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凯长治《重修会应王庙记》考

十二 元元凯长治《重修会应王庙记》考

【碑 文】

重修会应王庙记

有元潞州知州张公重修会应王庙记

前河东贡元高平元凯书

征事郎晋宁路襄垣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阎仲荣篆额

奉议大夫晋宁路沁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韩鹏书丹

传曰:“天子之制,诸侯庸节。”节莫差于僭,僭莫重于祭,祭莫重于地,地莫重于天。故常祀则天子祭天,诸侯祭土,旱干则天子雩上帝,诸侯雩封内山川百神。节也,非僭也。雩而不雨,则书“闵雨”也。雩而雨,则书“喜雨”也。闵雨而与民同其忧,喜雨而与民同其乐。其惧天灾、恤民隐之意深矣。若夫视民之忧乐,为己度外事者,岂为民上者之道哉!潞郡在春秋时列爵惟子,其五等之侯国乎!郡于巽维嶞山,天作其封内之山川乎!凡遇旱而雩者,必于是乎!在□山有庙貌以奠神居,神有尊爵以称王号。碑石崭然,班班可考。其深居翼翼,端拱巍魏,雷霆风雨,晦冥变化,有不可得而名言者。故历代崇祀,以为雩祷之所。至正辛巳冬,冀宁张公用台荐来典是郡。越明年壬午夏,阖境告旱。公戚然曰:“士当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闵勤之职,其不在兹乎?”乃戒寮宷省牲币,涓洁吉旦雩于祠下。灵贶响应,岁则大熟。又明年岁癸未,当春夏之交,弥月不雨。公有忧色,雩而复应。于是官吏庭庆,商旅途歌,农夫野抃,咸谓将见有年、大有年,特书、屡书之也。乃以三月己丑恭谢祠下,顾瞻庙貌,檐倾壁败,堵隤甃陊,甚非所以展礼神之敬,乃属其僚吏而告之曰:“夫有雩必应,庇荫一方,神之于人,惠至渥也。祠宇之坏,其可坐视?”遂捐俸为倡,众皆翕从,下逮邦民,罔不悦随然。但以山高水涸,重烦民力为虞。时则有若上党监县,实从公行。公谕之曰:“山泽通气,理之自然。神其有灵,必获阴佑。尔其为我祷之。”翌日,倾悃致词于祠之前,相地再拜,浚不数仞,井泉奔出。一时观者且喜且愕,曰:“古人有剌山泉飞,拜井水涌者,斯其近之矣。”然后监县公受命莅事,董功役,课章程,周旋惟谨。外则壖垣百堵,版锸并兴,增卑窒郄,檐瓦圬镘。次则应门、内门,高下相抗,螭陛叠玉,兽镮铸金。中则正殿郁盘,长廊回合,阴虬负栋,阳马承阿。华扁烂金碧之署,舞榭腾丹雘之妆。轮焉奂焉,目眩神褫。瞻者谓鲸海珠宫、鳌峰贝阙飞堕人间世也。然以其非观省之所,于乾之维,度其间旷,构亭三楹,题以“观稼”。规模位置,绰有思致。详具郡士李庭遹之记,兹皆不书。凡鍜斫镘壁,搏埴设色,追琢版筑之工,俾僦直如其素。故公无羡费,人无留力,匠无余技也。造端于孟夏之初,告终于仲秋之末。一乡之甿,亦未尝释陇亩,而公之志始得焉。所谓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者,舍我公其谁欤?是年秋百嘉就实,万宝告成,乡人将盛合乐而落祭之。耆老刘仲等谨状其事迹,来谂予曰:“惟幽则有鬼神,明则有礼乐,合神人,贯显微理,一而已。今公既崇庙貌,蒇祀事以酬神惠,苟不播颂声、著金石,以报公德,岂礼也哉!矧夫神相有道,天诱其衷,祠之坤维,贞珉涌出,金声玉质,不假人为。”求予为记,以贻将来。谨按《鲁史》以告之曰:“僖公,鲁之贤君,其见于经不雨而书,雨而书,圣笔不少假贷。然修泮宫,复闷宫,奚斯董役,史克作颂,于圣人则绝笔焉。盖书者美其有志乎?民事不书者,喜其不劳乎民力。酌古准今,其揆一也。观我公之既雩而雨,则当大书以侈美之。观我公之维新庙貌,则当作颂以歌咏之。夫何间然之有!且前政视祠宇摧圮为余事,往往皆囊克捆载而归。今公以庙貌兴废为己任,只得屹片石于无人之境,厥惟艰载。自今其往,尔民之游于斯、息于斯、祈且报于斯者,摩挲是石,尚当如召伯之棠、莱公之柏而爱重之,斯可矣。”故书。公名野仙布化,讳景岩,瞻甫其字也。监县公名欲讷思,色目哈贝鲁氏。督功人吏,上党李希贤也。

至正三年秋九月吉日 耆宿南董□ 北董王思温 郭堡郭才等立石

司庙王立

县吏邢义 闫居仁

吏目郝恕 州司吏李奉先 杨思温 晋仲明

提调官敦武校尉前上党县达鲁花赤欲讷思

征事郎上党县达鲁花赤护都普化

敦武校尉晋宁路潞州判官王景颜

奉议大夫晋宁路潞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张野仙布化

武德将军晋宁路潞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沙的

工师郭义 玉人王温刊

【考述】

《潞安府志·山川·长治县山》载:“五龙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高二百二十丈,周十六里。《唐志》:‘上党有五龙山。’《十六国春秋》:‘西燕慕容永时有五色云见于此,遇旱祷雨辄应,因置祠以祀五方之神。’龙祠西有观稼轩,下有石佛洼,东北有小松洼,枕岗踞阜,三面绝壑,北为云梯,环山皆茂松。李白诗所谓‘上党碧松烟’也。樵采者罔敢睨,名龙山松。”此碑即因潞州知州张景岩祷雨“灵应”,重修其庙宇而作。此碑立于至正三年(1343)。庙与大量金元石刻今已荡然无存。兹据《山右石刻丛编》卷三十六收录,原注:“碑高六尺四寸五分,广二尺七寸,二十七行,行六十三字,正书,今在长治县五龙山。”据其格式,额篆“重修会应王庙记”七字。

作者元凯,潞州高平人。生平不详。胡聘之考云:“《高平学田碑》、《阳城县清风亭记》、《潞城县慈云院碑》、《集仙观碑》,并皆元凯撰文。其《慈云院》题曰‘前河东进士第一’,进士第一者,即贡元,与此碑合。”盖亦元末潞州之能文者。《山西通志·贡举谱》、《潞安府志·选举》均漏载。篆额人阎仲荣,通志《金石记》著录至正十一年(1351)《宣慰使郑涛丰纪功碑》,题“前御史阎仲荣篆额”,则仲荣任襄垣(今属长治市)县尹之前,曾任御史。碑后列名的官员,张野仙布化、沙的、王景颜等,皆见《潞安府志·职官上》,所记均采自元碑。至正五年《五龙神像记》载:“至正辛巳,太原菊轩张侯赡甫,讳景岩,名野仙布化。刚明果毅,宦天朝,盖学而仕,仕而学者也。乌府荐能,俾来尹是邦。”(《丛编》卷三十六)则张景岩乃太原人也,是由御史台(乌府)推荐来做潞州知州的。

潞州于春秋时曾为潞子国领地,故碑言列爵惟子。秦置上党郡,治壶关城。汉因之,治长子城。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号西燕(384-394),统郡八。后为慕容垂所破,地入后燕。元初名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旋改名潞州,治在长治,隶晋宁路。见《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二》。

五龙庙虽是慕容永时创建,但它真正出名却在宋徽宗和元代至正年间。《五龙神像记》载:“皇宋之熙宁三年五月旱,开国公刘涣刺潞州军州事,祷雨于祠,而灵雨飞倾。始壕五方龙像于正殿之后堂。大观戊子岁八月,灵雨害稼,河东转运判官王恒祈晴捷应,乃以状闻,敕赐曰‘会应王’,褒神之应也。”《丛编》收录此庙碑刻十余通,其中四通都是歌颂张景岩的。故胡聘之评云:“张以祈雨报祀,重建其庙,前后四碑,大书深刻,其好名亦至矣。”其后又有潞州达鲁花赤忽都帖木儿,以祈雨获应连刻碑记两通,遂使长治五龙庙声名响彻整个太行山区。

碑言“舞榭腾丹雘之妆”,舞榭即指舞楼。《尚书·泰誓上》“惟宫室台榭”传曰:“土高曰台,有木曰榭。”故舞榭与舞楼并无分别,均为献乐演剧之台。又说“乡人将盛合乐而落祭之”,即谓将组织盛大的文艺演出,以答谢神灵,当然也包括演剧。总之,此碑为长治一带元时已有神庙戏台、有杂剧之祀神表演提供了直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