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神庙戏台
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神庙戏台,在晋东南高平市王报乡的王报村。它默默无闻地立在那里已经800多年了,近人从来就没有报道过、关注过,即使是在收录古戏台最多的《中国戏曲志·山西卷》里,也看不见它的身影。长期以来,人们的目光只投向那些早已知道的金元舞楼之上。王报村的这座纪年确切的金代戏台,是我们最近在进行调查时发现的,故本书是首次披露。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远景
据当地居民讲,王报乡原为泫氏县治所在地。泫氏县置于西汉,属上党郡,原为战国赵之长平地。北魏改为元氏县,隶属建兴郡,永安二年(529)析泫氏而置高平县,治高平城;又置长平郡,治泫氏县,隶建州。北齐旧曰平高县,天保元年(550)省元氏县,自高平移平高县治于泫氏城,仍改平高为高平,属长平郡。隋开皇十六年(596),析置陵川县。唐贞观以后,以高平属泽州,迄清未变。见《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三》[51]。泫氏既为两汉、西晋之县城,北齐平高县的治所,故也有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繁荣。它只是后来沦落了,变得无声无息,就像这座金代舞楼一样。
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高平西李门二仙庙有座金代露台,是迄今所知全国惟一现存年代最早的神庙演艺场所。现在不止发现了这座纪年确切的金代舞楼,还发现了另一座虽无纪年但是建筑风格和金代建筑十分接近的炎帝中庙的舞亭,又发现了也是全国现存时代最早的,附建两侧戏房和看楼的王何村五龙宫的山门舞楼[52],则此高平实在是不能等闲视之了。
这座金代舞楼(见彩插图1)已经残破不堪,孤寂地屹立于村北的一个高冈上。冈上是座二郎庙。二郎庙供奉的,就是那位神话英雄,长着三只眼睛,整日为梅山六兄弟簇拥着的大名鼎鼎的杨戬。小小的单进院,宽仅18.3公尺,进深只有30.2公尺,面积不大,殿宇廊坊的布局却很合理。庙内现存正殿、献殿、东西侧殿和廊庑若干间。惟正殿保存较好,其它多已倒塌或半倒塌了。老乡说,过去每年三月二十日庙会,唱戏四天,后来庙会停办,庙也就渐渐荒凉起来。
正殿五间,悬山顶,琉璃屋脊,筒瓦。前后八檩七架椽屋,七架梁对前单步梁,前廊仅占一架。通阔12.7公尺,其中明间宽2.6公尺,次间宽2.6公尺。殿深7.4公尺,而廊深占1.7公尺。梁用自然弯材,多童柱而无驼峰。殿内无柱。檐下为方形抹角石柱,大方凳础,础四面浮雕神兽,四角雕成兽头。柱头科五踩双下昂,瓜棱坐斗。补间铺作各一朵,皆单杪单下昂,耍头雕作含珠龙头,两侧斜栱、斜昂为龙爪变体。大额枋比较厚重,阑额、阑额垫板及雀替之上布满木雕,有龙、凤、牡丹等,多已残缺或毁失。脊枋题记清晰可见“时皇清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十二月辛丑十七日己巳庠生杨”等字,此殿重建于1701年,据此可以判定。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献殿、正殿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正殿题记
献殿在正殿南2公尺处,悬山顶三间,比较高大,灰脊筒瓦。前后五檩四架椽屋,檐下圆木柱,斗栱皆三踩,瓜棱坐斗。耍头龙头,两侧施以雕花翼栱。基高近1公尺,通阔8.95公尺,明间宽2.93公尺,进深则6.4公尺。也是清代重建的。距献殿南15.6公尺处,在此四合院的倒座位置上,就是戏台。戏台东侧,则是山门。
戏台须弥座式台基,四角立柱,单檐歇山顶,举折十分平缓。右前柱已向外倾斜,有欲倒塌之势。翼角已经严重塌毁,只剩仔角梁光秃秃地指向四方。而屋脊、火珠、大吻及垂戗脊兽等,统统没了踪影,筒瓦亦多残毁,显得破烂不堪。
舞台单开间,平面为正方形,宽5.02公尺,进深5公尺。台基呈长方形,宽7.4公尺,侧宽5.9公尺,高1.4公尺,四角柱为粗大的木石对柱,通高3.13公尺,柱侧角明显。其中圆木柱高2.65公尺。圆石柱露明部分高0.48公尺,如果加上它深入台基和埋在地下的部分,总高大约也在2公尺以上。只是斗栱的立面高度仅有0.62公尺,为柱高的五分之一。这一点,与金元时期的4∶1制不合。它的面积比石楼县殿山寺元代戏台要大[53],可见先出者规模未必就一定要小,世界上的事物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戏台檐下,大额枋比较宽厚,不用阑额,而在柱头上横穿一替木用以承重。大额枋和替木都伸出柱外,断面垂直截去,不假任何雕饰。撩檐桁下施通枋,枋下每面斗栱四攒,为四铺作单下真昂,琴面,昂身较短,昂嘴略近扁平。栱面不抹斜。所用皆真华头子,耍头也作昂形。四转角斗栱皆三缝,出45°由昂、斜昂,正、侧面耍头则为蚂蚱头。它的梁架结构,正脊是南北向的,故当山花向前,与金墓戏台模型相同。脊槫、采走金、老角梁、仔角梁和抹角梁等,为自然直材,木质坚硬耐用。木构件的结合方式为常见的简洁式,屋顶也不见藻井。但从形制、构件及营造方式看,这座戏台大抵是遵照宋金时期官方《营造法式》建造的,而略微采用了一点地方手法。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斗拱
金代晋东南凡是重要建筑,普遍喜欢把耍头刻作昂形。如高平西李门二仙庙正隆二年(1157)建造的正殿,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承安四年(1199)正殿,斗栱俱为五铺作双下昂,耍头也作昂形,形成三下昂之势。不过也有例外,如阳城下交村成汤庙大安三年(1211)拜殿(实为金代戏台)斗栱耍头就用蚂蚱头。因此,仅凭檐柱、斗栱等构件判断建造年代,还是不够准确的,古代建筑的断代问题同样需要“铁证”。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台基
王报村二郎庙戏台的断代铁证,在它的须弥座台基的束腰石上。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已经磨光了台基上枭、下枭雕刻的莲花,泯灭了石板上许多线刻图画。石板长方形,高32公分,宽126公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台基束腰东一、东二和东四位置上的,动作各异而又肥胖可爱的化生童子各一人。前两幅画上的童子,手里都抓着一根绳索,或藤条,无法辨认。第三幅上的,则在弯腰拾取或者寻找什么。他们的周围长满了植物,故前两个童子的动作都有一点像是“披荆斩棘”的模样,惟有双手平伸或高举之别。三幅图画似在显示一个主题,可惜知识贫乏,看不出作者到底是要表现什么。
所幸的是,在东三束腰石上,留有一条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两“三”字都曾遭到锐硬之物的划改。石板的右上角还刻有“博士李皋”四字。博士李皋不见记载,可以裨补晋故之阙。看来这几幅画都是由李皋设计完成,由石匠赵显、赵志刊刻的。至于画面上还有什么,就看不出来了。不过,这些文字已经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确定了戏台的创建年代是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1183)。
金代凡是重要建筑,一般都要奠以须弥座式台基,以美化且光显之。如高平西李门二仙庙露台台基,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正殿台基,陵川礼义镇崔府君庙庙台台基等,都是。相对而言,王报村舞楼台基还算是简陋的。其它的或有比较复杂的浮雕,如屯城东岳庙正殿台基,礼义镇庙台台基等。线刻图画当以西李门露台台基为最,留待下文再谈。

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台基线刻图
在王报村二郎庙金大定二十三年舞楼的发现之前,我们已知的金代戏台,有阳城县下交村成汤庙大安三年(1211)舞楼,以及具体年代不详的高平下台村炎帝中庙舞亭。这使我们再也不必仅凭晋南侯马董氏墓群、稷山段氏墓群出土的戏台模型,来了解金代戏台的建筑结构,领略其风采了。金代的戏台实物就一座座展示在我们面前。不过,这几座戏台里面断代无可争议、时代又最早的,当属王报村二郎庙舞楼。它的的确确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我国时代最早的神庙戏台。值得警惕的是,这座戏台正面临倒塌的危险,希望有关部门赶快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