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考古》简介
《戏剧与考古》这本书是由.冯俊杰著创作的,《戏剧与考古》共有44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引论 一 戏剧与考古:戏曲文物学的兴起 二、神庙赛社:中国戏剧史的巡礼 三、傩仪祭礼:戏剧发生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神庙考古报告 一 阳城县下交村...
2
第一章 引论
...
3
一 戏剧与考古:戏曲文物学的兴起
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有一个了不起的突破,这就是戏曲文物学的兴起和形成。到80年代中期,本学科的主攻方向、研究范围、基本理论和作业方法均已确立,并形成了一支较为稳...
4
二、神庙赛社:中国戏剧史的巡礼
在山西潞城县南舍村,近年发现了一部明代万历二年(1574)的手抄本,叫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以下简称《传簿》)。上面记载着当地农民祭祀二十八宿(比附...
5
三、傩仪祭礼:戏剧发生的逻辑起点
从戏剧发生的立场看,傩仪祭礼中的扮神驱鬼活动是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这不止是因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的傩戏由那里脱胎而出,还因为从中普遍且持久显示的装扮——扮演...
6
第二章 神庙考古报告
...
7
一 阳城县下交村成汤庙戏曲文物考
山西阳城,西汉为濩泽县,以其傍临濩泽水而得名,隶河东郡。东汉则为邓鲤封地,侯国。北魏兴安二年(453),自汉故城东移30里建今治。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始...
8
二 析城山成汤庙与太行雩祭传统考
中国古代信仰的诸神,列入祀典的,都有各自的神话、传说支撑着,有其本庙和数不清的行祠、俾民贻事及春秋祭奉。成汤就是其中极有影响的一个。他的事迹不止在于殄灭夏桀创建...
9
三 介休洪山镇源神庙及其山门乐楼考
山西介休相传是春秋晋国绵上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以绵上为介之推田,古人认为就是这里。《史记·晋世家》则说晋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10
四 平顺九天圣母庙及其戏台的历史变迁
平顺县原为潞安府(今长治市)潞城县(现已改市)的青羊里,明嘉靖八年(1529)割潞城、黎县、壶关三县地创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削县改为平顺乡[117],...
11
第三章 神庙舞楼的创建和普及
...
12
一 神系、神庙与献乐舞楼
说到神庙与戏台,话题总离不开山西。因为这里仍存金代露台1座,舞楼至少有3座,元代舞楼8座,金元风格的5座,遗迹7处,明代的不少于27座,清代的则数不胜数。据《中...
13
二 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神庙戏台
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神庙戏台,在晋东南高平市王报乡的王报村。它默默无闻地立在那里已经800多年了,近人从来就没有报道过、关注过,即使是在收录古戏台最多的《中国戏曲...
14
三 运城三路里村三官庙戏台的断代问题
山西运城市三路里村三官庙戏台被古建筑学家鉴定为元代遗构。柴泽俊先生《平阳地区元代戏台》文中说,这座戏台“据‘大元三官庙记’和明代‘重修三官庙记’碑载,创建于元代...
15
第四章 神庙剧场的改革与完善
...
16
一 从露台、舞楼到神庙剧场的多样发展
神庙考古最引起人们兴趣的,就是位于正殿之南的演戏之台。虽然,宋代舞台早已不可亲眼目睹了,但是天僖四年(1020)《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碑阴提到的“修...
17
二 山门舞楼:古代神庙最完善的剧场形制
中国古代神庙里的建筑艺术,自有它历史传承的相对稳定性、保守性,神庙戏台也是这样,不到不得已绝不会轻言改革。明清时期的神庙山门舞楼就是改革的产物,是元以后发展了的...
18
第五章 碑刻与戏曲
...
19
一 金《昌宁公庙碑》与乐舞戏
在山西宁武县定河村台骀庙前,现存一通金泰和八年(1208)州同知张守愚撰写的碑刻,碑阳题为《汾川昌宁公家庙记》,螭首不知去向,校之以《山右石刻丛编》,知其碑额尚...
20
二 献戏、罚戏与戏剧审美
碑刻戏曲史料的主要内容,是神庙剧场的创修情形。这是碑文多记修庙工程所致。但是,有些碑刻也能在描述礼神活动的同时,捎带上几句祀神演剧信息;有的则因里社重整社规、申...
21
第六章 神庙戏曲碑刻考
...
22
一 宋裴仅《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考
【碑 文】 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 乡贡进士裴仅撰 征事郎行县尉周渭书并篆额 勾当庙人毛守中 《左氏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且祀者,有国之微猷,化...
23
二 金智楫盂县《神泉里藏山神庙记》考
【碑 文】 神泉里藏山神庙记 承德郎同知蔡州防御使事飞骑尉赐绯鱼袋智楫撰 武德将军行太原府盂县尉骁骑尉孙德康篆 立石 乡贡进士薛颐贞书丹 盂者,古盂大夫之邑也。...
24
三 金郭明济平遥《大金重建超山应润庙记》考
【碑 文】 大金重建超山应润庙记 《图经》云:“超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三百三十六丈,峻越余山。”《城冢记》云:“平陶东南有过山”是也。唐天宝六年改名超山。山之谷...
25
四 元秦志安闻喜《兴真观碑铭(并序)》考
【碑 文】 兴真观碑铭(并序) 寓尧都长春观三洞讲经法师秦志安述 绛台神霄末羽杜天倪书丹篆额 梨园太平乐府,李唐之教坊也。紫金奇峰,风光黛色,琉璃照映,蜿蜒乎其...
26
五 元宋渤壶关《重修真泽庙记》考
【碑 文】 重修真泽庙记 祀典: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祀之。四方名山大泽,林谷丘陵,为邦域之望,能出云为雨,生材资民者,宜有神守之,以血食其土...
27
六 元白贲乡宁《后土庙重修记》考
【碑 文】 后土庙重修记 本县儒学教谕白贲撰 乡人费瑶书丹并题额 乡宁县邑,按《杜氏春秋》谓之□□纳翼侯于此。年逾百世,地方千里,邻三路而控五州,处高原而带十县...
28
七 元何东夫芮城《芮王庙记》考
【碑 文】 芮王庙记 前进士水谷何南卿东夫撰 云泽刘大节篆额 从仕郎宁夏府路同知灵州事樊彦书 尝闻鸢飞戾天,影流于庭,燕人以为雁,越人以为鳦,非视之不精,势之相...
29
八 元张思敬襄陵《重修卧龙祠记》考
【碑 文】 重修卧龙祠记 风雨时而年谷登,此有国之上瑞,生民之至愿也。奈天人气同,刑政攸宜,则阴阳弗戾。人疾痛则呼父母,穷极则依神祇。方雨泽愆期,苗槁而种不入。...
30
九 元李天禄长治《灵惠齐圣广佑王新建外门记》考
【碑 文】 灵惠齐圣广佑王新建外门记 奉元路醴泉县儒学教谕上党贾志道书 潞州儒学直学李章篆额 王之祠在所有之,为之显应王,为之亚岳。迨及元朝,钦崇典礼,怀柔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