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正与效实中学
效实中学的创立源于辛亥宁波光复后中学教育出现空洞的状况。辛亥革命后政局初定,旧宁属六邑的各公立学校当时大部分都已停办,当时宁波能够正常授课的公立中学仅有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一所,自然无法容纳众多急需上学的小学毕业生。而其他的私立中学又多是教会所建,实以传教为其主要目的,自然缺乏健全的学科体系。同时曾投身革命的名士文人此时才从革命洪流中退出,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式教育。面对这种状况,宁波一地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有成立一所学科体系健全的中学的必要。
当时陈训正已辞去宁波军政分府的财政部长职务,向来关注宁波地区教育的他在1912年听到钱保杭提议建立一所中学时自然与之一拍即合。《陈布雷回忆录》中有这段历史的记载:
效实中学者,盖吾郡教育界鉴于六邑小学毕业生日多,公立之第四中学办理不甚完善,而郡城其他私立中学,皆外国教会所主办,意在传教,学科均不充实,故认为有自办一完美的中学之必要。此议创于钱吟苇、赵林士、芝室、李霞城、陈谦夫、蔡琴孙诸君,而大哥亦力赞之。会鼎革后北都俶扰,北京大学陷于停顿状态,陈季屏(祥翰)、何旋卿两师及叶叔眉(秉良)、何吟莒两君闲居无俚,(逐)(遂)约集同人为效实学会,假育德小学为校舍,而李云书先生慨然移赠益智中学之全部校具及仪器,由学位聘季屏先生为校长,招收学生三班,以正月二十日开学。
从北京各大学回乡的何育杰、叶秉良这样年轻的大学生和参与革命的当地名流陈训正、钱保杭等人的合作下,效实中学得以创办。参与创办者无论是年轻大学生,还是参与革命的人士,实际都接受过新思想的洗涤,故而所定校名也可充分体现他们办学的初衷。“效实”二字出自严复所译《天演论》中“物竞天择,效实储能”的名句,取“责效于实,期在可行”之意,奉行“以施实学为主旨,作鼎革之先声”的办学宗旨,从此,“热爱学校,勤奋教学,注重实学,讲求实效”成为效实中学的校训。[1]
1912年3月效实中学开学招生,然而草创之初学校境况颇为艰难。选择已经停办的西门育德农工小学旧址为校舍,仅楼屋两间,学生62人,分为三个年级,学制四年。因为学生人数少,所以学费收入有限,故而办学经费极其艰难。[2]学校办学经费是由效实学会筹措的,李镜第被推为会长并直至去世。为解决效实中学办学经费紧张问题,他将由李家捐建、当时已经停办的益智中学的全部教具、图书、仪器全部移赠给效实中学,不独如此,他还承诺每年向效实中学捐款5000元,即便是1927年家产被抄后依然信守承诺。直至1932年去世,坚持20多年每年向效实中学捐赠5000大洋从未间断,这也使其身后背负了70000大洋的债务。1913年春,得知宁波六邑公会有一笔公款通知各县分领,每县可领银圆11000元,陈训正抓住机会趁机游说慈溪各界人士,使他们同意将这笔钱捐作效实中学的创校基金,条件是每年由慈溪县选送免费生16名。[3]这样陈训正游说而来的这笔钱加上益智中学的捐赠,效实中学终于能够部分地解决创校之初的经费问题。因为效实中学是私立学校,所以经费问题是永恒的话题,而经费经常性不足也是那个时期私立学校的普遍问题。数据显示1913年学校经费也不过3000元,而即便情况较好的1923年,日常费用支出需1.3719万银元,收入仅1.6379万银元,若遇上需要加建校舍,买进设备等要求的话,那就极容易背负债务。[4]
效实中学立校之初,不仅陈训正为建校资金的筹措奔走出力,另一名与他有关系的人也曾助力学校的发展。此人便是陈训正的堂弟陈布雷。才华横溢的陈布雷本在上海《天铎报》工作,但是他因锋芒毕露而遭到总编辑李怀霜的妒忌,在该报只干了半年就只能被迫辞职返甬。1912年,返回宁波的陈布雷就回到了由其兄参与创办的效实中学任教,成为效实中学第一任教职员之一。当时效实中学的教职员总共13人,其中从事会计、书记、庶务工作的有3人,任课教师10人。校长陈祥翰兼任历史、博物、德文教员,冯开任国文教员,何其枢教国文、法文、地理,陈布雷教英文和历史,何育杰教数学、英文和物理,冯度教化学和数学,叶秉良教英文和地理,图画教员有涂敏恒和虞放,林端辅任体操教员。
不仅如此,1916年陈布雷还曾被推选为效实中学校长,《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五年条载其事曰:
是年夏,何旋卿先生辞效实校长,学会同人举余承其乏,余辞不获,又不能离家,乃任其名义,而以副校长属健之表兄,负实际责任。
文中的何旋卿先生即为继任陈祥翰之职的效实中学第二任校长。但是因为陈布雷父亲1914年6月去世,所以他只能秉承父命在家主持家务与族事,居家长达六年之久,所以1916年被选为校长不过是名义上的,身在老家的陈布雷并不能真的主持学校事务,所以此期间学校事务实际是由副校长负责。1920年陈布雷重新返回宁波,继续在效实中学任教。此外,陈训正的另一位堂弟陈训慈也和效实中学颇有渊源:
1924年春,我已读毕大学学分,受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之聘,任译书工作半年。秋,为家人欲其较近本乡可兼顾家务,应聘任母校效实中学史地教员共三年,其间又在省立第四中学兼课年余。[5]
因为陈训正最早参与筹划成立了效实中学,所以后来机缘之下,陈布雷与陈训慈都和效实中学产生了联系,这样因着陈训正的关系,陈氏三兄弟都曾为效实中学的成立与发展助力。
从上文所述效实中学第一任教员便可以看出该校的师资力量很强,且课程设置全面,诸如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历史、国文等基础学科全部开设。尤其对语言教育极其重视,除英语外尚有德语、法语可供学生们学习,充分显示了其造就全面人才的渴望。或许正是强大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课程设置,效实中学成立不久就因为其高质量的教学而闻名遐迩。《陈布雷回忆录》民国二年条记载道:
是年夏为效实甲班生六七人补习心理、论理、英、法文等各学科,志尚亦来校担任补习物理,(钱)吟苇先生及大哥等均来同寓,课暇谈燕无虚日,凡一月余而罢。盖是年北大招考,效实诸生提早毕业,往应入学考试,故为指导预备也。试验结果,汪焕章、冯中及大侄孟扶均录取,吾郡之学界,始渐渐知效实中学之程度。
1913年7月,北京大学招生,效实三年级有9名学生(当时学制四年)去报考,结果录取5人。消息传来,轰动宁属各地。[6]其后效实中学更是凭借其办学质量高歌猛进,1917年,上海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先后和效实中学签订永久性协议,凡效实中学的毕业生,全部可以免试入学。1933年和1934年在浙江省举行的全省毕业生会考中,效实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连续两届双双名列第一。
然而抗战全面爆发后,效实中学丧失了和平发展的机会。学校被迫迁至鄞西高桥,以庙宇做校舍,坚持办学,虽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但依然努力保持着较高质量的教学。1941年宁波沦陷后,学校停办。其时,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创立效实中学分校(后改名储能中学)。1945年10月25日,效实中学正式复校。复校仅仅一年,浙江大学便主动与学校签订协议,每年高中毕业成绩在前六名者,允许保送三名免试入学。1956年学校正式由国家接管,并改名宁波第五中学。1959年,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0年,重新恢复了效实中学的校名。[7]长期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把效实中学作为优秀的生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