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贲乡宁《后土庙重修记》考
【碑 文】
后土庙重修记
本县儒学教谕白贲撰
乡人费瑶书丹并题额
乡宁县邑,按《杜氏春秋》谓之□□纳翼侯于此。年逾百世,地方千里,邻三路而控五州,处高原而带十县。土厚人纯,地产名驹,岩生□□洪炉。至于磁窑铁冶,佳果美木,以之富民,以之利国,实古之名邑也。县初在鄂城西南三里许,值水患移于此。城东北有后土圣母之祠,创建于亡金大定之初。地形高阜,庙貌雄伟,环列诸神之祠。醮台露砌,甬道、三门无不完备。中有繁荫蔽日,虽酷暑而游人罢扇。方官僚香火之场,真士庶众祈祷之所。一旦兵尘所废,几为灰烬,止有正殿及武安王之祠。迨圣朝壬寅年尝为妆盖,迄今五十余年,椽瓦崔嵬,垣墙圯毁,丹青剥落于莓苔,圣像不堪于风雨。至元三十年,遇甘棠邵侯来簿是邑,乃康节先生之裔也。赋性温雅,才器不凡,有兼善之心。每遇朔望行香,睹庙之颓隳,未尝不慨叹焉。一日置酒于庙亭,会众而言曰:“予仕,路人也,任满而归。今此庙乃一方之奇观,如此荒凉,若一朝倒塌,弃千金不能有也。予欲假众力而重修,何如?”众皆允许。于是命邦人史秉等九人办其事。日经月营,不假威力,而庙复完。实起功于元贞元年春,首功毕于是年之秋。榰倾剔□,革故鼎新,及修盖五岳、四渎、武安王之祠,补塑妆銮后土圣像,大小碑额,使邦人重祷于琳宫,尊圣像安居于宝殿。前后庙宇,金碧焕耀,为之一新。经营既大,工价良多,非邵侯之丹恳,黔庶之扶持,其能是乎?噫!安得大手笔者书之琬琰,以诒于后。不期邵侯率诸邦人,征文于予。乃战栗而谢曰:“为此文者,皆老师宿儒之作也。愚鄙鲁之甚,羞齿士人之列,实无才德,安敢为之?”其本官及邦人,临门坚请者再四。既不获已,勉以愚见,聊序其所由,以待来者云。
元贞二年正月望日记
副功德主史秉 赵天锡 丁安 王章 刘珎 冀济 田佑 曹瑜 赵顺 任城务
都监张仲礼 相副 苗天泽 捏古歹
库子王庸
县吏武珪 白思温 张昱 曹思敬
典史郭庭彦
后土庙重修功德主乡宁县主簿兼尉兼管本县诸军奥鲁邵质立石
从仕郎乡宁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牛天麟
保义校尉乡宁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脱脱赤
石匠龙门张伯达郑信等刊
【考述】
宋真宗亲祀后土于汾阴之后,影响所及,晋南各地纷纷创建后土行宫,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后土庙群。乡宁此庙只是无数后土行宫的一座。碑因重修而立,时为元贞二年(1296),记其首批结束之工程,所言之醮台即露台。现在庙已拆除,此碑保存在柏山荀息大夫祠内,碑高125公分,宽76公分,侧宽27公分,正书,笏头方趺,额篆“后土庙重修记”六字。《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八亦收录,此据以参校。荀息庙内还存有蒙古岁次壬寅(1242)《后土庙重修记》一通,也是珍贵文物。
作者白贲,儒学教谕,本县人。民国《乡宁县志·文选上》,所录元代知县宋景祁《复立乡宁县治碑记》,言至元三年(1266)曾将该县并入吉县,县民为此打了二十多年官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第二次告状人的行列中,就有白贲,盖其出任教谕以前事也。书丹人费瑶,自题“乡人”,而在大德三年(1299)《荀息庙碑》里,题作“里人进仕(士)”,是其书写此碑不久即得乡贡之证。元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才下诏恢复科举,在此以前自称进士者,皆乡贡进士也。
碑末题名的县尹牛天麟,县志《职官谱》谓之恒山(今河北真定)人。至元十七年(1280)韩仲元壶关《大觉院兴修记》碑(现存),题之为“敦武校尉壶关县尹兼管诸军奥鲁”,是先尹壶关后尹乡宁者。元制武散官敦武校尉从七品,文散官从仕郎亦从七品(仕,《元史·百官志七》作“事”)。牛天麟做县官十六年,品级未进,盖亦元初不得其志者也。
据县志《古迹考》:“后土庙在城内,金大定年建,正大间重修。元至正年、明洪武年、万历年俱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改建,规模较大。碑记:因鄂堤为山水冲决,立后土庙以镇之,非县之社神也。岁三月祭赛。”这里遗漏元初壬寅年(1242)关键的一次重修,有乡贡进士张安石《后土庙重修记》,言该庙创建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元初己卯(1219)城陷,是庙焚毁殆尽,故其重修等于新创。见《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四。本碑所记,是其五十年后的又一次重修,而言创建于亡金大定之初,与上碑不合,未知孰是。
碑言至元三十年(1293)甘棠劭侯来簿是邑,又说劭侯乃康节先生之后。此即该庙重修功德主,本县主簿兼县尉劭质。胡聘之曰:“唐以后谓陕州为甘棠。”治所在今河南陕县。康节先生即邵雍,字尧夫,北宋理学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父徙共城(今河南辉县)。年三十游洛阳,葬亲伊水上,遂为洛阳人。岁时耕稼,仅得衣食,而不事功名,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司马光、韩维、吕公著、张载、程颐、程颢兄弟皆交其门,名重一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和诗集《伊川击壤集》等。熙宁十年(1077)卒,年六十七。元佑中赐谥“康节”。其子伯温,亦名儒,曾任河北大名府助教、山西长子县尉、河南灵宝及山西芮城知县,除知兴元府、遂宁府等,皆不赴。后擢提点成都路刑狱,遂得避战乱于蜀中,而居南宋。见《宋史·道学传·邵雍》及《儒林传·劭伯温》。据此碑,元时劭氏业已迁回中原了。
元代乡宁县属平阳路,邻太原、安西、延安三路,而近吉州(治在今吉县)、隰州(治在今隰县)、汾州(治在今汾阳)、延安和鄜州(治在今陕西富县),与襄陵(今属襄汾)、稷山、吉县、韩城(今属陕西)、大宁、太平(今襄汾汾城)、蒲州(今蒲县)、河津、宜川(今陕西县名)、温泉(今属隰县)等县接壤,故碑言“邻三路而控五州,处高原而带十县”。
乡宁自古盛产煤铁,是个比较富裕的地方。县志《风土记》说:“煤为乡宁特产,晋、陕、豫三省皆倚赖之。”惟其地理位置不佳。其《疆域考》引赵祖抃曰:“乡宁万山重重,层峦迭嶂,原属易守而难攻,然歧路错杂,若遇大敌,固守一处,势必为敌包围。”故金末元初之晋南大战,这里损失惨重。县志《大事记》引宋景祁《赵仲墓志》云:“天兵南伐,县民冻饥,逃散殆尽。复为强暴侵略,盖十数年中,直非人境矣。”碑言后土庙“一旦兵尘所废,几为灰烬”,是有事实依据的。
后土庙原建于高阜之上,以土能克水,乃立庙镇压时常冲决为患的山洪,故一旦废毁,必重修之。元初又特别重视晋南后土等庙的重建,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忽必烈曾下令:“立后土祠于平阳之临汾,伏牺、女娲、舜、汤、河渎等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乡宁也属平阳,故劭质置酒一呼,城内百姓便群起响应。
碑中“醮台露砌”值得注意。醮台即享台、祭台、献台、拜台、露台,皆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称之,所得的异名,乃自上古的祭坛演进而来。露砌者,露天砌就之台也。一旦台上立柱、上顶,就演进为舞亭,或曰乐亭。再于山柱间砌墙,三面开口至一面开口,就成了舞厅、舞庭、舞楼,或曰乐厅、乐庭、乐楼、歌楼。露台仅是神庙剧场之初始形态。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法则,致使露台于北宋神庙舞楼出现以后,依然存在。金元时期有些祠庙还不断修葺。如芮城元大德元年(1297)《芮王庙记》、东吕村关帝庙元泰定五年(1328)《创修露台记》等,即载其事。高平西李门村二仙庙金代露台至今尚存。乡宁后土庙里的露台,审此碑语气,也是金大定二十五年建庙之初砌就的,至元代贞元二年还在发挥作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