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侯儒河津《重修玄帝庙并增建洞阁记》
【碑 文】
重修玄帝庙并增建洞阁记
邑之北环拱皆丘阜,实紫金、姑射之麓。远自恒代吉隰而来,至以山尽原起,突兀高出,为邑主山。面临河汾,登高视之,诚亦胜概。土人于山畔丛建神宇,岁时伏腊举祀报祈,期以佑国庇民,居高镇远,以呵禁不祥。而高致之士,每游览振衣其上,兴发吟情,荡涤尘虑,有怀抱者能自得之,则真趣岂直在林落间耶?厥维坎方,有前人所建玄帝庙,创始未悉何许年,而历历修葺,则明兴尤著。上有正殿三间,以妥神灵。南则献殿五间,以供醮祭。又南下则舞亭三间,倍(备)以为乐舞剧赛之所。又有东西厢一十二间,社人歆神之余,于是宴集,及住持道人居之。虽若鄙俚弗经,要亦太平之乐事也。邑人前河州判贰庞君礼,每同予游谒,谓道士诵习正殿,非禋荐神明之体,乃倡义捐金若干,募缘若干,卜良于庙西北隅,以贲饰神宇。余资甃砖三窟,象紫微大帝、三官、三皇等圣。上崇以阁,玉帝居之,见高无二。上之义方士者流,每以昊天上帝列诸圣之下,不知其何所本。又于玄帝庙后,建圣翁圣母之室,无非所以尊崇神圣。斯举也,倡义者庞君,施财者善信士,募义效劳则道士郭教善师弟等。若能借此炼习为一尘不到之地,放之而与造物游,敛之而与神明伍,始为无愧于道家者流,而缙绅士大夫,或献纷华繁,猥托清净以自逃,则下睇市井,倾听喧哗,静思名利,诚不翅(啻)霄壤异处也。虽然,商之俗尚鬼,邑商王祖乙故都,是风尤炽,因俗为教,古人所不废。吾邑多善信之士,如遇节序礼荐之期,当积诚致享,悔过愆尤,以求不愧于神。则有荐辄享,永锡多福,不则灾逮尔躬,褫尔不禄矣。昔我祖宗,当大难未平之初,尝借庇神休,故大(太)和宫特加礼重。载观九土之中,玄帝威灵,家祀人钦,莫非祖宗遗意,乡人之举,其殆又有所稽哉!今复建别宫以时启闭,视前为益处。隆庆三年春肇工,越明年冬落成。爰纪其事,与倡义捐财效劳者之名于石,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彰往启来,时葺而屡省,宁不知所嗣耶?今将勒石,距起工殆十年矣,若将寝事欲已而不己者,为后来计也。书以贻之,是为记。
修职佐郎直隶顺天府知事致仕侯儒撰
征仕郎陕西河州判官致仕庞礼篆
文林郎山东昌邑县知县侯鹤龄书
效劳乡老台美 王朝卿 高宗让 刘印 杨天叙 高昱 刘邦用
玉清宫住持署印郭教善 门徒胡演科 贺演平 薛演书徒孙马全庆 柴全行 张全寿 柴全稳重孙杜真谥 阮真谅 薛真谭
石工马进禄 薛惟春 杨进科
大明万历六年岁次戊寅八月二十七日立石
【考述】
河津真武庙建在城北九龙山上,俗名九龙头,雅号则曰麟岛。这里实际上有一庞大的庙群。据《河津县志·坛庙·附寺观》栏载:“天神庙、帝君庙、三皇庙、药王庙、山神庙、元(玄)武庙、雷公庙、禹王庙,以上各庙俱在县北麟岛上。系同治丙寅年续增。”这一庙群在当地统称为玄帝庙,或真武庙。此碑乃因重修玄帝庙并增建洞阁而立。碑立于万历六年(1578),身高174公分,宽80公分,正书,笏头方趺,“皇明”二字篆额。现存献殿之内。
作者侯儒,贡生,顺天府(治在今北京大兴县)知事。篆额人庞礼,贡生,陕西河州(治在今甘肃临夏市北)判官。均是河津人。见县志《选举》。书丹人侯鹤龄,亦河津人。岁贡生。事亲有至性。历官昌邑(今山东市名)、观城(山东西部旧县名)、深泽(今属河北)三县令。廉介公直,所至有惠政。慕文清公(薛瑄)之为人,搜求遗文,见《读书录》原稿悬梁上,携之任所,分类编辑,付刊行世。以继母疾,辄引归。卒年九十余。敕表其坊曰:“廉洁孝光昭”。祀乡贤。见县志《人物》。
据《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五》:河津县,古耿国,相传殷王祖乙徙都焉。周仍为耿国。战国属魏,为皮氏邑及岸门地。北魏改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宋宣和三年(1121),改河津县。今属运城地区。《左传·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以灭耿、灭霍、灭魏。”杜预注曰:“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后汉书·郡国志一·河东郡》“皮氏有耿乡”注引《尚书》曰:“祖乙迁耿。”又引《博物志》曰:“有耿城。”此即相传殷王祖乙徙都今之河津的由来,前人多已驳之。然本碑作者深信不疑,故云“商之俗尚鬼,邑商王祖乙故都,是风尤炽”也。又说“因俗为教,古人所不废”,而容忍该庙“鄙俚弗经”的民俗活动。有明士大夫的达观态度,已非元代一般官员所比。
按真武崇拜由来甚久,本庙在湖北省西北部的武当山上。其原型是二十八宿之北方七宿,后被附会为龟,再后为龟蛇合体。《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疏云:“玄武,龟也。”《文选·张衡〈思玄赋〉》:“玄武宿于壳之兮,腾蛇蜿而自纠。”李善注曰:“龟与蛇交曰玄武。”《楚辞·远游》云:“召玄武而奔属。”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宋徽宗封之为“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元成祖加封为“元圣仁威真武玄天上帝”,明成祖又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从此被彻底地人格化,而龟、蛇演变成了真武大帝手下的两位将军,也进入了道教尊神的行列。
《明史·礼志四》:“北极佑圣真君者,乃元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元旗。此道家附会之说。国朝御制碑谓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尝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师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专官督祀事。”宋、明帝王编造的玄武神话,对全国各地都有影响,真武行祠几乎遍布天下,而且无一例外地都建在各自北面的高山或高冈上。
碑言原来庙貌,上有正殿三间,南则献殿五间,又南下则舞楼,又有东西厢十二间。此次大修乃重建正殿西北隅,以余资砖砌三窟,供奉紫微大帝、三官、三皇等圣。其上另建崇阁,而供玉帝居之。又于玄帝殿后,增建圣翁圣母——大帝父母之室。实际上超过了它的原有规模,而在大庙群中形成了神灵“独立自足”的小庙群。
现存庙貌与此对照,已不尽相同。庙共五院。自关门拾160级台阶进入山门,再登30级是香亭、献殿、过厅和真武殿。殿西稍北偏可谓西上院,院分内外,内院为玉帝阁,以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三官(天官、地官、水官)配享,有献殿;外院是望河楼,可俯瞰黄河。自玉帝阁再北上一百多阶梯是一独立山巅的朝天宫。而在望河楼下面,是西下院,也可自山门外院进入,内有药王庙和吕祖(洞宾)庙,也各具小院、献殿等。惟禹王庙、雷公庙及圣翁圣母殿已被拆除。但和明代庙貌比较,仍多出不少建筑,如关门、享亭,各殿前的献殿等。这些就是《县志》所说的同治丙寅年(1866)所续增者。
现存戏台是一座山门舞楼,硬山顶三间,筒瓦,琉璃剪边,琉璃屋脊。进深五檩四架椽,前二架椽较长,以增加舞台面积。台上圆木柱,鼓凳础。斗栱三踩单下昂,耍头即老梁头,刻作麻叶云。平身科耍头为大龙头。阑额、雀替、坐斗、泥道板等布满木雕。台前原有矮护栏。从总体上看,这座舞楼在山西并不算出众。
河津真武庙过去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初九举行庙会,每次三天。加之本县附近还有后土庙、关帝庙、城隍庙、龙神祠以及著名的龙门大禹庙(已拆毁),各庙均有戏台,又是富裕县,故远近戏班来此的演出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