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杨元礼大同《□□感应碑记》考

十四 元杨元礼大同《□□感应碑记》考

【碑 文】

□□感应碑记

中书分省照磨杨元□

中书分省右司员外郎祥□□书

中书分省左司员外郎陈别□□□□篆额

至正二十一年岁次辛丑,春泽沾濡,豆麦遍野,将欲秀实。值久不雨,民心忧疑。总兵官中书暨有司职事,咸以祈祷为务,雨将作而复散者累日。大同分中书司左右司官,相(阙数字)言曰:“得雨以为□民也。总兵官军马供给动以万计,一歉则共失之,计公税□□□矣。吾侪虽□(阙数字)恭,岂得不□诚恳于神,以求纾目前之忧乎?”五月十一日癸酉,率同列齐(斋)沐,祷雷山润济侯祠,相下(阙数字)词□净设香几,律期于三日之内,必遂所请,当备牲醪以酬神惠,绘像以肃其威仪,立石以纪其本末。若祷而不应,是神居其位,而未能御灾捍患。礼: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亦当行国法,以彰神之不灵也。翌日壬戌晡时,澍雨如注,彻夜达旦,霁而复雨,苗稼畅茂,四民欣忭。人人□□可免饥馑□忧□□之苦也。七日丁卯,陈祝币,具三牲,行三献之礼,张伎乐百戏,谢拜祠下。既而命元礼叙事勒诸石。乃尝读《周礼·春官》,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祷祠之祝,以祈福祥。逆时雨□□□弭灾兵□□交□□□□□□礼行之久矣。夫风雨雪霜,天地之所□也。山川薮泽,鬼神之所伏也。故风雨雪霜之不时,则岁有饥馑,人有疾病,祷于山川薮泽而除之。是风雨雪霜,果为鬼神所有也明矣。夫天之高也,地之厚也,非天高而不可自理,地厚而不可自运,依于鬼神而能然乎!盖天地之间,山峙川流,孕灵毓秀,同一气耳。而人之精神诚意,与天地鬼神相感应者,亦一气耳。大同城四十五里许,山名曰雷山,山神号曰“润济侯”,不知始于何时而建祠,称号□亦有进矣。凡旱必祷□□祠则辄应,是山□□□□□神之□□人之□□诚意又因神而见之。□汤之祷于桑林而雨周,□□克殷而年丰,袁安决楚狱而甘雨滂沱,郡守祀孝妇而旱不为灾。由是观之,雨旸愆期者□不□人事之失(阙数字)不由人事之□□□□□天人之理吻合而无间者,盖可见矣。历年(下阙)。

【考述】

《山西通志·秩祀略上》载:“雷公庙,在大同府。旧《通志》:在府西雷公山,西郭外十里有润济侯庙。”润济侯即雷公山神的封号,不知始于何时。此碑乃因祷雨山神“感应”而作,所记乃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的事。所写山名为雷山,盖省称耳。碑已不存,此据《山右石刻丛编》卷四十收录。原注:“碑连额高三尺一寸三分,广一尺五寸六分,二十行,行三十九字,正书。额题‘□□感应碑记’,篆书。今在大同县。”

作者碑前题名有一空字,据碑中“命元礼叙事”句可知其当是“礼”字。杨元礼时任中书分省照磨。据《元史·百官志一》,中书省照磨是正八品官,掌磨勘左右司钱谷出纳、营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书丹人、篆额人分别担任中书分省左、右司员外郎,为正六品。《百官志八》载: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以沙篮答里仍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分省大同。然据此碑,至正二十一年(1361)大同已置分省机构,正以可补《元史》之阙。

碑言至正二十一年(1361)春旱,值久不雨,总兵官中书暨有司职事,咸以祈祷为务。此总兵官指的是元末逆臣孛罗帖木儿。据《元史·逆臣传》:至正十九年(1359)三月,诏孛罗帖木儿移兵至大同,置大都督兵农司,专督屯种,以孛罗帖木儿领之。二十年(1360)二月,除中书平章政事。七月,诏总领一应达勒达、汉人诸军,便宜行事。《山西通志·职官谱二》:“孛罗帖木儿,十九年,大同路大都督兵农司,二十年总领达达、汉儿军马总兵官,镇大同。”此人飞扬跋扈,至逼皇太子出奔太原,又不断扩张领地,造成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连年内战,遂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伏诛。这是立此碑之后的事情。

碑中强调若祷而不应,是神居其位而失职,当以礼施行国法,以彰其不灵。此与其他地方官祷雨一味求神佑助者,甚异其趣。是逆臣手下亦习带强横口吻,殊可发噱。所引《周礼·春官·小祝》,文字漫漶,且多有空缺,而无法标点。《周礼》原作:“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弭兵灾,远皋疾。”作者没有照搬原文,只是以小祝自比,并比其一同前往祈祷的几个官员。

碑又言“□汤之祷于桑林而雨周,□□克殷而年丰,袁安决楚狱而甘雨滂沱,郡守祀孝妇而旱不为灾”。“汤”上当是“成”字,“克”上即“武王”二字。成汤祷雨桑林事,可见早期典籍《墨子·兼爱下》、《荀子·大略》、《竹书纪年》、《尸子》卷下、《吕氏春秋·顺民》等,前面已有考述。周,遍也,普降甘霖也。至于武王伐纣克殷之事,乃众所周知,此不赘言。决楚狱,见《后汉书·袁安传》。传言永平十三年(70),楚王刘英谋逆事发,下郡复考,供辞牵连至数千人。袁安拜楚郡太守,乃冒风险,甄别而出者四百余家,拯救了许多无辜者的性命。祀孝妇事,则载《汉书·于定国传》,即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之本事也。

碑写一行官员,于五月十一日癸酉,前往雷山山神庙祈雨,翌日澍雨如注。七日丁卯,乃“陈祝币,具三牲,行三献之礼,张伎乐百戏,谢拜祠下”。三献谓初献、亚献、终献,涵盖完整的祭祀礼仪。每献均有颂词和歌舞演出,礼毕,再演规模较大的百戏节目。这里的“伎乐百戏”,也和金元其它碑刻一样,实际包含多种文艺形式,其中当然也有杂剧。著名剧作家吴昌龄即大同人。大同又是当时北边最大的都市,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自然会有戏班到处作场,演出正在流行的杂剧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