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李天禄长治《灵惠齐圣广佑王新建外门记》考

九 元李天禄长治《灵惠齐圣广佑王新建外门记》考

【碑 文】

灵惠齐圣广佑王新建外门记

奉元路醴泉县儒学教谕上党贾志道书

潞州儒学直学李章篆额

王之祠在所有之,为之显应王,为之亚岳。迨及元朝,钦崇典礼,怀柔百神,旷绝之祀无所不究,优封灵惠齐圣广佑王,载于祀典。王,祁州人,崔姓,子玉字也。唐初为滏阳令,又为长子令,太宗以梦见征,拜蒲州刺史。先,长子为府君时,有异政之称。适遇虎害,言一孝子被所食,以牒摄虎至,使伏其罪。民以为神,而祠事之。世之所传盖以此也。庙之在潞郡者,峙于东门之内,由古及今,封加享祭,恩礼不衰。远近之人,奔走祈祷,敬信不怠。其灵验可知也。观其庙貌崇深,门墙坚整,像设俨然。其兴治之始末,具于参政杨中奉石刻,兹不复赘。惟于外门阙焉。上党县尹石承事□通甫,晋宁洪洞人,自临本邑,百姓乂安,五事备举。割鸡制锦之功,人难能也,真可谓栖鸾淹耳。终更之后,人尚思之。及于事神之礼,无不尽诚,率乡曲巨家张玘、贾以直、李温等一十七人,姓名具列如左,同谋协虑,输财于己,雇工于民,土木之费,楮币几四千余缗。创立外门,横跨通衢之上,云霞照映,金碧炫耀,轮焕翚飞,骇人之目。不惟壮神祠之气□,抑亦增乡里之光荣。经始于延佑戊午之春,落成于是年之九月也。玘等即以其事请予记之,辞不获己。窃谓《传》有之曰:“有功于民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夫郡县之良吏,血食一方者多矣,卓茂之于密鲁,仲康之于中牟,朱邑之于桐乡,召信臣之于南阳,未能有达之天下四方者,如王之祠,何其盛欤!呜呼!祀典之废久矣,人心所存□逃祸徼福在耳。其事神也,到羊豕,具酒食,巫觋优乐杂然而前,祷谢日丰,乖礼越分,鄙俗相传,不以为过,岂事神之道哉!虽疾病请祷,古人之所不废,殊不知诚则感神,祭则受福,冥冥之间自有阴相。若夫悖理□欲,要求于神者,宁无愧乎?故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惟王福善祸淫,御灾捍患,有祷辄应,功不为细,神千载而下血食宜矣。噫!庙之兴废在乎人,则一门之役,固不得为全功,异时有全功任之者,安知其不自石尹等而□□?是可纪也,故为之书。

延佑庚申仲秋朔日前鄂州路崇阳县主簿上党进士李天禄记

管军百户张玘 武瑞 贾以直 李温 李公黻 王德 张思贞 樊信 苏敬 郑祯翰 裴良佐 秦郁 郭克恭 王德辅 郭温公 赵维恭 助缘武济民等立石

司庙人杨思敬

石匠提控王思仁同男王温刊

【考述】

长治一带以其地势高旷,“上与天为党”,而在战国时得名上党。元时上党为潞州之倚县,隶晋宁路。县里原有崔府君庙,始创年月不详,盖宋代已有之。此碑为歌颂县尹率乡曲巨家新建府君庙外门而作。碑立于延佑庚申(1320),庙与碑俱已不存,兹据《山右石刻丛编》卷三十二迻录。原注:“碑高三尺九寸二分,广一尺九分,二十一行,行四十五字,正书,今在长治县。”额篆“亚岳庙外门记”六字。

作者李天禄,上党人,进士,曾任鄂州路崇阳县(今属湖北省)主簿。书丹人贾志道,亦上党人,奉元路醴泉县(今陕西礼泉)教谕。至元十六年(1279)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为奉元路,见《元史·地理志三》。此碑立于延佑庚申(1320),题衔写进奉元路正与史相合。篆额人李章,《潞安府志·职官上》列入“教谕”栏,记云:“天佑二年,见《五龙山感应碑》。”是延佑七年(1321)任潞州儒学直学,天佑二年(1329)升教谕也。县尹承事郎石通甫,洪洞人,延佑五年(1319)以前莅任上党,《县志》失载。碑中所记可补其阙。

崔府君之事多得诸传闻,而不见于正史。元和顺(今山西县名)王仲安后至元五年(1339)《重修崔府君庙记》碑,言其事稍详:“夫府君神者,世本祁州鼓城人也。姓崔氏,名珏,字子玉,出自寒家。幼而聪敏,长而从学,纸良德义,乡里推重。唐贞观间进士。凡仕为令尹者三:始任长子,次滏阳,次卫县。其守职也,廉介无私,治端有绩。省刑罚,民无怨,以虐□,均赋役,吏无夤缘以巧法。福善祸淫,弭贼息盗,至于除虎害,告水灾,绝飞蝗,远强暴,凡如是者,皆出于公之至诚,非高明特达者不能也。”见《山右石刻丛编》卷三十五。祁州鼓城,治今河北晋县。长子今属山西,滏阳今为河北磁州市,卫县即今河南汲县。

李天禄碑言“王之祠在所有之”一说,乃因袭金元好问《崔府君庙记》:“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谓之亚岳,或谓之显应王者,皆莫知所从来。”(《元好问全集》卷三十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元揭傒斯为平定撰《崔府君庙祈雨记》碑,也说“敕封护国显应王,不知何代所赐也”。又说唐代“安禄山叛,上梦府君召见曰:‘驾□别方,禄山必灭矣。’驾还阙立庙,封显圣护国嘉应侯。武宗朝天下大水,祷之即止,□护国感应公。宋真宗封护□西齐王”(《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五)。实际上,护国显应王、护国西齐王这两个封号,金元之时就已无从查考了。至于李天禄所言“太宗以梦见征,拜蒲州刺史”之事,亦未见所据,十九亦得之于行路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郊社考二十三·杂祠淫祠》云:“崔府君庙在京城北。相传唐滏阳令,设为神,主幽明事。庙在磁州。淳化初,民有于此置庙。后诏修庙宇,赐名‘护国庙’,及送衣服供具。景德元年重修。每岁春秋令开封府遣官致祭。后封护国显应公。”此说比元遗山略有进展。据元人编写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崔府君是东岳大帝的首席辅臣,也许这就是“亚岳”之称的由来罢。

崔府君的王爵的确得之于元朝,不过不是护国显应王或护国西齐王,而是齐圣广佑王。《元史·世祖纪七》载:至元十五年(1278)正月,“封磁州神崔府君为齐圣广佑王”。元贞元年(1295)二月又加封“灵惠”二字,其灵懿夫人加封“顺佑”二字,敕书勒为《加封崔府君诏》碑,《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八收录。胡聘之据《文献通考·宗庙考》“封汉崔瑗祠为护国显应昭惠王”自注“徽宗朝”,认为显应公,崔府君神也;显应王者,崔瑗祠也,皆封之宋朝。“因神名与汉崔瑗号同,误为崔瑗,非也。”可参。

李天禄碑中提到的卓茂、仲康、朱邑、召信臣,都是汉代循吏。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迁密县(今属河南)令。劳心谆谆,视人犹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莫敢欺之。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以经明得召,拜中牟(今属河南)令。专以德化为理,而不任刑罚,吏人信服。有争田者,历任守令皆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建初七年(82),郡为虫害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二人事迹均见《后汉书》卷五十五本传。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共为起冢立祠,岁时祠祭不绝。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先任上蔡长,后迁南阳太守。其治勤力而有方略,兴修水利,躬劝耕农,务在富之。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又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于田畔,以防分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简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于是户口倍增,人民蓄积有余,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之,号之曰“召父”。二人俱见《汉书·循吏传》。

《汉书·循吏传》尝论之曰:“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评价甚高。而本碑作者则认为,这些循吏死后只能血食一方,“未能有达之天下四方者”,如崔府君之祠,试图以此抬高崔府君的地位,表达了一种极度的缅怀和虔诚。但以迷信意识作怪而普遍创建崔府君祠的社会现象与汉代以来那些清官良吏的深远影响相比,未免过当了。

作者同时认为,祀典久废,民众祭祀只想逃祸徼福,致使“巫觋优乐杂然而前”,不成体统。这种保守思想,在元泰定二年(1325)《有元泽州高平县米山宣圣庙记》里也可以看到。后者所谓“泽潞里馆岁昵淫祀而嬉优伶”,对神庙祭祀大演戏剧的作法也持有坚决反对的意见。元代个别士大夫的这些批评,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祀神之时要有优乐演剧助兴,在当时已经是较为普遍的风气了。乡村里社从不理睬这些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