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楫盂县《神泉里藏山神庙记》考
【碑 文】
神泉里藏山神庙记
承德郎同知蔡州防御使事飞骑尉赐绯鱼袋智楫撰
武德将军行太原府盂县尉骁骑尉孙德康篆 立石
乡贡进士薛颐贞书丹
盂者,古盂大夫之邑也。邑之北远一舍,连山岌嶫,峻极于天,天险而不可升,地险而舟车不通,人迹所不及,曰藏山。藏山之迹,乃赵朔友人程公藏遗孤之处也。公姓程名婴,家世史不载,而后世无闻,行事见于《赵世家》焉。赵之先与秦同,后造父为穆王御,穆王封之,徙于赵。至叔带,去周事晋。晋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于下宫,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公曰:“胡不死?”公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娩)身,生男。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袴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公谓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公曰:“死易,立孤难耳。”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公出,谬谓诸将军曰:“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将皆喜,许之,发师随公攻公孙杵臼。杵臼抱儿谬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辜?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孤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公处,俱匿山中。居一十五年后,与韩厥谋立赵孤。至景公,乃复赵田邑如故,反灭屠岸贾族。及赵孤冠,乃为成人。公乃辞诸大夫,谓赵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公孙杵臼。”赵啼泣顿首,固请曰:“我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公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不绝。噫!赵氏之先有仁爱乎?有遗德乎?天之生此人也!若使苟当时贵利达,后世岂有赵乎?今日岂有庙乎?且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迨及于后,陈留范张胶漆之合,鸡黍之约,皆一时之朋。盍前贤记诸善,以为美事?公为人之友,成人之事,杀己之身,身没而名不没。此方之人,为立庙貌,其来远矣。岁岁血祭,远近归祷,云合辐辏。故《祭法》曰:“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则祀之。”公之生,其义存焉;公之死,其利存焉。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一也,死而不朽,乃贵于生。何以言之?庙之西侧,垒石环堵,石溜灌穿,弥缝而合,晦迹仍存。庙之东,岩石之罅,灵泉涓滴,有取一勺之水,为济大旱。庙之侑坐赵孤者,灵理明矣,人有窃负而往者,亦能救旱,意其襦中之风不坠焉。惜乎我盂之境,环处皆山也。土地硗瘠,士庶繁多,既无川泽以出鱼盐之利,又无商贾以通有无之市。人人无不资力穑以为事。向若一岁之内,颇值灾旱,饥寒之患,不旋踵而至。由是赖我公之丰功厚德,居山之灵,风行草动,状带威神,为云为雨,往往祷者无不应。一方之人,到今受赐,无得而称焉。至于四方之人,但往求者亦应之,又以见俱蒙覆露也。天德间岁大旱,旬月不雨,邑宰尝往吊之,泊归似有亵慢之意,须臾而雹雨大降。宰复反,已致恭虔,俄雨作,以获沾足。其灵异又有如此者。人皆谓我,既往而不足究。予大定戊子,来宰是邑之明年也,自春徂夏,阴伏阳愆,旱魑为虐,众口嗷嗷,皆有不平之色。或告之曰:“藏山之神,其神至灵,祷之必应。”予始未孚,勉行之。于是同县僚暨邦人,斋戒沐浴,备祀事,洁之以牲,奠之以酒,往迎之。笙镛杂遝,旌旗闪烁,徜徉百舞。即迎之来,恍兮降格,油然而云兴,沛然而雨作,沾濡一境,使旱苗槁草,皆得蕃滋,百谷用成,而岁大熟。今年春,予改官于蔡,回车载脂,里□二三子来告曰:“公亲观藏山胜事,得无文焉?”应之曰:“不然。予素为雕虫之学,言不足文心,待宏儒硕士、大手笔者而成之。”二三子其请愈坚,于义不能辞,乃为之记。
大金大定十二年岁次壬辰六月戊戌朔十日丁未
当里进义校尉邢聚
进义校尉王京
进义校尉张珝
王老张远
承务郎行太原府盂县主簿云骑尉赐绯银鱼袋席良臣
中议大夫行太原府盂县令上骑都尉范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燕毅
都化缘守庙赵澄
同化缘守庙男赵现
盂山宋勍刊
【考述】
藏山在今山西盂县。金大定间县令智楫因祈雨得雨,感神“灵应”而作此碑。内容则突出程婴、公孙杵臼、韩厥救助赵氏孤儿之事,而重点歌颂程婴“公之生,其义存焉;公之死,其利存焉。存与没,人皆福利”的奉献精神,颇为感人。所记迎神时的“徜徉百舞”,亦含队舞、队戏在内,多少反映了金代雩祭之实况。碑立于大定十二年(1172),高160公分,广87公分,侧宽19公分,正书,笏头方趺,“藏山庙记”四字篆额。现立于后殿之前。庙存元吕思诚至正五年《重修藏山祠记》(详下),亦很珍贵。
据《山西通志·名宦录六》:“智楫,大定间知盂县。宽而有制,百事具举。越二载,夏大旱,祷于藏山,引咎自责。俄大雨,岁乃登。”碑题“承德郎同知蔡州防御使事飞骑尉赐绯鱼袋”,据《金史·百官志》之一、三,文官正七品上曰承德郎,勋级飞骑尉从六品。诸防御州置同知防御使事一员,正六品。而其《地理志中》谓蔡州设防御使,属南京路(治在今开封市)。又《舆服志下》记其带制,六品、七品服绯,佩银鱼袋,则其题衔“鱼袋”前省了“银”字。金制诸散官高于职事者,均带一“行”字。故篆额人孙德康,题衔“武德将军行太原府盂县尉骁骑尉”。武德将军、骁骑尉皆正六品,而县尉正九品,县令燕毅、主簿席良臣,亦同此。此三人生平均不详。
碑中所言赵氏孤儿故事,原本《史记·赵世家》。又以《论语·公冶长》子曰“善与人交”的晏婴,比拟赵朔,德其知人且善待之也。又以《后汉书·范式传》中生死之交的范与张劭,比喻程婴和公孙杵臼,歌颂他们的人格力量。晏子及范张之事,前贤颂之不已。赵氏孤儿故事,千百年来也一直流传不息。故云“此方之人,为立庙貌,其来远矣。”
此事在同姓的宋王朝时,更受重视。特别是偏安的南宋,以企盼忠臣且想蕃盛后代,而一再崇祀之。《宋史·礼志八》载:绍兴二年(1131),驾部员外郎李愿奏称:“程婴、公孙杵臼于赵最为功臣。神宗皇嗣未建,封婴为成信侯,杵臼为忠智侯,命绛州立庙,岁时奉祀,其后皇嗣众多。今庙宇隔绝,祭亦弗举,宜于行在所设位望祭。”高宗从之。十一年(1140),中书舍人朱翌言:“谨案晋国屠岸贾之乱,韩厥正言以拒之,而婴、杵臼皆以死匿其孤,卒立赵武。而赵氏不绝,厥之功也,宜载之祀典,与婴、杵臼并享春秋之祀,亦足为忠义无穷之劝。”礼部太常寺亦言:“崇宁间已封厥义成侯,今宜依旧立祚德庙致祭。”十六年(1145),加婴忠节成信侯,杵臼通勇忠智侯,厥忠定义成侯。后改封婴彊济公,杵臼英略公,厥启侑公,升为中祀。
据《山西通志·古迹考七》,祚德三侯庙,在太平县(今合入襄汾县)南25里,古晋城北门外。神宗元丰四年(1081)以吴处厚为将作丞,访得婴及杵臼墓于绛,封侯立庙。绛州治所在今新绛县,曾辖太平。徽宗崇宁三年(1104),又诏封韩厥为义成侯。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十一月,诏修祚德庙。又,西北二里程公村有程婴墓,县西北十里三公村有杵臼墓,各有祠。不过,今天除程婴墓保存较好外,其余古迹都处荒凉中。我们也找到了韩厥墓,属县级文物,却夹在两农舍间,正为垃圾所困。
上述信息表明,赵氏孤儿之事原与盂县无涉。《山西通志·山川考四》亦言:“藏山,在(盂)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有程婴藏孤洞。山半崖垒环堵,石溜灌镕,旁有圣水出焉,中有石龙空壳,丛鳞盘立者数尺,祷雨辄应。”细字注云:“忻州有程侯山,《志》亦称作藏孤处,盖皆出流俗附会。”其地今属苌池乡藏山村。这一附会的古迹,因地势雄要,风景秀丽,是雩祭之理想所在,又是祚德三侯庙废毁以后,惟一纪念赵氏和三义士的去处,所以至今游人甚多,香火鼎盛。
藏山神祠历史悠久,规模也大,前后四进院带两个东跨院,从山半腰处一直延展到山谷中。它三面峭壁,惟有一个入口。入口处朝西设一关门,封闭门内空地,可谓庙外小院。院正北中轴线上,自下往上依次为牌楼、山门、戏台、正殿、献殿、寝宫、山神洞、梳妆楼,加上两侧朵殿、配殿、钟鼓楼,及东二院之报恩殿、鄷都殿等,共有亭台楼阁30余所,皆依其地势而造,鳞次栉比,辉煌耀日,殆同仙境。
山中所谓藏孤洞就在寝宫右后方,山神洞的西端,高1.7公尺,深3.25公尺,洞内已被人磨擦得非常光滑。洞前右壁石刻:“我来开古洞,千载好藏春。愿取精忠迹,留与后来人。知盂县事张硕题。”洞前还有假孤祠,即碑言程婴、杵臼二人谋,所取他人之婴儿,而替真孤死者。本地则传为程婴之子,后人悯之,乃立祠祭祀。殿为四角攒尖顶三间,斗栱三踩单下昂,泥道栱隐刻。明间补间铺作出45 °斜昂,耍头雕作龙头。阑额上彩绘搜孤、救孤故事。
庙内建筑以重檐歇山顶的梳妆楼最大,它上层五间,底层七间,屹立于峭壁之上。而以单檐歇山顶的元建寝宫三间最古,殿内供奉赵文子夫妇。它巧妙地构筑于一个巨大的石龛之内,风雨难以侵蚀。全用圆木柱,减柱造,斗栱四铺作出华拱一跳,普柏枋与阑额于柱外相交,断面成丁字形。殿前献殿为卷棚顶三间,内有石供桌一个,刻有“大明万历三十年戊申”等字,也是比较珍贵的文物。寝宫东侧即藏山大王殿,它和东院八角池,附近的龙洞,都是古人举行雩祭仪式的地方。
正殿为明人所构,单檐歇山顶五间,举折较高,檐柱高耸,皆用素平础,斗口跳龙头。殿内二金柱为蟠龙柱,从后金桁正中及两旁丁字梁各向前伸出一条蜿蜒金龙,头朝下,瞠目张口,甚具威慑力量。四壁彩绘42幅壁画,描述赵氏孤儿完整故事。赵文子端坐神台上,明代王爷装扮。平柱楹联:“赵祀长延,死难存孤,百年获礼士尊贤之报;盂民永赖,弭灾捍患,万世荷忠臣孝子之功。”乃崇祯十四年(1461)邑人史文焕题写。
走出正殿月台即外院,面对过厅式戏台。戏台卷棚顶三间,与山门正门是两座房屋之连体。演戏时山门即为后台,也很方便。施细圆木柱三排,小鼓镜础。柱上斗口跳刻作三幅云头,两侧施以翼拱。檐前施垂花。匾曰“千秋菊韵”。平柱楹联:“聊凭可赖评功罪,好借金徽鉴古今。”肯定戏曲演古是为了鉴今的批判功能,故神庙多演出历史剧。事实上,一部相当完整的,充满虚构人物故事的中国历史,早就包含在汗牛充栋的戏曲作品中。
东一院为报恩祠,祭程婴、公孙杵臼,后增韩厥。二院为鄷都祠,内有八义厅、十义馆各六间。八义,即钮麂、周坚、灵辄、公孙杵臼、程婴、提弥明、张维。明代传奇《八义记》即据此而作。而此庙八义则是程婴、公孙杵臼、假孤、韩厥、灵辄、钮麋、提弥明、草泽医人。其所谓十义,是马夫、灰鸽子、蜘蛛、石虎、藏孤洞、盲孤松、笔砚池、龙凤松、日落晚照、寒号出竹等。此地民间以为,程婴携孤儿藏匿盂山期间,人有义,物也有情,山水洞穴,草木禽兽,明胆相助,藏孤护孤,所以都该祭奉。其中除几个历史人物外,其余都是民俗之神。至于碑中所言:“庙之侑坐赵孤者,灵更明矣,人有窃负而往者,亦能救旱,意其襦中之风不坠焉。”显然也是由民间传说演变而成的雩祭民俗,读来实堪一笑。
藏山庙会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据新《县志》说,迎神赛会高举“朝山进香”大旗,抬着神架前行。会名多沿用传统剧目,如《白蛇传》、《金沙滩》、《回荆州》、《虎牢关》等,扮演剧中人的群众,顶盔贯甲,穿袍系带,手执刀枪剑戟等武器,耀武扬威。在乐声悠扬中,一出出剧目依次而过,最大的赛会长达数里。此与碑中“徜徉百舞”相比,已有许多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