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秦志安闻喜《兴真观碑铭(并序)》考

四 元秦志安闻喜《兴真观碑铭(并序)》考

【碑 文】

兴真观碑铭(并序)

寓尧都长春观三洞讲经法师秦志安述

绛台神霄末羽杜天倪书丹篆额

梨园太平乐府,李唐之教坊也。紫金奇峰,风光黛色,琉璃照映,蜿蜒乎其左边;娲皇灵祠,山节藻税,翡翠□耸,赑屃乎其右偏。英王避暑台,矗矗乎其后;裴相读书堂,峨峨乎其前。朝移代革,仿佛七百余年矣。苔飞□栋,芜没颓垣,化为民居。其居民之贤者,聚席而谋曰:“此一规地,古帝王练习歌舞之离宫也。至于风清月朗之际,或有闻金石丝竹之音者焉。小民居之,恐飞吉兆。可求访逸客幽人,以为颐真养浩之所,不亦宜乎?”一唱百和,靡不忻然。于是焚香躬礼西山高隐史公上人,三祷不已,杖屦乃来。游玩数夕,境与心会,遂卜终焉之计。门下弟子,闻风移往,殆数十辈。具畚挿,运土石,规净庐,营福地,不数载之间,圣位窈窈然,方壶沉沉然。香庖爽然,云堂邃然。竹径呼风,松轩贮月。药灶封雾,丹炉锁烟。虽武陵桃园、天台小隐,固可以接武而差肩也。清和仙翁爱其幽致,亲笔观额,号曰“兴真”。名与实符,因随果满,千劫宿缘,亦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落成之日,邑豪里杰乞予文之。辞不获命,搜竭枯肠,终无黄绢之才,反愧青鸾之客。其词曰:

山苍苍,水粼粼,中有琳宇,号曰兴真。谁其尸之,史公上人。外养玄牝,内颐谷神。玉鼎含月,冰壶驻春。漏泄天机,葱前绿筠。

时岁次己未八月 日

赐金襕紫服悟元大师管志明立石

前管民长官师德

见职管民长官衡安

都功德主前故管民长官贾德全

【考述】

此碑为改造唐代太平乐府为道教宫观而作。其中关于古帝王练习歌舞的离宫之记,对了解晋南民间文艺的渊源,大有裨益。碑立于元蒙之初宪宗己未年(1259)。碑文录自《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四,胡聘之注云:“碑连额高四尺三寸,广一尺九寸,十七行,行四十二字,正书。额题四字,篆书。今在闻喜县。”依《丛编》体例,先碑额、再碑题、再碑文,碑额当是“兴真观记”。

作者秦志安,自题“寓尧都长春观三洞讲经法师”。尧都谓平阳,今晋南临汾市。立石人管志明,题作“赐金襕紫服悟元大师”。二人均是全真教派的道长。元至正十三年(1353)王复初《兴真观记》载,史公上人出于玉阳门下,且说:“洎我圣朝,征长春真人于海上……上大悦,命掌全真之教。俾为道者除徭役,免赋税,为国焚修。由是玄风大振,天下莫不宫观焉。”(《丛编》卷三十八)此为元代极崇全真之证,便于理解梨园村民礼请史公上人创建兴真观之背景。碑末题名的“管民长官”,则为蒙古初平中原时,官职未定之称。三任长官贾德全、师德、衡安,生平俱无可考。

闻喜本春秋晋国地,战国属魏。秦置左邑县,隶河东郡。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将幸缑氏,至左邑东北八里之桐乡,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唐时属河东道绛州,宋属解州,元属平阳路(后改晋宁路)河中府解州。今属晋南运城地区。县以晋郭璞、唐裴度以及庞大的官僚士族裴氏闻名于世。

据民国《闻喜县志·疆域》,梨园村在县东四十五里,其东二十里处是紫金山。村中原有女娲庙。而东、西裴村则在县东四十里。碑言紫金奇峰蜿蜒乎其左边,娲皇灵祠赑质乎其右偏,裴相读书堂峨峨乎其前,英王避暑台矗矗乎其后,即描绘了梨园村的地理位置。而读书堂是就裴度的故居裴村而言的,并无确指。

裴度(765-839)字中立,贞元五年(789)进士。授河阴县(今已与荣泽合并为广武县,属河南)尉,迁监察御史。后历任郎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门下侍郎、守司空同中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等,皆有政绩。曾率兵平灭蔡州叛军,开创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以功封晋国公。史家说他“禀河岳之英灵,受乾坤之间气。珪璋特达,城府洞开。外茂九功,内包一德。器为社稷之镇,才实邦国之桢”;“诚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也。裴度对其故乡也有深远影响。县志《疆域》载县东南三里的香山,“相传为裴晋公还带处,上有晋公祠”。关汉卿《裴度还带》杂剧即演其事。该庙之建也许出自附会,却是专门纪念其高尚人格的,可见历代闻喜百姓对裴晋公的景仰和尊重。

碑中所说的英王,即唐中宗李显。据《旧唐书》本纪,他是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七子,显庆元年(656)十一月生于长安。翌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677)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680)章怀太子废,其年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于高宗柩前即位,改元嗣圣。元年二月,为太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寻迁均州,徙居房陵。圣历元年(698)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神龙元年(705)正月乙巳,即皇帝位,是为中宗。

唐初雍州之辖境,相当开元以后的京兆府,治所即在长安。而长安距闻喜不远,因此不能排除英王建避暑台于此地的可能。碑言梨园村原是英王避暑台及太平乐府之所在,古帝王教习歌舞的离宫,李唐王朝之教坊也。《旧唐书·职官二》载:“内教坊,武德以来置于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则天改为云韶府,神龙复为教坊。”《文献通考·乐十九》也说:“教坊自武德以来置,在禁门内,开元后其人浸多。凡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诸部乐。”又说:“玄宗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据此,则唐初已设内教坊按习雅乐,至玄宗开元间始增京城之左右教坊专管俗乐,教习、排练和演出源自民间的歌舞、百戏等。他的这一爱好,始于做王子之时。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载:“玄宗之在蕃邸,有散乐一部。”其实拥有散乐的亲王当有不少,蕃邸之乐在当时是很时髦的。英王是李隆基之叔,又是议定的接替李贤的太子人选,他有离宫及散乐一部,也就不必奇怪了。

退一步说,即使这不是英王离宫,也不是唐代其它王子之教坊,但在元以前它曾是某贵族教习歌舞之地则不必置疑。所谓“苔飞□栋,芜没颓垣”,表明昔日繁华的痕迹还在。“风清月朗之际”,有人会听到的器乐演奏之声,此种迷信意识也是记忆的一种反映。何况村名即历史,“梨园”的含义,在元蒙之初是尽人皆知的。而今谐音改称为“礼元”(也是镇名),掩盖本村的由来,实在没有必要。

不难想象,英王避暑台里的散乐教习,对晋南地区的民间文艺和表演技能会发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倡优杂伎,加上汉唐以来汾阴后土、汤王、临汾尧王、永济虞舜、河津大禹、赵城女娲、解州关羽、运城盐神等若干国家级本庙,因朝廷遣官祭祀需要献乐演出而不断提高演艺水准的晋南各地乐舞妓、歌儿、乐工,以及宋代泽州地区创制诸宫调的艺人,金元散乐,一再显示出造就戏剧艺术代有高人,绵延不绝。就是说,古河东及太行地区能够成为元代杂剧的繁荣圈之一,是有其来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