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倖与儒门

第三节 恩倖与儒门

陈训正不但在促成官桥陈氏族性转换问题上居功至伟,更为陈氏族资门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得益于他的着力栽培,其堂弟陈布雷(1890—1948)迅即成长为上海《商报》的主笔和顶梁柱,并因此备受蒋介石瞩目而涉足政坛,最终成为蒋氏的机要秘书。而近来,王泰栋在编著《陈布雷大传》时发现台湾某刊物所刊《甬上文杰陈训正》一文,开篇即谓陈布雷之为蒋氏机要秘书,源自陈训正的荐以自代;为查证此说的真伪,据说王泰栋不但翻阅了陈训正曾孙陈元的《陈屺怀与陈布雷兄弟》,[40]而且专程采访了陈训正的嫡孙女陈明楞,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我爷爷对蒋介石来说,当然是长辈前辈了,……蒋介石请他当秘书,……我爷爷是不会去担任这个职务的,一是他年纪大了;二是他不惯军旅生涯;三是他也不会屈居于晚辈之下,受其使唤。我爷爷于是推荐其得意之堂弟陈布雷,所以蒋介石才会在1926年下半年派邵力子到上海,拿了一张照片赠送给我二公公(布雷先生),我二公公比我爷爷小18岁,比蒋介石小3岁,不过他也一直不喜欢从政,1927年我爷爷在杭州当省政府委员、杭州市市长,住在杭州,曾经亲自引见过我二公公给蒋介石。[41]

根据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陈训正确曾在1927年4月与陈布雷一道拜谒蒋介石于杭州,并作《蒋仁湖总帅自沪得间来杭,宿南高峰烟霞洞,余于翌晨偕仲弟畏垒过之,遂同游韬光》[42]以志其事。但实际情况是,陈布雷早在1925年末或1926年初就已与蒋介石有所接洽,至1926年冬至1927年3月间,更曾专程到南昌面谒蒋氏,此则《陈布雷回忆录》言之甚明:

(民国十五年)春间,邵力子陈训正衔党命自广州来沪,约上海报界宴会,说明革命局势,并携蒋总司令亲签之小影赠余,谓蒋公对君极慕重也(此或为十四年下半年事,待查)。……是年年终,乘报馆休列之便,约潘君公展同游南昌。……阴历岁除抵南昌,阅三日往谒静江先生。翌日,蒋公自牯岭归,偕公展往见,谈约一小时,……又二日,蒋公再约谈,坚劝余及公展入党,……二月,加入中国国民党,……蒋公及陈果夫君为介绍人,……公展居赣旬余先归,余以蒋公意暂留,并迁入总部西花厅居住,……蒋公每三四日必招往谈话,间亦嘱代拟文字,……三月,自南昌动身赴汉口(谢传茂同行),住旬日即起程回沪,则上海已为北伐军所克复矣。

故此所谓“1927年我爷爷在杭州当省政府委员、杭州市市长,住在杭州,曾经亲自引见过我二公公给蒋介石”云云,明显有悖于历史事实。

陈布雷涉足官场后的人生经历,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详参表2-3)。第一阶段始于1927年4月,终于1934年4月中下旬。这七年间,陈布雷或去南京任职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或到杭州就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既未与蒋介石如影随形,也尚未进入权力核心。尽管如此,他却感激知遇,始终甘愿与蒋氏共进退,例如1931年12月15日,时当蒋介石甫“将国府主席、行政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本兼备职一并辞去”,陈布雷即“决心共同引退”,“遂于十二月二十一日浩然返沪矣”。[43]

表2-3 陈布雷在1927年4月—1948年11月间的主要行迹

续 表

备注:本表系据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陈布雷回忆录》编制而成。

第二阶段始于1934年5月任职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直至1948年11月13日自杀身亡。这期间,陈布雷给事于蒋氏左右,成为最受宠信的智囊,其身份、地位和作用类似于沈约《宋书》所界定的“恩倖”。假如说陈训正在1927年5月的骤然富贵,标志着官桥陈氏完成了从溪上商户到两浙豪族的族性转换和由重商到崇文的门风转向,那么,陈布雷从1934年5月起晋身权力核心圈的这一职位变动,则又将官桥陈氏家族的发展推向新阶段。一方面,部分陈季房的族人和姻亲,例如其七弟陈训惠(1910—1978)、妹夫翁祖望(1896—1953)就在陈布雷的羽翼下,1938年夏相继自浙来渝,分别任职于侍从室和参事室:

六月,居书记亦杰以亏款误职,余迫令辞而为之垫归款项,电招翁祖望弟来侍从室服务,补居之缺额。不一月,七弟亦由浙来,为介绍入参事室任干事。[44]

另一方面,此前相对独立发展的陈孟房和陈季房,日益频繁地互为奥援,也就在这种背景下,淡出官场多年且正忙于编纂《鄞县通志》《慈溪县志》的陈训正,1939年3月以68岁之高龄,被“选派”为第一届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并任职副议长(1942年11月又升任议长)。至此,官桥陈氏的演进态势首度从“单枪匹马”变为陈孟房、陈季房“比翼双飞”,其族性再次发生转换,从区域性的两浙豪族跃升为海内望族,也无怪乎陈训正不再自我满足于先前对其先世的附会——官桥陈氏乃浙东名族鄞县走马塘陈氏的旁支,转而以“儒门”自诩。[45]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官桥陈氏传衍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显然业已完成从重商到崇文的门风转向。当时陈氏族内,既有像陈训正这种深受儒学熏陶、偏向于守旧的文人学者,也有像陈布雷这种虽接受新式教育但守持忠君观念的“文臣”,更多的却是像陈训慈(1901—1991)这样的新型知识分子(详参表2-4)。因而从较为宽泛的角度加以理解的话,30年代中期至1948年间的官桥陈氏,确实无愧于“儒门”之称。

表2-4 官桥陈氏族人学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