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传统

一、源远流长的方志编纂传统

方志是各地方政府记述当地自然景观、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的数据性著述,同时也是地方官员对乡土情怀的自我表述,并借以提高地方尊严的叙说场域。慈溪县志最早出现于何时,似难质究。从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来看,至少在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33)就已有之,因为《宝庆四明志》卷八明确交代该书有关张齐芳的记载,就取材于“慈溪旧志”[10]。降及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慈溪又有县志问世,且被《文渊阁书目》列为“新志”[11]。但这两部旧志,时至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皆已湮没无闻。

由慈溪本地文人周旋、陆绅合作编纂于正德年间的《慈溪县志》20卷,[12]虽也早已佚失,却是目前所知编纂时间最早的慈溪县志。该志历时五年而成书,内容广泛,“凡山川、土俗、里社、贡赋之类,与夫古今人物”,皆“族书而别之”,虽未必像周旋(1450—1519)自称的那样有资于治道,但在付梓刊行后,却间接地激发了后人纂修慈溪县志的热情,遂有天启、雍正、光绪诸志的相继问世(详参表1-6)。例如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刚被除名回乡的前太常寺少卿姚宗文就接受慈溪县令李逢申的聘请,与秦舜昌、向衮、冯元仲等人同修新志,最终以16卷的篇幅和儒学、山岭、旧景、宸翰、艺文、题咏等共计24门的内部构造,纂成现存最早的慈溪县志。

表1-6 明清时期的慈溪县志

续 表

相比较而言,其中由杨泰亨、冯可镛倾力纂成的光绪《慈溪县志》,无疑价值最高。该志人物搜罗颇广,体例继承众志之长,其“选举”仿《乌程志》,“名录”仿《华阳国志》,“艺文”仿《汉书·艺文志》,“金石”仿《嘉禾志》,又独取仕籍、丛谈列卷,皆颇有用心。卷前附图注意实际测量,利于按图索骥,已似近代地图规制。全志资料丰富,200年间慈溪史事借以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