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债务重负下的艰难办学
宁波中等工业学校得以创建的启动资金主要是靠1912年1月“宁波临时军政分府筹拨六邑公款”[13]。当其开办之初,无论师资、生源,抑或收支状况,均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详参表7-2)。但在1913年陈训正接手后,该校的运转经费开始连年短缺且日益严重,在1917年秋竟已沦落到为还旧债新账而不得不出售校产的地步:
浙江旧宁属县立甲种工业学校校长陈训正,今因本校经费支拙,于民国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呈奉会稽道尹,转奉省长公署第一二八六号指令,准将民国元年六邑公会议决拨与本校管有旧月湖书院遗产沙地作为壹万伍仟元交价出卖,移充校费在案。……中人:李镜第、赵家荪、费绍冠、冯良翰、郁桂芳、张原炜。[14]
表7-2 1912—1913年宁波工校校情统计

备注:本表数据取自《鄞县通志》第二《政教志》第五册庚编下《教育三》,第1083-1089页。
降及1920年冬,更是恶化到难以为继,只好拜托浙江省议员张原炜提议将工校改归省立。[15]但该提议并未如陈训正所期待的那样顺利通过,而是遭到了省议会的否决:
宁波工业学校校长陈训正前以该校经费支绌,势难支持,缮具请愿书,于本年上届开临时会时,请予提议,改归省立。当经宁属议员李镜第、张原炜、郭景汾、徐志鸿、洪承祁、王栋、屠士恒、裘光炽等向会提出付议一节,已迭志前报。兹闻该按于本届开常会后,业由庶政股审查报告到会云:查宁波私立工校开办以来,成绩卓著,如因经费支绌,中途停办,殊属可惜。该校陈请该归省立,似可照准,然恐其他私立学校援例陈请,则省税有限,将何以对付?故认本按不成立,但该校经费无着(前具《请愿书》时已亏负八千余元),事属实情,若不予以相当补助,其停办也,可立而待。此岂公家提倡教育之道?故拟酌加常年补助费若干元(按照《补助学校费规程》第五条应得补助费五千余元),藉资维持。查《浙江补助学校经费规程》第四条,请求省费补助之。县立及私立学校经省长核,与第二条规定相合者,酌定补助费额,编入省地方预算书,交由省议会议决补助之规定。本按既非省长交议,无从增加,似应由该校呈准省长另按办理。是否有当,仍请公决。[16]
虽然政府每年对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资助,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经费困难的问题,于是如表7-3所示,1920年以后依然是入不敷出、连年亏损。尤其1922年学校遭受台风,本就捉襟见肘的学校财政更是雪上加霜,被毁的校舍与设备的修缮及购进共需七千五百元,时间又在开学前夕,故而校长陈训正只能多方求助,除求助教育厅厅长外又向会稽道尹申请资金,真可谓“皇皇无措”。[17]
表7-3 1912—1922年“宁波工校”收支一览(元)

续 表

备注:①本表资料取自《鄞县通志·政教志》第五册庚编下《教育(三)》,第1086-1089页;②民国元年度系自民国元年三月起,至二年八月止;③民国二年实收18291元,原本误作18297元;民国五年实际支出12176元,原本误算为12221元;民国七年实际支出13057元,原本误作13055元;民国十年实际支出11720元,原本误作11800元;民国十一年实际支出13095元,原本误作12095元。
陈训正执掌该校期间,财政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故而宁波中等工业学校实际上一直在窘迫的财政状况中艰难维系。观察陈训正执掌的其他学校,无论是早期的育德初等农工小学还是佛教孤儿院都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这固然是因为得不到充足的教育资金,但是同样难以否认的是作为文人的陈训正虽然对宁波的教育事业有一腔热情,但是管理运营实在不是他所擅长的,故而每每执掌学校总是难有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能通过不断向政府机关申请资金来暂时渡过一个个难关。此点陈训正本人应当也心知肚明,所以在1931年工校成立二十周年校庆时,陈训正将自己比作治水但未曾收到实效的鲧,而将在他之后继任的王思城校长比作禹,认为多亏他的苦心经营、矫正过失方可使该校维系。[18]应当说虽不无自夸的成分在,但陈训正对自己的这一评价整体上还是公允的,其对于工校的开创之功的确远胜于对学校的运营。不过应当承认,虽然陈训正经营能力有限,但是他毕竟是在重重负债之下使学校得以保存,为学校留下了进一步发展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