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中夫《增修榆次县城隍显佑伯祠记》考
【碑 文】
增修榆次县城隍显佑伯祠记
中顺大夫知巩昌府事前工部郎邑人金中夫撰
文林郎知榆次县事西平徐固輗书
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知东昌府事邑人寇天与篆
洪武二年正月,太祖高皇帝平定九州,畏怀八夷。世已隆治,乃颁恩于鬼神之有关于民者,而崇显之,封榆次城隍曰“监察司民显佑伯”。其制曰:“榆次县城隍,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世□崇于神者则然。神受于天者,盖不可知也。兹以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此县邑灵祇所司,宜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显则威灵丕著,佑则福泽溥施。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之命也。司于我民,监于邑政,享兹典祀,悠□□疆。圣祖拳拳扶世爱民之意,超轶隆古者至矣。旧祠在北门迤南,善政坊□□形隘窄,庙貌敝陋。维时宣德六年正月,尹县者□无以妥安神栖,遂迁于县治东南向。为正殿三楹,东西庑各三楹,□□一楹。至成化十二年三月,先大父及诸老辈,复迁殿于后七八丈许为寝殿,新建显佑殿五楹于前。金壁翚翼,一邑壮□。鬼神歆享,人民和乐。弘治七年,乡民李选辈叹殿宇虽隆,而廊庑颓陋,乃复经营为两庑二十八楹以翼之。弘治十年,□吉辈又于殿之迤南,当神道正中,为阁而两廊合抱焉。正德四年,王嵩辈于阁之迤南,为门五楹。是庙也,高敞弘丽,合矩中规,举坠拾敝,宛若成筭。盛哉!正德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告成于神。牲肥酒馨,□敬神悦。时流贼猖獗,奔腾太行,蹂□平阳泽潞,霍山韩侯岭之险,纵横出没,无敢撄其锋者。至榆次南三十里所,声言直由榆次径井陉之东。是时烽燧连天,杀气飕烈,民无惧意,安若平时。贼竟东入八赋岭,由辽州而去。后有自贼所来者,言贼问路,有赤衣人指此路,而曰城隍之灵而卫。无保障之灵有如是哉!于是左桂原、李弘道辈欲报神惠,起楼于阁之北面,为作乐之所。象二十四神□,两庑分司善恶,并殿阁皆绘饬焉。东庑之南,曲北向者,为斋宿所,所之西即东角门。西庑之南,曲北向者,为牲馔所。所□东即西角门。阁南东西,为守庙之舍。高卑不乖,内外完好。百十年未就之绪,一旦焕然全美矣,固神之灵明,有警惕齐□之心,亦大耆茂知,同心协力之成也。功毕告成,内外焕美矣。于嘉靖六年,孙文质、崔琮辈于庙之南□地,立屏以蔽□。十二年,赵弘、符彦明辈,又于东西竖牌坊各一座,东曰“保障”,西曰“昭假”。佥谓中夫邑人也,宜记之。记之曰:庙地南北长□十三丈五尺,东西阔一十三丈八尺,中殿庑楼阁总六十楹。于戏!为记者,以应俾镌之石,为后者考信云。
大明嘉靖十四年七月吉日
县丞丘岳 主簿孙巍然 教谕邓镗 训导陈阶 刘德 典史马毅同立
庙主陈世广
【考述】
榆次属春秋晋国魏榆地,汉置榆次县,唐以后隶太原府。其城隍庙创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原在城内善政坊内,明宣德六年(1431)迁建于今址。碑立于嘉靖十四年(1535),碑中历述宣德间搬迁以及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间几次增修概况,所言庙貌与现状大抵吻合。正德六年所建之乐楼至今犹存,同时还存在另一座戏楼。碑高170公分,宽73公分,侧宽29公分,正书。笏头方趺,额篆“增修榆次县城隍显佑伯祠记”十二字。现立于庙内玄鉴楼东侧。
作者金中夫,榆次人,正德二年丁卯(1507)举人,巩昌(治在今甘肃陇西县)知府。篆额者寇天与,亦榆次人,嘉靖四年乙酉(1525)举人,五年丙戌进士,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市)知府。俱见《山西通志·贡举谱五》。书丹人知县徐固輗,西平(今青海西宁市)人。此三人及碑末题名的县丞、主簿等,事迹均不详。
按城隍崇拜由来甚久。城即城墙,隍为护城河,城隍被认为是各府州县司民监政、护国守土之神。元王恽《秋涧文集·汴梁路城隍庙记》说:“汴梁之庙祀城隍,其来尚矣……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梦与王知,领城隍阴事。’虽傥侃不可致诘,然自汉至今,遂为天下通祀。”道光《永州府志》卷六也说:“考城隍之文著于大《易》,而祀始于汉。”同治《赣州府志》卷十三:“城隍之祀肇自汉,盛于唐宋。”然至宋初开始进入国家祀典。《宋史·礼志五》载:“太祖平泽潞,仍祭祆庙、泰山、城隍,征扬州、河东并用此礼。四年,修葺太庙,遣官奏告四室,及祭本庙土神……十一月,诏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东岳、城隍、浚沟庙、五龙庙,及子张、子夏庙,他如仪。”
城隍庙的普建和祭礼的规制化,是在明初实现的。据《明会典》载,朱元璋定鼎中原,即诏天下有城池者,咸建其庙。洪武二年(1369)正月,封京都城隍神为“承天鉴国司民佑福明灵王”,其在北京、开封者,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临濠府为“承天鉴国司民显佑王”,太平府为“承天鉴国司民灵佑王。”其余各府封威灵公,各州封灵佑侯,各县封显佑伯。碑言榆次城隍封为“监察司民显佑伯”的过程,与《会典》相吻合。《会典》又载,洪武三年正城隍神号,命从祀于山川坛。旋诏革除其封号,止称某府、某州、某县之城隍神。未几复降仪注,令:凡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斋宿城隍庙,谒神兴誓,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又令:各处城隍庙,须摒去闲杂神道。府州县庙宇俱如其公廨,设公座笔砚,如其守令。毁其塑像,置于水中,取其泥涂壁,绘以云山,其在两庑亦如之。榆次城隍庙的布局就是衙署式的,又在县衙东边,故当地人称之为东衙。
碑言正德六年流贼猖獗,奔腾太行,纵横出没,无敢撄其锋者。至榆次南三十里所,声言直由榆次径井陉之东。幸有赤衣人指以路径,而贼竟东入八赋岭,由辽州而去。是时烽燧连天,杀气飕烈,而榆次民无惧意,安若平时。后有自贼处来者,言及此事,皆以为赤衣人即榆次城隍。此说虽很荒诞,然所谓“流贼猖獗”,则确有其事。《山西通志·大事记四》载:正德六年(1511)三月“寇入河套,犯沿边诸堡。六月,山西盗起。七月,破灵石,陷辽州”。细字注引《晋乘搜略》云:“小王子入犯边堡,流贼杨虎等引众历榆次,蹂躏旁县。陷辽州,自十八盘还破武安……。”流贼蹂躏旁县,独不入榆次,当然另有原因,未想到,却给这里留下了隆重城隍之祀、不断扩建其庙的新的口实。
城隍庙现存三进院,地势则内院最低。外院十分狭窄,单檐歇山顶山门五间,紧对着高大的玄鉴楼,东西分别是钟鼓楼,使人一进去就有一种压抑感。这是神庙营造者原欲追求的效果。玄鉴楼重檐歇山顶五楹四滴水,正脊火珠、鸱尾及垂戗脊兽、仙人走兽等,俱已残缺。其二、四檐下斗栱双杪五铺作,三檐单杪四铺作,用材比较宏大。碑云弘治十年(1497)于殿之迤南,当神道正中,建造一阁;又言正德四年于阁南为门五楹,即此楼及山门也。
中院大殿五间,单檐歇山顶,斗栱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殿前有献殿、戏楼,戏楼之后是一座二层乐楼。其东西廊庑均为悬山顶,分别供奉十代阎罗、地藏、观音和多种神灵。近年维修时发现庑内弘治七年(1494)十月之墨记,验证了碑中廊庑频陋,乃复经营为两二十八楹等语。碑言成化十二年(1476)三月,复迁殿于后七八丈许,为寝殿,新建显佑殿五楹于前;又说正德六年(1511)起楼于阁之北面,为作乐之所。即此也。献殿、戏楼盖嘉靖以后所建。后院之寝殿三间,本宣德六年(1431)以前之正殿,亦歇山顶,是从庙旧址迁来的建筑,故殿内梁架仍有元代构件。
乐楼是玄鉴楼的背后出厦,重檐歇山顶,而略低于前者。回廊施木栏杆。圆木柱。斗栱出三跳,不出昂。而戏楼三楹在碑中无记载。它屹立于乐楼之下,也是单檐歇山顶,圆木柱,大鼓镜础,柱总高2.9公尺。斗栱双下昂五踩,耍头皆蚂蚱头,四转角出45°斜昂、由昂,用材都近于小巧。其立面高度为0.6公尺,只是柱高的五分之一强。建筑作风与乐楼已有明显区别,当是清代建筑。
戏楼台口是八字音壁,台下两侧先是悬山顶八字矮墙,再外则是琉璃歇山顶八字牌坊。坊上斗栱密布,琉璃件铭有“嘉靖二年季夏吉日造”等字,还有“举意琉璃八字墙会首”名单。此与碑言嘉靖十二年(1533)又于东西竖牌坊各一座,东曰“保障”,西曰“照假”,时间不合。然前者是烧造琉璃的时间,后者是竖立牌坊的时间,二者并无轩轾。
榆次在明清时期是一富裕地区。山西票号八大财东,此有其二。谚云:“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粮是榆次县。”故其建筑用材特别讲究,尤其是城隍庙,其上下两座戏楼的设计,以及良好的音响效果,使它名闻遐迩。据说慈禧当年建造戏楼,也专门派人到此考察过。故城隍庙的玄鉴楼、乐楼和戏楼一直是榆次人最自豪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