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政治中心的转移

第一节 县域政治中心的转移

“闻昔句章县,江城面水隈。如何鸡犬地,一望尽蒿莱。潮汐无时歇,风帆此道开。当年戍守者,凭吊有余哀。”清人胡亦堂的这首《城山怀古》诗,缅怀的正是宁波历史上第一座城池句章古城。

句章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所集录的《战国策》,而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例如北魏地理学家阚骃所撰《十三州志》,则又明确交代句章古城建于春秋时期,乃越王勾践所筑:“句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2]至于清代鄞县人董沛在其所撰《明州系年录》中,更是直接点明句章古城建于越王勾践灭吴的周元王三年(前474)。为纪念“并吴”这一重大胜利,勾践号召军民在余姚江畔建造城池并将新建城池命名为“句章”,不但在逻辑上没有问题,而且得到考古发现的有力佐证(详参表1-1)。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正以考古发掘所得之印纹硬陶、原始瓷、泥质陶器物和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推断句章古城的始建年代至迟应不晚于战国中晚期。

表1-1 战国—西汉句章古城及其周边的考古发现

公元前306年,越国亡,句章之地遂属楚。降及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入楚国,随即平定江南,置句章县。自兹以降,直至东晋末年,句章始终是会稽郡的属县(详参表1-2),而从东吴到西晋,更是句章古城最为繁盛的阶段。吴大帝赤乌三年(240)四月,“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3]包括句章古城在内的东吴境内各城池,因此得到大规模整修,今人也得以在句章古城的废墟中,挖掘出绳纹砖、放射线纹砖、人面纹瓦当、瓦面上饰有“富贵”吉语的筒瓦等东吴时期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详参表1-3)。而宁波市的考古工作者通过现场调查、勘探,同时也根据这些出土文物,初步确定了东汉至东晋年间句章古城的空间范围:南临姚江,西倚大湾山,东跨癞头山,北为农田和王家坝村。其平面大致呈不规整长方形,长约470米,宽约120米至200米,周长约1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2米至2米。[4]

表1-2 句章行政建制的历史变迁

表1-3 东汉—东晋句章古城及其周边的考古发现

与此同时,句章在汉晋之际又多次成为战场(详参表1-4),尤其是晋安帝隆安四年末、五年(400、401)春,孙恩先后两次侵入句章,这不但破坏了句章城的已有文明成果,而且最终彻底改变了它的历史命运。[5]简言之,句章城因为不再是县治所在地而日趋湮没荒芜,光绪《慈溪县志》卷6所引《梦兰室札记》说得最是明白:“东南有小山,突起田野间,俗称县后山。山之四周,地皆高平,其南原又称堂上,相传以为古句章县署基也,今皆垦辟为田。旧时城隍规制已无可仿佛,惟耕犁所及处犹多瓦砾云。”[6]曾经繁华八百多年的句章古城,终于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坠入历史的尘埃之中。

表1-4 汉晋之际发生于句章的部分战乱

历经唐初以来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浙东地区已有的政区设置显然难以满足地方行政的实际需要。开元二十六年(738),在江南东道采访使齐瀚的奏请下,唐廷将鄮县从越州分离出来,既一分为四而设慈溪(因县民董黯孝养其母而得名)、鄮、奉化、翁山四县,又在这四县之上置明州(以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这一政区调整,既是宁波脱离绍兴军政控制的起点,也是慈溪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慈溪自开元二十六年独立为县后,首任县令房琯就将慈溪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从王家坝一带迁移到了慈城,并在择址另建县城的过程中,对县城的空间结构、街巷布局做了迄今仍令人赞叹不已的规划设计:

……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在慈城的城建布局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东为青龙,故东山蜿蜒至南,草木葱茂,青翠如黛。西山如虎雄踞一角,石白且坚,是为白虎。南山如雀,振翅欲飞,石赤如火,号为朱雀。北湖似龟,仰吻珠山,蕴华凝碧,湖泥似墨,是为玄武。居中为城,街衢如矢,河道如带,纵三横六,方如棋局,是为中土。……全城以中街为中轴线,以县衙门为制高点,北高南低,……东西两侧的建筑和街弄以中街为轴,相互对称。街弄设置取《易经》八卦“乾三连”“坤六断”之意,建南北向三条大街和东西向六条横街。……除北面是慈湖外,东、南、西三面都围着护城河,城河之水在东南方的巽位上与慈江合并直通姚江。……连接主河道的则是遍布全城的小河。……河道互相连接,北接慈湖,南通慈江。朝夕之间,潮起潮落,东海的波涛沿甬江、姚江、慈江直拍河岸,使慈城之水直通大海而成活水。整个城区形如龟背,意寓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龟”,正在汲饮慈湖“圣水”。于是人们眼中的慈城便成了一个跃动着生命脉搏的精灵。[7]

时至唐德宗贞元(785—805)中,“50岁”的慈溪县已然成长为“上县”,共计21乡(宋代合并为5乡),有居民万余人。其境域虽史无明言,但根据历代方志的相关记载和晚近以来的考古发现,仍可大致勾勒出唐代慈溪县的管辖范围,约今镇海区大部、江北区大部、余姚市东部(包括大隐、陆埠等山区)、慈溪市东部(包括上林湖、杜湖、白洋湖地区)、海曙区西部(主要是原岐阳、爱中两乡)。

五代时期,慈溪县曾划出东北部分土地给新建的望海县(今镇海区),也曾划出西北部上林湖区域给余姚县。此后直至清代的近千年间,不但境域面积比较固定,而且除遭受若干次外来侵略外,社会治安总体上比较好(详参表1-5),这就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正得益于此,宋代慈溪县城在唐代基础上明显向东扩建,增加了今慈城镇民权路以东,北至今中华路东段,东至今太湖路,南至今太阳殿路中段的区域。[8]地方经济的成长与良好的社会治安两者又交互作用,促使越来越多的慈溪民众密切关注区域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科举教育

表1-5 宋初至清末慈溪境内的主要战乱

续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