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正与正始中学
成立于1912年的宁波中等工业学校至1931年已经发展将近十年时间,但是这期间实际一直存在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
初中毕业生,常识既具,个性斯分,因之升学之志趣不无纷歧,其性近文理者,多转入他校,高中文理各科统计升入工科者,为数反不及半。而详查本埠已举办高中之各校,惟文科学生为数独多,因之职校试办高中工科时,原有学生固少,外来学生亦不甚发达。[8]
在1926年陈训正写给教育厅的文件中已经提及这个问题。工科学校自然希望所招学生能具备一定程度的数理基础,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宁波一地的学生向来偏重文科,故而升学之时大量学生转入文科学校。仅留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初中毕业后就在原校升入高中,这是因为当时宁波的中学大都是完中,学校兼有初中与高中。这样,在外来学生极少的情况下,当地可以进入工校学习的学生自然少之又少且质量良莠不齐。
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直接影响工校毕业生的质量,并且随着工校的逐渐发展,好生源稀缺的问题必然越发严重。到1931年已经到了必须想办法解决不可的地步,而解决的途径就是自办初中:
为确保学校生源,1931年4月26日,经宁工校友大会决议,于1931年8月起附办初中部。推选陈训正等7人负责筹集经费,于年6月27日报请鄞县县政府转呈浙江省教育厅备按核准,先后两次招收初一新生37名,于8月25日正式开学,是为宁工附中成立之始。[9]
俞光透的记载说明附中的成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能够用以解决工校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于是通过工校校友大会的决议后,宁工附中的筹建工作正式展开,而牵头解决资金问题的正是陈训正。工校得以建立离不开陈训正的努力,且1913年到1927年他一直任工校校长,此时又是该校校董会主席,在宁波教育界颇有声望,因此为工校发展计,他牵头解决最为棘手的建校资金问题也属情理之中。加之,1930年12月陈训正得以第二次出任杭州市市长之职,政治身份的加持必然使其结交广泛,筹措资金比之常人要容易很多。
果然,事情进展顺利,省教育厅迅速批准此事,并在同年招初一新生37名,全部为男生。[10]当时的宁波工校校长王思城兼任附中校长,因此他同陈训正一样是正始中学的早期创始人之一。王思城校长与工校渊源颇深,1914年毕业于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机械科一班,从北京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回到母校执教。1918年任金工、土木两科教务主任,1927年任工校校长。[11]此外学校又聘请王兴邦为初中部主任,襄助校务,并兼任事务主任。戚才敏兼任教务主任,周嘉后兼任训育主任,林世钦任舍监。开设国文、教学、英语、理化、体育等课程。[12]
为了使学校能够更好地发展,1932年附中成立校董会,陈训正被推为校董会主席:
1932年5月,成立宁工附中董事会,陈训正、林端辅、赵芝室、冯度、马涯民、冯蕃五、屠士恒、刘元瓒、冯莼馆、张崇祉、张屏庵、曹孝葵、王思城、戚才敏、周嘉后、范履吉、王诗塘、姜韬、王兴邦、周维畅、吴理卿等人为校董,推选陈训正为主席校董,冯度、冯蕃五、王思城、戚才敏、周嘉后为常务校董。[13]
值得注意的是,工校的三任校长林端辅、陈训正、王思城均为附中校董会成员,而陈训正则因为其对工校与附中两所学校创立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影响力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席校董。
1932年,宁工附中决定继续招生,共招初一新生115名,初二插班生14名。开设课程也更加规范,根据学校制定的《暂行学则》规定,开设党义、国语、英语、历史、地理、算学、自然、生理卫生、体育国术、图画、音乐、工艺等课程,各学科实行学分制。附设初中开始时与高工同处一个校舍,同住宿,同膳食,统一钟声上、下课,两者俨然一体。当时的校舍是一幢东西走向狭长的二层洋式楼房,两端各有一个大厅,一为大礼堂、一为餐厅,西面是一排厂房,操场与教学楼平行。初进校园的学生,给校园环境编了一个顺口溜:“工业学堂,棺材洋房,进门礼堂,对面饭堂,后面厂房,外边姚江”,尽得风趣。
1933年4月,附中校董会增选张莼馥、俞佐宸、朱旭昌、陈南琴四人为常务校董,5月,成立宁工附中建造校舍添置设备资金征募委员会,经校董会常务会议推定,时为鄞县县长陈宝麟任队长,城防司令王文涵任副总队长,下设28个征募队,开始募集捐款。宁工校友也纷纷解囊捐款,其中王兴邦先生5年合计共捐款1096元,为宁工校友之最。是年8月,举行新校舍奠基礼。12月15日,附中新校舍落成,为一字形二层楼房,共17间。为了感谢附中董事长周宗良先生的赞助,命名为“思周堂”。
历经三年苦心经营,各项校务逐渐开展,继新大楼落成后,又新建高平屋 14 间,教学硬件初具规模,时初中部教师达20余人、学生200余人,教学秩序井然,特色鲜明,成为当时宁波地区令人向往的一所初级中学。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樊恭烋、西北导弹试验部政委张侗、宁波工程学院(宁波高专)首任校长王兴廉、长沙黄埔同学会会长葛顺荣、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著名藏书家李庆城等都曾为宁工附中的学生。[14]
创立三年后,经过陈训正诸人的努力,宁工附中终于初具规模,然而1934年浙江省教育厅的一纸文书却使该校面临夭亡的危险:
1934年4月29日,浙江省教育厅发文,宁波高工收归省立,不能继续附办初中,宁工附设初中部面临夭亡的危险。为此召开全体校董会第三次常务会议,决定姜附设初中部与高工分离,单独建校,定校名为鄞县私立正始初级中学。[15]
宁波高工收归省立至少能使该校一直难以摆脱的债务危机得到妥善的解决,但是不能继续保有初中部让人始料未及。历经三年方才有起色的附中当然不能就这样白白放弃,为此紧急召开的校董会议决定将该校脱离宁波高工独立,以求得学校的保存。同年8月5日,另组校董会,由陈训正、赵芝室、周宗良、张申之、俞佐宸、俞佐廷、魏伯桢、张莼馥、朱昌焕、冯度、冯蕃五、刘元瓒、王思城、阮葭仙等14人组成。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始中学诞生了。学校由范履吉任校长,呈报鄞县县政府转呈浙江省教育厅备案。
王思城在其《由工校附中改组为正始中学》这篇文章中写道:
本中学由工校而产生,工校之得以艰辛维持迄于今日,胥由陈校长训正屺怀先生之力,吾人饮水思源,不能一时或忘。此次本中学独立以后,定名正始,盖即所以纪念陈先生也。凡吾工校校友以及正始诸君子均应知此命名意义,时时体会,并应以陈先生之办学精神为精神,以陈先生爱护工校之热心来热心维护工校与正始,使两校校务共同发展,两校校誉共同光大,两校规模共同扩充,以告慰陈先生。
正是为纪念陈训正为正始中学成立所做的贡献,所以校名取“训正作始”之意。其校歌《正始颂》更是牢牢铭记着陈训正对该校的重要贡献:
有生之初,童童蒙蒙。履端于始,惟学是从。忆本校之始创兮,实附庸于宁工。顾睹名而思源兮,更难忘于陈公。化育时雨,融沐春风。巍巍大国,蒸蒸日隆。纪独立于斯兮,应发愤而自重。争发扬光大兮,祝前途之无穷。[16]
正始中学虽脱离宁工而独立举办,但社会人士仍视两者相关,他们送子女入正始,大都怀有毕业后能升入宁工的志愿。而且正始中学教职工大多也是宁工校友。正始中学也以宁工校庆日12月14日作为学校纪念日。
抗战以后,正始中学迁到鄞县横溪坚持办学。1941年宁波沦陷,日军进驻横溪,正始中学被迫解散,以甲南补习班为名,在甲村六房祠堂、十二房祠堂办学,以之为教室、老师办公室以及男生宿舍,女同学则借住在甲南小学一栋简易的平房内。为避免引起日方注意,最初两年学校只开办国文、数学、理化、英语等课,后来则得以开设诸如美术、音乐、体育等课。[17]1946年2月学校重返横溪,并办学至今。
效实中学和正始中学这两所学校能在激荡变化的历史洪流中幸存下来,并且依然使今人受益,使得我们不得不感叹其生命力的顽强。回顾学校建立之初,虽然陈训正都参与其事,但他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或者管理,而是以校董的身份为学校的发展筹划、助力。应当承认,两所学校的成立,或许他不是最关键的人物,但是无论是为两个中学的成立筹备资金,还是在其影响下吸引优秀的人才来校任教,他因自己的影响力和行动而不能让人忽略。这或许是陈训正推动近代宁波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侧影,虽未直接、深度介入,却又处处有其活动的影子。
【注释】
[1]李庆坤:《宁波效实中学简史》,《宁波文史资料》第2辑,第102-103页。
[2]李庆坤:《宁波效实中学》,《浙江文史资料》第45辑,第201-205页。
[3]沈松平:《陈训正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5-106页。
[4]陆冰扬:《宁波民办教育的历史回眸》,《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76页。
[6]纪立新:《宁波近代教育初探——以国人自办教育为考察对象》,《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李庆坤:《宁波效实中学》,《浙江文史资料》第45辑,第201-205页。
[8]《宁属工校呈请改办中》,《时事公报》1926年7月5日。
[9]俞光透:《鄞县私立正始初级中学》。
[10]汪盛科:《宁波高工的艰辛发展历程》,《宁波大学报》2012年4月10日。
[11]正始中学七十周年校庆筹委会编:《七十春秋文史集(1934-2004)》,第139页。
[12]周达章:《宁波教育史上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3]俞光透:《鄞县私立正始初级中学》。
[14]此上所引用的资料取自周达章:《宁波教育史上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5]俞光透:《鄞县私立正始初级中学》。
[16]正始中学七十周年校庆筹委会编:《七十春秋文史集(1934-2004)》,第20页。
[17]正始中学七十周年校庆筹委会编:《七十春秋文史集(1934-2004)》,第156-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