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陈氏的族源及其早期历史
错认远祖甚至冒认祖先的现象,早在汉唐之际就已相当普遍,其间非但私谱之文“苟引先贤,妄相假托”,[2]即便是官府黄籍,也时闻有“改注籍状,诈入仕流”[3]之弊;刘知几《史通》的下列批评,便就此而兴发:
又近古人伦,喜称阀阅。其荜门寒族,百代无闻,而骍角挺生,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妄承先哲。至若仪父、振铎,并为曹氏之初;(淳维)(始均)、李陵,俱称拓拔之始。河内马祖,迁、彪之说不同;吴兴沈先,约、炯之言有异。斯皆不因真律,无假宁楹,直据经史,自成矛盾。[4]
事实上,此类附会不唯盛行于汉唐之际,抑且风靡于刘知几身后;慈溪人陈训正对其官桥陈氏族源与早期发展史的附会,便是典型例证。
传世资料有关官桥陈氏族源的记载,目前所知,以1917年杨敏曾所撰、钱罕所书之《陈君依仁墓表》为最早,其词云:
君讳鸿逵,原名懿顺,字依仁,一字达九。先世自明由奉化迁居慈溪金川乡之官桥,曾祖大榜,祖廉。考士芳,任侠好义,尝捐己田百余亩,以济族之穷告者,妣李氏、叶氏,君叶出也。兄弟三人,君最少。[5]
这一平实的叙事风格,显然与汉唐以来经久不衰的错认甚至冒认远祖的风气大相径庭,于是1918年,陈训正葬其父懿宝(1842—1880)于大枫塘之西原时,有意附会本族的族源与早期发展史,遂拜托其友冯君木(1873—1931)特作《陈府君墓表》,遥尊明人陈荩为官桥陈氏之始祖:
君讳懿宝,字儒珍。先籍奉化,明世有荩者,始徙慈溪。逮君之身,十六世矣。曾祖大榜;祖麃;父士芳,奉政大夫,洞明算数,起家货殖,是生三子,君齿其长。……春秋三十有九,以光绪某年某月某日告终家衖。……子一:训正,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君卒之三十八年,训正葬君于大枫塘之西原。训正荣辞懋行,著闻州闾。君身之不昌,庶大其后,辄发抒潜德,列诸墓石,以声行路,而念异世。[6]
或许是嫌陈荩、陈大榜、陈麃等人名头太小,时至1925年,陈训正在所作《吴缶老为陈季生七十征诗,歌以似之》的诗末自注中,转而改称本族乃浙东名族鄞县走马塘陈氏的旁支:“(陈)季生,镇海人,系出鄞走马塘陈氏。余族亦走马塘旁支,自奉化来迁者。”[7]
粉饰族源、虚构族史的用意固然可以理解,但陈训正的前后不一,不仅使其所有附会皆难以令人信从,更使陈门子弟在追溯家族源流时往往言人人殊,即便是陈建风兄弟合作于1943年11月的《陈训正行述》,也截然不同于乃父所述:
吾陈氏始祖忠定公,随宋高宗南渡,以忤秦桧,弃官居奉化。明洪武初,山西大同县知县冲宇公始迁居慈溪西乡之官桥,遂为慈溪人。六百年来,子孙蕃衍,浸成大族。[8]
他如陈训慈所秉持的陈氏“先世于明季自奉化迁慈溪金川乡之官桥”,[9]程沧波所谓的“自明末由河南迁浙,阅年三百,世居慈溪县西乡官桥”,[10]以及陈元所宣称的“明季自山西迁至浙东奉化,经九世,又迁至慈溪西乡官桥”,[11]皆与陈训正所云迥然有别,从而暴露出官桥陈氏在清末以前实乃蓬门荜户。
官桥陈氏的发迹,当不早于同治(1862—1874)中叶。[12]彼时,家境贫寒的陈士芳(?—1886),不知疲倦地贩卖茶叶于浙赣两地,并因此逐渐成长为杨鲁曾《官桥陈氏族义田会记》所界定的“中人之家”[13]。降及光绪(1875—1908)初年,陈士芳鉴于长途贸易既异常辛劳又充满风险,也有鉴于自身年事已高且其长子懿宝(1842—1880)、次子振家又英年早逝,遂不再以贩茶为业,转而与若干江西本地人合办典当行、钱庄于义宁州、山口镇等地,《陈布雷回忆录》民国八年条载其事曰:
盖余祖父克介公为茶商,每年到江西之义宁州(后改名修水县)办茶,余伯父、仲父均佐祖父经营茶业,仲父逾冠即逝,伯父亦先祖父而殁。祖父年六十,决意归里不复出,而赣人士与祖父感情极好,临别遮留,必欲祖父留一纪念于其地,乃与南昌熊氏合设公利典于义宁州,……其后逐渐发展,有同利分典、永利钱庄,并在山口镇以本典名义与人合设咸和典、鼎和钱庄。
与此同时,陈士芳又在慈溪老家“创义田,饬族规,扩义塾,辟水利,皆斥产为之,而躬自经纪其事”,[14]这就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家族资产,也使得官桥陈氏的商户色彩渐趋淡化,社会形象大为改善。
通过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而与其商户身份相切割,陈士芳的这一意图和做法,为其少子陈依仁(1866—1914)所理解、承继与发扬:一则厚待故旧,时当业师袁劼甫病卒杭州、中表叶源深客死芜湖,陈依仁即刻远道奔赴,护持其棺柩返归故里,故其行谊为乡里所推崇;二则投身地方自治,不但在清廷下诏预备立宪之前就已被推为金川乡“公益社”社长,即便是在自治运动无疾而终之后,其于乡政措施仍一切引为己任。尤为难得的是,陈依仁在光绪十二年(1886)主持族务后,根据其本人和从子陈训正的不同性情做了明确分工:20岁的叔父以家事琐屑自任,15岁的陈训正则壹意治学。[15]尽管这一分工涉嫌侵占族产(其后陈依仁又将其长子陈布雷过继早已病故的二兄陈振家),却不但成为官桥陈氏族内的两大房支——陈孟房、陈季房(实则包含仲房)——分途发展的起点,且其所确立的多元化、立体化的隆家之道,在事实上奠定了官桥陈氏最终脱颖而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