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马理运城《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考
【碑 文】
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
赐进士第中顺大夫光禄寺卿三原豀田马理撰
赐进士第山西巡按监察御史章丘杏里王昺篆
赐进士第山西巡按监察御史祁门古峰余光书
河东运司旧有盐池神庙,其为殿三,其妥神五。中殿神二,曰东西盐池之神。左殿神二,曰条山风洞之神。右殿神一,曰忠义武安王之神。皆祀典神也。何谓祀典?《祭法》曰:“山林川谷,能出财用利民者,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兹五神其族矣。夫粤盐池自古有之。昔者伏羲氏创制文字。《说文》曰:“盬,河东盐池。”是文字以前已有是池。其后神农氏时,诸侯宿沙氏始煮海做盐。观盬从古、从盐,省义可识矣。盖伏羲氏始佃渔,教民肉食,其诸始识而用之与?□传神农黄帝之书者,咸及焉。唐虞时,是名盐贩(阪)之泽,舜命伯益掌之,尝琴而歌,所谓“薰风时而阜民财”者,即是物也。故至今池盐俟薰风而成。故虞阪在左,今青石槽者,即骐骥困车所也。禹平水土,盖由雷首、虞阪而北瞰斯泽,又北登景山而南望焉。其后九功既叙,劝以《九歌》,俾勿坏者,斯其一也。遂定赋,上上作都,其墟异时。商都、周官、魏郛、秦郡皆迩。是泽自汉武设盐官牢盆,迄今军需边饷多倚赖之。偶水旱为灾,亦藉是以赈农不困焉,匪财用攸出而何?今观条山之阴,路村之阳,安邑之西,解之东,有泽焉。方百二十里,渊然紫色者,是斯池也。坎而平,涵而不流,值夏日薰风时至,则一夕盐凝如印,如斗、如镂、如铸、如琼,而英玉,而屑。故君子品盐,以兹为胜。今《本草》、《地志》所载曰:“食盐曰大盐,曰颗盐、曰印盐、曰□盐、曰乳盐、曰盐花、曰盬盐、曰种盐,皆是物也。”种盐者,梁人所谓“畦地而沃以池水,南风急则成盐满畦”是也。唐宋皆然。宋人以三月垦畦,四月沃种,至八月而止,是谓种盐,亦曰盬盐。池盐则摝取而已,且种且摝,所获滋多。元人唯池摝不复畦种,今三场因之。苟主者德馨,祠享诚洁,则神罔怨,恫或池或畦,生生无穷,以祀神养人、疗疾攻疡,罔不攸宜。苟国无是者,则百味不成,百谷不旨,其民肿柴瘠而墨。夫盐也,诚民生日用不可缺者,故曰食之将也,国之宝也,天之藏也。天下财用,蔑以加于是矣。条山风洞者,池泉所自出也,又熏风所从生也。其于池为蒙、为咸、为中孚,异形而同功矣。夫至若忠义武安王者,解之常村人也,今池南故里存焉。王学明彝伦之道,深任纲常之重,心无愧于幽独,行可质诸鬼神。非其义也,非其道也,虽公侯轩冕,而泥涂之也;虽府库珠玉,而尘埃之也;虽国君联姻,宰相深交,而污蔑之也。如其义也,如其道也,虽万众之中,必往而无惧也;虽白刃在前,蹈之而自如也;虽九死一生,而不渝也。清比伯夷,信如仲由,以身殉国,为臣死忠。其浩然刚大之气,千古长存,使奸邪知畏,善良知兴,譬如日星丽天,山岳拔地,罔不瞻仰只肃,洋洋乎而如在焉。为老氏言者,又尊而神之,以为雷霆。夫申自岳降说为列星,盖元气所钟,终还造化,亦理之恒,无足骇者。谚曰:“英雄之殁必为明神,以驱除虚耗魍魉,以歆禋祀。”其此之谓与?《礼》有之曰:“君子生而敦行,能表正乡俗者,殁而祀之社,谓之乡先生,以兴斯民。”礼也若王者,固所谓以死勤事者也。又明神也,又乡先生也,殁而祭之社,以兴后学,以护国福民,不亦善邪?是庙创建于唐代宗之朝,度支韩滉之所奏也。两池之神,宋徽宗时封之为公,元成宗时加封为王。至我太祖皇帝礼正祀典,改以今称。遂修庙,令每岁季春上旬致祭。后弘治初,张都御史敷华尝一新之。至是庙坏,侍御方子涯病之,欲缮治,疏请于上,得旨去。侍御章丘王子昺、祁门余子光相继而至,谋诸运使刘子梦诗、牟子泰、丁子相、韩子暹,鸠工而行事焉。于是卑者崇之,狭者广之,材不胜任而弊者易之。于是中为穹殿三间,奉神如前。霤前小亭易为厦五间,城而石阑,为十有七丈。左右为殿,各少穹间如之,奉神俱如前。前岩(檐)廊合,为间四十有八。为乐台一,为二门三。中门一,角门二,为间五。扁仍旧曰“洪济”。外左右为神厨,为土地庙,各五间。大门为岑楼间五,扁仍旧曰“海光”,外为盐风亭一,候薰风也。外折道为坊门三,后堧为官厅二,有厢池。南为南禁楼一,池外葺城暨堤。维周葺铺凡二十有六。诸场廨施工有差。于是庙貌威然,穆然,有事于斯者,敬心油然而生矣。为费计用赎金若干。经始于嘉靖癸巳之秋,落成于甲午之夏。董役者,为本司副使程伯祥、经历汝颐、知事曾宜、典膳张讷云。
嘉靖十四年岁在乙未春三月之吉
同董役典膳张邦麒 杨钟秀 谢智
路通吏张朝 刘应霄 樊矿 薛仲仁 罗彪
【考述】
此碑为河东都转运使司重修盐神庙而作。碑中考证此盐池远古即已有之,引《说文》“盬,河东盐池”之说,以“盬”字从古、从盐,论证盬盐出现于文字之前,认为神农时诸侯宿沙氏煮海做盐,晚在河东盐池之后。进而强调“盐也,民生日用不可缺者,故曰食之将也,国之宝也,天之藏也。天下财用,蔑以加于是矣。”盐神庙各殿均为祀典之神,礼当虔诚供奉。文中提到的乐台即戏台。碑立于嘉靖十四年(1535),身高310公分,宽147公分,正书,螭首龟趺。现立于正殿月台之下。
作者马理,三原(今属陕西)豀田人,进士。时任光禄寺卿,官阶较高(从三品)。庙内现存正德十二年(1517)王九思碑,马理题衔为承直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是其曾任之职。篆额者王昺,章丘(今属山东)杏里人,进士,时任山西巡按监察御史。书丹人余光,《海光楼赋》碑作者。
明代于全国共设六处都转运盐使司,河东盐池是其一。本司设都转运使一人(从二品),同知一人(从四品),副使一人(从五品),判官无定员。其属经历司一人,知事一人,库大使、副使各一人。下分东、中、西三个盐场,由副使或副判掌管。各场仓盐课司以总于都转运使,共奉巡盐御史或盐法道臣之政令。见《明史·职官四》。碑中都御史张敷华、侍御史方涯、转运使刘梦诗等,事迹均不详。据前《海光楼赋》碑,牟泰是同知,丁相是副使,韩暹是判官。由于盐神庙历来由盐运司掌管,这次又是奉旨修缮,故诸多官员皆来亲自主持鸠工及修庙事务。
《山西通志·盐法略上》载:“盐池亦曰盐泽,在安邑、解州间,河东道所治运城之南,东西五十五里,南北七里。古名为‘盬’,字也作‘苦’,《周官》所谓‘苦盐’即‘盬盐’也。《春秋传》所谓‘苦城’即‘盬城’也。旧分两池,以近安邑者为东池,近解州者为西池。今又以近运城者为中池,而通谓之大池。”《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注曰:“郇瑕,河东解县。盬,盐也。猗氏县盐池是。”疏曰:“盬虽是盐,惟此池之盐独名为盬,余盐不名为盬也。”可知自古以来“盬”字都是运城盐池及盐之专称。猗氏今已与临晋合并为临猗县,与解州均属运城地区。
碑言盬盐的特殊在于不种自生。盐池平时涵而不流,“值夏日熏风时至,则一夕盐凝如印、如斗、如镂、如铸、如琼,而英玉,而屑,故君子品盐,以兹为胜。”其它地方都怕干旱,惟独这里需要夏季炎热的南风,故本地相传,虞舜弹五弦琴唱的那首《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即作于此。省志《山川考一》引《运司志》曰:“中条山,在盐池南五里,绝巘奇峰,层见迭出……又东十五里为分云岭。稍西有风谷洞……其旁又有盐风洞,洞口若盆,仲夏应候风出,其声隆隆,俗谓之盐南风,池水得此,一夕成盐。”风洞神的确立,盐风楼的建造,都与这一特殊的风洞和《南风歌》的传说相关。
碑中讴歌的义勇武安王,指关云长。本庙在解州,故里在盐池南常平村。碑谓常村。村里现存关帝祖庙,保存尚好。至其所引谚曰“英雄之殁必为明神,以驱除虚耗魍魉”,也是大有来历的,内含一个怪诞的传说。庙内万历间《重修池神庙碑》云:“伏魔大帝则汉寿亭侯武安王也。锺神条岳渎。盐池南为王故里。昔在宋大中祥符七年,池灾,盐不生。解州奏有绛衣神人,言蚩尤为祟。上祷于王,忽黑风起池上,风雷冥晦,空中若有金甲铁骑之声。久之,天晴日朗,池水如故。盐复生结,岁乃大熟。”此即义勇武安王“驱除虚耗魍魉”的事迹。故事曾在晋南及山西广泛流传,最后由民间艺人编创为《关公战蚩尤》,分为哑杂剧、锣鼓杂戏和杂剧三种,祀神之日演出。
碑言“宋徽宗时封之为公,元成宗时加封为王。至我太祖皇帝礼正祀典,改以今称”,亦有前代碑刻为证。见前《海光楼赋》碑考述。又,《明史·礼志四》载:洪武三年(1370)“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故明碑谈神,多引《礼记·祭法》论其庙合乎祀典,惟恐列入淫祠而遭拆除之运。此碑也不例外。
上述元碑只说“建正殿于中央,翼以列庑,缭以崇墉,像设仪卫,焕然一新”,可知盐神庙的庙貌原本很简单,进入明代开始逐渐扩大。洪武(1368-1398)间重建此庙,于正门之上起崇楼三间匾曰“海光”。至天顺三年(1459),又增构翼廊40余间,以回护殿庭;增构殿前香亭一间,以便于祭献。均有碑刻为证。嘉靖十四年(1535)这次重修,正面增至三大殿,中奉两池神,左供关帝,右供风神。殿前月台施以石栏17丈,前檐廊增至45间。还新建了盐风楼(又名歌熏楼)、南禁楼、土地祠、神厨、官亭、戏台以及中门、角门、坊门等,从此成了一座大庙。
可惜明代建筑多已不存。现存者惟有三大殿、过路戏台以及关帝、土地祠等,还有30余通碑刻。三大殿为今人翻修,戏台则是清代遗构。庆幸的是现存石柱二根,在海光楼遗址上,号称“撑天柱”,方形小抹角。柱面楹联曰:“常平乃关壮缪故里,辖其民也理应忠心报国;解池本包孝肃旧制,治此盬者首当铁面无私。”宋包拯曾任5年盐政,故称其旧制也。此联亦为该庙历来都是官建、官管、官办庙会的性质,作了一个有力的说明。
大殿各五间,稍间为廊,正殿匾曰“灵庆公神祠”,供盐神,较大;二朵殿东奉日神,西奉风神,较小(关帝已另辟一院奉之)。皆重檐歇山顶,琉璃脊,瓦覆盖,四出廊。全用圆木柱,大鼓镜础,柱头有卷杀,但柱侧角及柱生起俱不明显。上檐斗栱五踩双下昂,耍头三幅云头,补间铺作各一朵,形制同。四转角均五缝,用鸳鸯交首栱,出45°斜昂、由昂。下檐廊柱斗栱单下昂三踩,耍头亦三幅云,补间各二朵。四转角各三缝,耍头蚂蚱头,斜昂雕作大象头。月台宽广,台前栏杆长达51公尺,连带三个阶梯,全用白色条石、石板砌就,望柱雕狮子。加之新近彩绘,故显得非常壮丽与辉煌。
戏台是三连过路台,匾曰“奏衍楼”。单檐悬山顶七间,中台三间,移柱造,侧台各二间,筒瓦布顶。圆木柱,五架梁伸出,断面垂直截去,不施斗拱。台两端施八字矮墙,以加强音响效果。中台施六抹四扇软门六道,侧台则四道,平日关闭,演戏时撤掉软门而敞开。平柱楹联:“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外柱楹联:“要看早些来,好文章惟争入首;须看完了去,大忠孝皆在后头。”通俗易懂,饶有情趣。台高3公尺,通宽29.4公尺(中台12公尺,侧台各8.7公尺),通进深9.5公尺(前台5.75)。下层正中为券形门洞,高2.4公尺,宽3.3公尺,前后院之通道也。
戏台前面原有看亭,为众官员看戏之所,现已不存。盐神的祭祀,据天顺碑载:“每岁于三月初,有司具牲牢,而运司官主其祭。”有时也可以特祭,如万历三十五年(1607)《侍御康公特祭盐池诸神碑记》言:是年十月二十九日池上盐生,众皆讶之,遂于正月二十一日“设祭五坛,秉恭虔告如例,赛神三日”。常祭与特祭都要举行庙会三天,亦唱戏三天,届时三连台上各有一个戏班呈其艺能,竞争流动的观众,据庙里人说那场面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