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郭海介休后土庙《献楼记》考

十五 明郭海介休后土庙《献楼记》考

【碑 文】

(阙文)献楼记

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其敝坏矮窄不堪,正德丙子春,邑耆梁公讳智等,欲建楼广阔而重修之。奈城下有三清观,与乐棚相近,建乐楼愈高而神愈下,可乎?士民薛君雄谓众曰:“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起三清圣像于崇楼之极,前列万圣朝元,后奏献以奉后土,则神上而乐下,使人心安而神妥也。”众如其言。本庙道士张德深,告请四方贤士,共建斯楼。梁公施白金数百余两,以董其事,由是施财百数者数十人,十数者百余人,五数者数百人,两数者不下千余人也。遂采绵山之木,卜日鸠工,以建崇楼。夫富者施其财,贫者助其力,工者斗其巧,三载之功,其费也大矣。是楼也,上接云霄,下连中镇,金碧丹彩,覆檐深邃,则神有所依,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也;人心以安,知所畏敬,而至诚足以感神明也。过客来宾,或奉祀,或登眺,东瞻汉郭林宗之巨冢,西睹唐助国圣母之神祠,宋文潞公之墓道,南观绵峰麓晋介之推之茂木,北望汾水之汪洋。孰不曰美哉,斯楼诚一方之胜景也。嘱余记之。盖闻燔柴以祀天,瘗埋以祭地,起建崇楼,敬神之至也。神之享,曰敬而已。《鲁论》有云:“吾不与祭如不祭。”信斯言也。

大明正德十四年岁次己卯中秋之吉

邑人强恕子郭海东之撰并书及题额

庆成王府殿下奇滪 奇濖 奇漖 表椇 表楔 表椌 表枳 表柷 表植 表□ 仪宾李廷奎 校尉李钦

承事郎知介休县事王天佑 阴阳学署印生李侃 都功德主梁 智

纠首梁温 梁冠 梁原 梁彝 侯冠 赵胤 梁忍 梁带 赵文增 梁池 梁万钟 罗章 薛雄 梁珍 董惟精 郭经 侯文 梁绘 梁儒 梁甫 梁强 董环 梁巨海 梁时熙 李洪兰 梁又新 梁实

本庙道士张德深 石匠大宋里 吉公敬 仝石

【考述】

介休后土庙在城内西北隅,今为市文管所驻地,国家级文保单位,庙貌仍很完整。此碑立于正德十四年(1519),记载改建乐棚为献楼之事。所谓献楼、乐棚都指戏楼,名异而实同。改建后的戏楼至今完好无损。碑高317公分,广28公分,侧宽17公分,正书,笏头方趺,“创建献楼之记”六字篆额,惟碑题有阙文。现存东侧殿窗下。作者郭海,字东之,号强恕子,介休人,事迹不详。

碑末题名的庆成王府,在汾州,即今吕梁地区的汾阳市。《明史·诸王一·晋恭王传》:“庆成王济炫,晋恭王子。其生也,太祖方御庆成宴,因以为封。永乐元年(1402)徙居潞州,坐擅发驿马,纵军人为盗,被责,召还太原。十年,徙汾州。薨谥庄惠。”晋恭王即朱元璋第三子棡。据《明史·诸王世表一》,朱㭎之第四代孙均以“奇”字排名,第五代孙皆以“表”字排名,碑末所题奇滪、奇濖、奇澈、表漖、表椇、表楔、表椌、表枳、表柷、表植等,皆其裔孙,故称“殿下”。明代介休县属汾州,后土乃国家祀典之神,故庆成王府诸王孙亦捐银助缘,共襄盛事。

县令王天佑,陕西庆阳卫(今属甘肃)人。《山西通志·名宦录七》谓之“以举人任介休知县。家贫,少与群儿牧。崆峒李梦阳遇之,叹其神俊,授以学,即能领受。临鲁公帖,即神似。尝征修《孝宗实录》。及莅县事,简要务存大体,而吏民咸畏服如神。有分巡道过县,怙势接不以礼,怫然解组归”。天佑的恩师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亦庆阳人。弘治进士,历户部郎中。为尚书韩文属草劾太监刘瑾,瑾矫旨谪山西布政司经历,勒致仕,后迁江西提学副使。文学上是前七子领袖,著有《空同集》。《明史》有传。明制各省布政使司设左右参政,兼分巡诸道,从三品。山西冀南道即驻汾阳,是王天佑的顶头上司。天佑以某分巡道仗势无礼愤而辞职,应该说是个颇有骨气的官员,耿耿强项,肖其师也。

碑言“东瞻汉郭林宗之巨□,西睹唐助国圣母之神祠,宋文潞公之墓道,南观绵峰麓晋介之推之茂木”。据嘉庆《介休县志·冢墓》及《坛庙》载,东汉郭林宗墓在县东五里,冢高二丈许,周围缭以垣墙。助国圣母庙在县西十里官路旁,唐贞观十五年(641)敕建。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庙圯,明正德十年(1515)重修。文潞公祠,在北关三结义庙西偏,祭祀北宋宰相文彦博。彦博亦介休人,封潞国公。《宋史》有传。《山西通志·山川考二》:“绵山,一名介山,亦即谒戾山也。沁水出其阳,中都水出其阴,盘亘百余里。世传介子推尝隐此,有介子推祠。”又说:“《寰宇记》曰:介山,一名横岭,地名绵上。《左传》杜注:‘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此山即绵上田之故地,汉以为县。《郡国志》云:介山上有子推冢并祠存。”介子推、郭林宗和文潞公,在中国历史上都大名鼎鼎,所以介休碑刻十之八九都要提及,不无自豪之情。

碑言后土庙旧有乐棚三间,因其敝坏,矮窄不堪,而谋改建之。惟因地势关系,重建后将高于三清殿而恐对神不恭,而怀疑虑焉。于是决定连同三清殿一并重建:“改三清阁筑基,与献楼同合为一,中则分之,起三清圣像于崇楼之极,后奏献以奉后土,则神上而乐下,前列万圣朝元,使人心安而神妥也。”现存庙貌与碑中所言完全一致。

该庙坐北朝南,为两进院。后院正殿五间供后土,前院建阁三间供三清。戏楼正对后土殿而与三清阁联为一体,隔开前后院,其东西两侧是钟鼓楼。戏楼下有通道可进前院。前院三清阁居中,左右朵殿供奉西王母等。阁前建有献殿三间,再前是一长长甬道。东西廊庑各七间,供奉许多道教神灵,此即所谓的“万圣朝元”。再前即山门,门内塑四护法神,门外则是高大的影壁。

戏楼与前殿三清阁巧妙结合,是该庙建筑的主要特色。为使“神上而乐下”,故戏楼较阁殿略低一些,明间突出而两次间缩进,平面呈凸字形。平柱用自地面直撑屋顶的通柱,柱头科及补间铺作皆五踩双下昂,象鼻上卷,用材比较小巧。阑额、普柏枋及雀替刻布满木雕、彩绘。舞台两侧为砖砌八字音壁,重檐歇山顶。上檐砖雕斗栱三杪七踩,下檐单杪三踩,壁心雕神兽。后台东西墙各开一窗,采光较好。又于后墙开门一道,六抹四扇,使与三清殿相通。底层是通道,过路处两侧也有石阶,可至后台,艺人出入方便。三清阁总高15.6公尺,阁内三清塑像仍是正德遗物。此殿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合戏楼明间出厦的歇山顶、八字音壁的歇山顶,以及屋顶上的黄、绿、红三色琉璃烧造的鸱尾、大吻、楼阁、仙人、垂戗脊兽、开合俯仰的莲花脊筒、翼角套兽等,构成了辉煌壮丽的屋顶奇观。

碑中所谓“奏献”,主要是指演剧祀神。该庙自1992年恢复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后土“圣诞”,聘请剧团唱戏4天,共8场,据说观众仍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