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裴仅《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考

一 宋裴仅《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考

【碑 文】

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

乡贡进士裴仅撰

征事郎行县尉周渭书并篆额

勾当庙人毛守中

《左氏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且祀者,有国之微猷,化民之至教。故王者以父道事天,母仪事地,郊祀之礼,三载一举,故无阙焉。莫不粢盛丰洁,牲牷肥腯,器币毕陈,金石交奏,所以昭其孝,而息乎民也。皇上嗣位之十一载,天下无事,百谷告成。先是东兖士庶章奏,继陈乞登岱勒封,以纪太平之功。我后乃勉徇舆情,颁诏海内,告有事于岱岳。越三载,举坠典,备法驾,复展义于汾脽。是时稼穑之瑞,草木之祥,灵鹤庆云,靡不迭现。盖以圣君虔奉柔祇,恭孝祖考,轸孤恤物之所昭感也。有以见大宣皇明以烛其幽,鲜行之礼告毕,龙鸿之庆普施,遐迩同欢,鸟兽咸若,故能致社稷之延长,跻黎元于福寿者也。今当县圣母庙者,本脽上后土之祠,从其新号,今谓太宁。在昔圣王,亲遇灵应,扫地以祭,精□上达,实受其福。千载而下,经汉历唐,躬谒之君,国典所载,此不复书。且王化之攸行,政教之所及,民之法则如草从风。盖上能恭事天地,常命中贵大臣,亲诣灵祠,秘传圣祝,春禘秋尝,为民祈福,岁不愆期。故庶民观上勤心恪志,亦以四时设祭,而陈其荐也。故不渝于风雨,展于寅奉,倚倦绝闻。忽一日耆耋相谓曰:“今吾辈仓廪实,衣食足,田无灾害,家获安,无征戍以役乎丁,务耕桑以成其业,虽承帝力,岂非神降之福哉!且汾脽本庙地遥三舍,奈衰残之步艰于往来。今欲率群情,懋众力,揆吉位,创新祠,奉苹蘩以达其心,致潢污以表其意,使不乏其祭享,岂不为禀灵秀而重阴骘耶?”众闻厥议,忻怿佥同。于是召信士以谋其始,祝灵蓍以卜其方,遂得县之坤兑隅为吉地,乃命剪除荆棘,刬削榛芜,经之营之,以严以饰。于以见神聪降灵,人心响答,商农工贾,无不乐推。一之岁板筑之功设,二之岁瓦木之用兴,三之岁堂殿之修备,四之岁塑绘之像成。陈力者子来,施财者雾集,欢声动而谷响,喜气积而云浮。长廊远布以翼舒,画栋高横而虹起。朱碧交映,罗仙杖以骈阗;帐幄深严,仰神仪而端睟。孤峰俯峙,共起嵚岑,洪浪西流,遥连浩汗(瀚)。则一境之内,比屋之人,睹良缘之告成,贺大功之克就,无不洁诚而来,既望之俨然,咸祭之如在。乘福介祉,知暗然而彰也。今邑□公下车以来,二周星律,以清白廉勤为己任,示劝化正直以临民,吏畏于明,奸服其政,绰然有古令尹之风。且乡中仰肹蜜之灵,睹庙貌之胜,谓不扬盛事,何以示将来?不刻贞珉何以传不朽?亦由成山九仞,复亏功于一匮也。因告于闻,欲蒇厥事。县寮贵在钦承,祭祀只肃阴灵,咸顺其欲。且梅仙周公,早善篇章,尤精瀚墨,众伸厥意,愿请挥毫。仅射鹄未成,来游是邑,沐故人见托,以著斯文。深谢其才不惊人,更愧其学非睹奥,聊述浅昧,用纪岁时。其助缘多士,并刻名于后。

时大宋天禧四年五月十五日建

同勾当乡贡学究南世范 都维那头县前录事司皇甫臻

同勾当押司李忠吉 同勾当押司李恭 同勾当乡贡学究董用之

故都维那头前行皇甫义

同勾当前押司皇甫霭 同勾当前押司杨顺 同勾当故前行□美

同勾当前行杨士隆 将仕郎守主簿侯道济 承奉郎守县令杨德润

□□□□学究毛□中 广平焦□□

【碑 阴】

后序

县尉周渭述并书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故福善祸淫,盖闻天道昭然,此不复述。其有承国家水乳之恩,怀忠孝臣子之道,而重于阴骘者,异也。若乃五常之礼,先禀信于人伦,然后福不求而自至也;有昧神聪,行非孝悌,祸不召而自来也。今助缘多士,或官裳继世,或文学□通,或职绾县曹,或□钦神圣,并怀恭谨,各慕良缘,乃率净财,成兹庙貌有已,见重阴德而孝家国矣。既勒贞珉于当代,辄扬名姓于将来。故述片言,用光不朽云耳。

助缘县前行张真等 卫靖 李顺之 阎美 王顺 解仲赟 范智明 张□宾

后行宋信 王誗 古文政 雍士元

手力节级孟仲明等 杨真 王守伦 李荣 李向 柳智 赵福

厅子卫用志

弓手节级陈恭 贾通

书手畅□恭 樊恕忠 张诚 陈坦 苏俊 薛进 李彦文 古忠

里正刘显 薛延嗣 李赟 皇甫进

客司行首知酒务张元正

右都押卫知税务陈延福

郭下助缘人马用忠等 姚遂 柴守忠 高光□ 李文信 柴元 吉淮美 南随元 邵象之 牛延德 薛蕴

修大殿并后宫都维那头柳文遂 宁谦 李义 张进 王守忠

修舞亭都维那头李廷训等 杨延嗣 杜文明 孙誗 李福全 柳茂真 丁思顺 李用 王质 孙廷义 畅遂 薛延嗣 孙普 牛钊 王密 孙惠宗 李显通 丰荣

修真武殿并装塑维那头王文政 同勾当头杨普

此庙于景德二年岁次乙巳七月三日,郭下柳文遂等诣天台祖庙,迎请后土圣母,就当县多人供养祈福。行至于此处,神马不往前进,却行往此地立马多时。遂乃地主赵智元,启心发愿,舍施此地,充为庙基。后乃三载之间,庙貌完备矣。施地主赵智元。

修二郎殿都维那头前押司李文立 杨钦 丁仁袖

修中三门维那头县前行皇甫义 皇甫霭 杨顺

修花园娘子殿施主孙惠宗 第(弟)奉先 第(弟)孙进

修六甲殿施主薛延嗣 薛文友

修崔相公殿施主张守义 第(弟)张守顺

修大门楼维那头宋延密 赵遵

薛赵村助缘人李均 第(弟)李仁禧 第(弟)李美 侄李舒

【考述】

此碑为万泉县桥上村创建后土行宫而作,记其建庙缘起和简要过程,涵有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修舞亭”等字,是目前国内所见神庙剧场大体成型的最早记载,因使此碑具有很高的戏曲史料价值。该庙及舞亭早已不存,遗址现为农家场院。碑立于天禧四年(1020),现横卧在场院里,高181公分,广80公分,侧宽26公分,正书,文字仍很清晰。螭首“后土圣母庙记”六字篆额,碑趺则不知去向。

碑题乡贡进士裴仅撰文,征仕郎行县尉周渭书丹并篆额,碑阴则周渭自撰自书。县令、主簿及许多胥吏列名于碑末,盖此次建庙亦当县之一盛事也。裴仅“射鹘未成”,是举进士未第,所谓乡贡进士,乃举人的尊称。周渭似号梅仙,因早善篇章,尤精瀚墨,故请其书篆焉。碑中夸赞的邑宰侯公,名字、籍里、事迹均不详。宋代河中府隶属陕西路,含万泉、荣河二县,二县今已并为万荣县,属山西省运城地区。

按后土即地祇,主管大地之神。《国语·鲁语》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礼记·月令》则注曰:“后土亦颛顼之子,曰犁,兼为土官。”说法不一,后世多采纳前者,取天刚地柔之义,又名之柔祇。宋徽宗时册封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本庙在今荣河镇北十一里的庙前村,碑中所谓汾阴脽上即此。以其滨汾临河,地形高似人臀(脽)而得名。一说,此地本名鄈,音与“葵”同。彼乡人呼“葵”音如“谁”,故转而为“脽”字耳,故《汉旧仪》云“葵上”。见《汉书·武帝纪》“元鼎四年”注。相传轩辕氏始祀地祇,在此扫地为坛,故碑言“在昔圣王,亲遇灵应,扫地以祭”也。

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始治汾阴之庙。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乃于汾阴脽上立后土神祠,并亲自望拜如上帝礼。其后又于元鼎四年(前113)十一月,元封二年(前109)春,元封四年(前107)三月、十月,元封五年(前106)三月,元封六年(前105)三月,太初元年(前104)十二月,太初二年(前103)三月,天汉元年(前100)三月,九次驾临脽上祭后土,开始用乐舞、歌儿,正式改后土为女性形象。步其后尘亲至汾阴祭祀的两汉帝王,还有宣帝、元帝、成帝、光武帝,汾阴后土祠从此成为古代国家级重要神庙。唐玄宗开元十一(723)年、二十年(732),也曾祭后土于汾阴。对此,《汉书》、《后汉书》及新旧《唐书》相关帝王《本纪》和《郊祀志》、《祭祀志》里,都有记载,故碑言“经汉历唐,躬谒之君,国典所载,此不复书”也。

桥上村创建后土庙和这通碑文的撰写,当以宋真宗的亲祭活动为大背景。据《宋史·礼志七》及其《本纪》之二、三载,东封岱岳之明年(1010),河中府言,进士薛南及父老僧道1200人列状,乞伏阙请亲祀后土。诏不允。已而,薛南又请,河南尹宁王元偓亦上表请,文武百官则诣东阁门三表以请,乃诏明年春有事于汾阴。

大中祥符四年春(1011)二月,朝廷发陕西、河东卒共5000人赴汾阴。祭前7日,遣祀河中府境内伏羲、神农、帝舜、成汤、周文、武王、汉文帝、周公等庙,及于脽下祭汉唐六帝。正日,真宗服衮冕登坛主祭,备三献,奉天书置神座,置玉册于石匮中。礼毕,乃乘辇谒后土庙,设登歌奠献,遣官分奠诸神,至庭中视所封石匮,还奉祇宫,钧容乐和太常鼓吹始振作。是日诏改奉祇宫曰太宁宫。此即碑中“颁诏海内,告有事于岱岳。越三载,举坠典备,法驾复展义于汾脽”,及圣母殿“从其新号,今谓太宁”等记之所本。

碑言创建行宫之由,乃因该村距后土本庙尚有三舍之遥,父老“衰残之步,艰于往来”,自属实情。至其所说景德二年(1005)迎神之时,行至此处“神马不往前进”,却是故作神秘之辞。神马一指迎神时专门为神准备的坐骑,用人牵引;一指神汉,民间称“马子”,迎神时引导神轿前行者。无论哪种神马“不往前进”,都是人在起作用,传达的是村中父老们的建庙愿望。“后乃三载之间,庙貌完备矣。”该庙建成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当真宗皇帝亲祀汾阴后土祠前,河中父老酝酿伏阙表请皇上亲祀之时。桥上村很可能就以此为理由,证明神的“无处不在”和“感应”能力,而加入千余人的请愿队伍中。

从汉武帝到宋真宗,一千多年历代帝王或遣官祭祀,或躬谒致祭,深厚了晋南及晋东南地区的宗教土壤,造就了这里的一种介于雅俗之间的独特的礼乐传统。潞城市南舍村明代抄本《礼节传簿》,较多地保留了宋代宫廷礼节,及其大曲、曲破等登歌奠献和乐舞形式,即为明证。《周礼·春官·大司乐》注云:“天神则主北辰,地祇则主昆仑……先奏是乐,以致其神。”民间迎神赛社同样登歌献乐,虽无钧容、太常鼓吹之类的庙堂雅乐,而只有俗乐、散乐,却一面从比较规范的朝廷祭祀礼仪中有所借鉴,一面继续扬其所长,敢于把当时最新的散乐形式——杂剧搬进神庙祭祀的程序中来。桥上村舞亭之建,就昭示了这一点。

碑阴都维那头李廷训等人,是中国神庙戏台的早期建筑者。维那本佛教寺院管理僧众事务的执事。佛教寺院称其上座、寺主、都维那为“三纲”。“维”取纲维之义,“那”是梵语“羯磨陀那”之省。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昭玄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此时都维那已是职官之称,即总执事也。后世则渐将庙宇修建工程的负责人、总负责人也称作维那、都维那,故屡见于各地碑刻中。

桥上村后土庙戏台既称之为亭,依照宋代建筑法典《营造法式》,及山西现存宋代建筑的形制判断,它便应当是一种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成正方形,开间只一间,凭借四根粗大的角柱和四根厚重的大额枋,撑起整个屋顶。屋内则施斗八藻井,中悬雷公柱。总体上看,举折较低,用材宏大,出檐深远,特别是斗栱的立面高度达到柱高的三分之一,惯用批竹昂等,则是宋代建筑区别于金元建筑的显著特征。

这座舞亭可能是四面或三面观的,尚未完善,但比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所载,徽宗时艺人丁都赛等表演杂剧的露台,要先进许多,是全新的创造。而且,就现有资料来看,此碑舞亭之记,掀开了中国神庙剧场史全新的一页,故修舞亭都维那头李廷训等人,也应该永远载入戏剧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