云:“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施国祺、私立效实中学校长陈夏常、旧宁属县立工业学校校长陈训正、旧宁属县立商业学校校长董世桢,于寒日致杭州夏省长暨教育厅长电云:教育行政会议,开幕有期,查组织大纲第一条,既以准酌本省教育状况、决定行政方针、筹划改进方法为宗旨,则选任会员,自应普及各方,庶可博访周咨、集思广益,乃第二条选任会员,仅限省立各校互推充任,而联合县立私立各职校中校,比较省校程度既同,校长亦同系核委,今则概行屏除在外,似不足以示普遍而昭公允,虽第五条规定,地方教育机关,亦得陈述意见,但无提议表决之权,即有正当主张,亦恐难期贯彻,应请钧长俯准本省联合县立私立各职校中校,依省校例,并推会员二人,加入会议,以符钧长博采各方意见、改进教育方法之原意。特此电呈,鹄候令遵,实为公便。”
◎3月21日,老友赵家艺病逝,[202]年仅五十(1876—1925)。当时,陈训正既作《哭赵八》诗以抒发其世态炎凉之感慨,[203]尔后又作《赵君林士述》,用以概述赵氏生平。
按,《赵君林士述》云:“余友赵君林士,殁于沪上旅邸,去其兄匊椒之丧,仅三月也。二君者,皆用侠知名,而林士尤任气敢为,于事所当然,虽犯名义、丛谤怨而不辞。一时议论之士,交口纷纶,不足于君者,多矣。今君已死,生前之恩怨,以渐而忘,而其行事,乃始稍稍见称于流辈。呜呼,可悲已!余感君之知深,知君夙于其丧也,泣而述之。君讳家艺,字林士,慈溪赵氏,故世家也。……年五十卒。有子一人曰倞,尚幼。呜呼,如君之志行,而厄于天命也夫!”[204]
◎3月,陈训正与陈夏常等人要求增加教育会议会员的提议,得到省长的重视和肯定。
按,《时事公报》1925年3月23日《教育行政会议应添加会员之意见》云:“宁波工业学校校长陈训正等,日前为教育行政会议选任会员问题,拟具意见,电呈省长文云:……闻省长据呈后,已令行教育厅迅即核办饬遵矣。”
◎3月,陈训正与陈夏常等人争取增加教育会议会员的努力,最终获得胜利。
按,《时事公报》1925年3月26日《中等校长电争教育行政会议会员之胜利》云:“宁波工业学校校长陈训正等,为争全省教育行政会议会员问题,曾分电省署及教厅,旋经省署转令教厅核办等情,业志本报。兹悉教厅将于日内准如所请,分发选举票云。”
◎春,陈训正连作两诗以答好友徐仲可。
按,录于《塔楼集》的这两首诗,一名《仲可以〈和梦坡元日感怀〉诗见视,属为继作,次原均》,一名《依前均,寿筠连曾次乾七十,仲可所介也》,兹据前诗“郢入阳春闻白雪”及后诗“熙春庭宇绝阴霾”云云,确定两诗作于春日。
◎春,陈训正结识况周颐(1861—1926)、朱孝臧(1857—1931),并开始向这两位词学大家请教作词之法。
按,《末丽词》序云:“今年春,游海上,始获交临桂况蕙风太守、归安朱彊邨侍郎。二先生者,挽近海内词学大家也。明珠出海,枯岸借辉,余请益焉。……乙丑八月,玄翁识于沪北庸海廔。”
◎春,十七年未曾相见的温岭人陈襄登门造访,乞得一词,陈训正遂作《一枝春》以赠[205]。
按,《天婴室丛稿第二辑》(3)《末丽词》载曰:“春路葱葱,乍相逢,又是飞花零雨。湖山对酒,旋减当年风度。浮踪笑我,只赢得一囊词赋。还自憙庾信,生平萧瑟,有人怜取。 愔愔好春迟莫。纵寻山问水,犹能强步。烟云过眼,自分已无情绪。黄金计短,看双鬓渐成霜缕。谁念是、人海飘萍,未归故渚。”观其文意,必作于春季。
◎4月21日前,陈训正应孙逊之请,撰《孙母灵诰》。
按,《孙母灵诰》云:“奉化孙逊将于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葬其母葛孺人于北乡金弓之原,先期来告丧。其友人慈溪陈训正敬述懿德而为之系,系曰:……吾于逊交有谊,播懿芬,义毋避,遂作诰,为之系。”[206]
◎农历五月,鄞县张寿镛先生(1875—1945)五十大寿,陈训正遂作《赠咏霓五十生日序》。
按,《甬上张氏宗谱》载其词曰:“乙丑五月,吾友张君咏霓道尹五十生日,交游咸有诵言,称其政美而蕲以方来。惟予与张君交游,尝共勉于古人修词立诚之训,非泛然相与者比,是不可谩己。因依张君所处之世之地与其时,而言张君今日所当庆幸者以为张君寿,倘亦张君所乐闻乎?……爰文之,辞而寿焉。”[207]
◎初夏,陈训正与蔡仲衍、徐弢士、赵芝室、李霞城等好友泛舟南屏山下,作诗以记之。
按,诗载《塔楼集》,《天婴室丛稿第二辑》(1),名为“初夏,与蔡仲衍、徐弢士、赵芝室、李霞城泛舟南屏山下”,这就明确交代了写作时间与写作缘起。
◎夏,陈训正作《蔡仲衍寿日西湖游燕诗并序》。
按,《塔楼集》,《天婴室丛稿第二辑》(1)录其诗序云:“乙丑之夏,仆客杭州,老友蔡君仲衍、徐君弢士,适来湖上。”
◎前年秋,慈溪秦润卿(1877—1966)在上海创办修能学社,并聘请冯君木为社长。[208]本年,陈训正作《贵志赠秦润卿》,加以大力表彰。
按,《贵志赠秦润卿》云:“同县秦君润卿,与交十年,余尝观其微,其为人也,盛威仪,善言辞,行矜而气和,视高而意下,盖所谓礼乐君子也。……润卿居廛中,喜接文学之士,近又约交游子弟立学社于沪上,聘名师儒主之,揭其名曰修能。修能者,内美之谓也,此尤见润卿所志之微矣。”[209]兹据文内“润卿今年五十”加以推断(此五十当为虚岁),可以确定该文作于本年。
◎11月,鄞县县长江恢阅因为官清廉刚正而遭排挤,调任黄岩县县长。12月,陈训正应鄞县百姓之请,为作《送鄞县知事婺源江君调任黄岩叙》,择安境保民、不许奸商垄断贝母二事,以诵其德政。
按,《送鄞县知事婺源江君调任黄岩叙》云:“婺源江君,知鄞事一年,[210]尝有德于其民,一旦,忽奉檄调任黄岩。黄岩,岩邑也,视鄞有差矣。其去也,鄞之民为吁于省者再,不得请,则相与诵君之政,为状来谒,使余文以祖之。予虽不习君,然耳君,稔君之德在民,不可以无言。……余观江君之治鄞,庶乎几之,因表掇以为君诵,且以识余之向所持论者不缪云。十四年十二月,慈溪陈训正。”[211]
◎陈训正有感于弟子童第德之为人,遂欣然为其父童树庠(1869—1917)作传。
按,《塔楼集》,《天婴室丛稿第二辑》(1)载《童君树庠家传》云:“童君士奇,字树庠,鄞之邹谷人。……君于学无所不窥,自阴阳、卜筮、相人之书,皆能精究其术。年四十九,……卒[212]。妻张,亦贤明,后君一年卒。子五:第锦、第德、第榖、第周、第肃。陈训正曰:余未识君,君中子第德过余数,故余习闻君之行谊。第德卒业于北京大学,称文学士,精于小学,已为人师矣。然其人抑抑自下,无嚣气,余所见少年未有第德若者,然则,君之教可知矣!”
◎应弟子刘生之请,陈训正作《沈母夏孺人行述》。
按,《塔楼集》载曰:“沈孺人者,今众议院议员定海沈椿年之母,……自来京就养,又遭政变,皇遽出国门,行役劳困,益风发大渍,凡寝疾三年,终于沪寓,春秋七十有九,时十四年某月日也。”
◎陈训正与诸友会饮于佛证斋中,相与唱和,乃成《佛证斋中会饮,未林有诗纪事,君木依韵和之,余亦继作》诗:“天寒日莫海之滨,暂可偷闲作酒人。客路艰难成此会,我生牢落是何辰?已无江介长吟地,剩有壶中旧贮春。莫笑焦喉少妍唱,抗哀犹足动梁尘。”
按,该诗既已被收录于《塔楼集》,自当作于民国十四年(1925);据其“天寒日莫海之滨”,又可进一步确定作于民国十四年末。
民国十五年(1926) 丙寅 五十五岁
◎1月1日乃《商报》创刊五周年纪念日,陈训正特作《本报五周纪念宣言》,既肯定五年来的成绩,更重申将一如既往地纵论时政之得失。[213]
按,《陈布雷回忆录》民国十五年条云:“一月一日,《商报》出版满五周年,发行纪念特刊,大哥撰《五周年宣言》,余撰《五年来之回顾与前瞻》一文。”
◎农历二月初一,母顾氏(1847—1926)病卒,陈训正作《先妣讣状》。
按,《先妣讣状》云:“先妣氏顾,为同县凤山处士鸣琴先生之女。年二十一,归我先公,又十六年而先公殁。不肖正,方九岁,二女弟尤幼。先公生时好行义,岁所获赀,则举裒之于公,故其歾也,家亡畜私,来日茫茫,既哀孱孤,又患无恃,吾母之戚可知也。……母生故清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卒民国十五年夏朔二月初一日,春秋八十。……训正泣述。”[214]
◎6月8日,陈训正被宁波佛教联合会聘为名誉会长。
按,《申报》1926年6月11日《佛教联合会开会纪》:“宁波佛教联合会,于八日下午二时在白衣寺开会,到各寺住持二十余人。议决各项如下:(一)向县署备按。(二)延请名誉会长。1、本埠沙门谛闲居士张申之。2、镇海沙门苇江,居士盛竹书。3、慈溪沙门炳瑞,居士陈屺怀。”
◎夏,陈训正应掖县县长应季审之邀,赴鲁主持编纂《掖县新志》,途经青岛时,作《旅次青岛》诗。未久,拟就《掖县志例目草创》(载《鄞县通志编印始末记》小字注)。
按,《北迈集》,《天婴室丛稿第二辑》(2)序云:“老友应季审长掖县,招修《掖志》。时盗贼毛起,川涂多梗,余乃遵海而北,自夏至冬,凡两渡,得诗词若干首,题曰“北迈”,以当游纪。丙寅,玄叟识。”又《旅次青岛》内谓:“吾来当炎月,天地常苦隘。此岛何清凉,耳日时为快。”
◎7月,陈训正呈请浙江省教育厅依新学制改办工业学校。
按,《宁属工校呈请改办中》,《时事公报》1926年7月5日云:“旧宁属工业学校校长陈训正,目前具呈教育厅:……闻教厅接知后即呈省长,略称:职厅察核所呈,尚属实情,除指令准其试办,并厘正该校校名为旧宁属县立职业学校工科,仰即遵照外,理合检同该校暂行学则一份,明文呈请省长鉴核示遵。”
◎农历九月,陈训正再次赴鲁纂修《掖县新志》。
按,陈训正有诗,名曰“秋九月,重入掖。掖候应君命虞候关芝田出青岛道迓。既至,乞诗。赋此劳之”[215]。
◎约本年底,陈训正作《赠虞君洽卿叙》。
按,《赠虞君洽卿叙》云:“壬寅之岁,西力东渐,演年而进,……互市之场,隐然见戈矛,若在在有大敌劲雠憯而来者,迄于今,且八十有五年矣!……虞君行业沪上,自童习至老成,四十余年,辄能察时观变,巩护我国金权、物权以与侨民争贸易之几。尝曰:‘为国家争体制,为吾民争生存,吾虽微,庸让乎人哉!’余高虞君言,伟其为人之能转移国俗于其六十之生也,叙以贻之,既诵其往,将复以勖其继云。”[216]兹据其“壬寅之岁(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西力东渐,……迄于今,且八十有五年矣”云云,断定《赠虞君洽卿叙》作于1926年。也因此,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不久,陈训正就从一介布衣窜升为浙江省务委员会的委员。[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