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学习加生产的课程设计

第二节 模式:学习加生产的课程设计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仿照日本1900年学制中设立甲种职业学校和乙种职业学校的思路,将国内的实业学校分为实施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的甲种实业学校和实施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的乙种工业学校。因此,在陈训正接任校长的第二年(1914年),宁波中等工业学校改名旧宁属县立甲种工业学校。按照规定,学生入学须读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学校的课程设计实质上也非原创,而是紧跟政府规定。根据壬子癸丑学制,工业学校须开设金工、木工、土木工、电气、染织、应用化学、窑业、矿业、漆工、图案绘画、藤竹工这些专业。[7]建校之初仅设机械科(后改称金工科)一科,后来广招大学的工科毕业生为学校老师,才在1916年8月添设土木科,1927年添设汽车道路科。[8]

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学校针对不同专业仍然较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程。学校教学内容按各专业特点,设置有必修课、选修课。如金工科所设必修科目有:党义、军事训练、国语、英语、理化、算学、机械制图、工作法、力学、材料力学、机械构造、水力学、汽机、煤油机(柴油机)、机械设计、机关车、电工学、体育等18门。体育课每周一次,计时一小时,课间操 15 分钟,课后练习运动 50 分钟,都按学分制考核,每学期体育课的学分合并计为6 分。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安排实习,三年共 60 次,每学期 10 次,计有学分 30 分。建筑科必修科目有:党义、军训、国语、英语、理化、算学、地质学、工作法、机械画、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图法力学、测量学、道路学、桥梁学、建筑材料学、机工大意、建筑画、铁道学、房屋构造、河海工程、卫生工程、铁筋水泥、体育、实习等。总计 161 学分,204 节课时,三个学年完成。汽车道路科所设必修科目有:党义、军训、国语、英语、理化、算学、地质学、机械制图、工作法、力学、材料力学、建筑画、应用材料学、机工大意、汽车电气学、汽车学、测量学、道路学、桥梁学、体育和实习等,总计 204 节,158 学分,三年学完。[9]由课程可见如理化、算学、力学等科目三个专业都作为基本的科学知识而必须加以学习,显示出对西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已经渐渐深入。但是课程设计所呈现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不同专业的必选课程有重大的重合,如建筑科与金工科重合设置的科目有12科,与汽车道路科重合科目居然有17科(实习课未算入),均在半数以上,这表明尚在探索阶段的工业学校所开设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这实际是因为学校所开设课程是由壬子癸丑学制所规定的,而专业类课程重合度高则是民初学制的固有弊端,[10]因此严格遵循学制规定开设课程的旧宁属县立甲种工业学校也未能跳出窠臼。

工业学校自然离不开实际的操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三个专业都开设有实习课。尤其在新的学制颁布实行以后,实业学校设立的目的更为明确,就是应社会实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人的就业之需。因此较之理论学习,实习当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事实上,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也首次规定了实业学校的实习课程比例当在40%以上。[11]政府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宁波中等工业学校规定,在课堂之外学生每周需有四个下午的时间到工厂实习。但是或许囿于经费紧张,学校成立之初仅能通过借用宁波工厂以供学生们实习之用,并没有自己的工厂,这样自然会有诸多限制,因此身为校长的陈训正为改变这种情况,在1918年学校正值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依旧决定勉力为学生添设工厂“前此实习借用宁波工厂诸多不便,下学期决计添设金工科实习工厂一所”。[12]而且,学校附设的工厂不仅仅用来培训学生的技能,也培养了学校工厂生产所需的诸多技工。学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生产了社会所需的机械设施,如校附属工厂生产的铁壳汽船、救火机、碾米机、织布机、汲水机和柴油引擎(机)等,这些产品直销市场,有时还接纳直接订货业务。这样既不耽误学生的实习,又能在实习之余充分利用工厂设备,通过产品的销售一定程度上或可补充学校运营所需费用。

由上可见,该校无论课程设置还是预科一年、专科三年的学制,实际都非陈训正诸人的首创,而是遵循既定的制度,在宁波一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反而是资金、教学人员不足等状况导致学制规定的某些项目并不能完全的实现。陈训正的贡献在于积极推动了宁波一地职业教育开展的实践,而非在诸如职业课程设计上的理念贡献。

尽管课程设计上存在不足,但作为近代宁波首所职业教育中学,陈训正等人创立的宁波中等工业学校已经初具规模,至少已经根据政府出台学制的要求尝试开展学习加实习的实业教育办学模式。本就推崇实用之学的陈训正又曾东渡日本,因此他应该远较常人更熟悉日本学校的情况,而政府颁布的学制又是大规模借鉴日本,所以理论上讲陈训正的办学事业应当更为顺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陈训正毕竟是一介文人,组织管理实非他所长,故而接任校长之职后,学校经营反而陷入了一直难以摆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