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十七年,五万里
2021年深冬时节,我来到淮安。
当凛冽的寒流汹涌南下时,这座坐落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小城,也悄悄地披上了素衣。
然而,我的心底,却奔涌着一股热流。
这股热流,源自八十六年前一次勇毅的启程——十七年之久,五万里之远!
时光荏苒,风烟弥漫。那次启程、那场远行,那一群心揣火团、矢志不渝的小好汉,都已经走进了历史的天空。
202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回信,一下子激活了历史记忆,让“新安旅行团”重新回归到人们面前。
当我翻阅有关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的历史文献时,八十六年前那个深秋时节,淮安河下古镇莲花街十数少年的脚步声,古运河小火轮的汽笛声,簇拥岸边挥手送别的叮嘱声,挺立船头慷慨激昂的歌唱声,一时汇成滚滚热流,穿过漫漫时空,浩浩荡荡,奔涌而来……
那一走,就是十七年;那一走,就是五万里;那一走,十五人变成六百人,少年变成青年;那一走,硝烟烽火渐次散去,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所有既往,皆为序章。
在淮安城月湖北侧,一座群树掩映、白墙黛瓦的楼院静谧而安详,这就是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
走进宽敞的院落,迎面矗立着周恩来与新旅小团员们在一起的青铜雕像。基座上,镌刻着周恩来说给他们的话:“家乡出现你们这个抗日儿童团体,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努力工作!”
院子右侧是一座汉白玉群雕,五个新旅小团员英姿勃发,基座上写着“一群小好汉”。
走进纪念馆大厅,迎面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巨幅浮雕:硝烟弥漫,烽火四起,高擎火炬,紧握钢枪,挥臂怒吼,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宏大景象直扑眼底——新安旅行团正是诞生在那个慷慨悲壮的时代。
仰望这群“小好汉”,凝视一张张稚嫩却刚毅的脸庞,我听到了他们遥远的呐喊与歌唱,“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的家,破产了;我们的国,遇了盗。听啊!到处是敌人的飞机和大炮!同胞们,别睡觉!把一切民族敌人都打倒!都打倒!”
转过身去,仿佛进入了悠长的历史隧道:光电辉映,如诗如画;时光流溢,群星灿烂;移步换景,目不暇接。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展现着历史深处的情景……
这是一块电子显示屏,上面清晰地展现着新安旅行团“十七年,五万里”的行进路线。
接着往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大幅照片。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新安小学,就是按照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创建的。
宋庆龄曾为陶行知题词:“万世师表”。对于一个教育家来说,这是最高评价。要知道,从清朝康熙皇帝为孔庙大成殿题写匾额“万世师表”开始,这个称号,专属于孔子。
董必武在写给陶行知的挽诗中称颂:“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郭沫若更是盛赞道:“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事实正是如此,陶行知在借鉴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创建“生活教育”理论时,也继承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用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使之表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风格。
孔子办学,实行“有教无类”,学生不分贵贱贫富,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弟子。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思想,一心为中国最广大底层民众兴办教育。他在《民主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贫、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
孔子重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对弟子首先要“教会做人”,认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陶行知则“教人求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倡导在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中进行道德培育。
在“爱心教育”方面,孔子是“仁者爱人”,极力提倡自爱和爱人。陶行知则是把“爱满天下”作为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强调教师必须充满爱心,教育应当充满爱。“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两千多年前,孔子带领他的弟子用十四年时间周游列国。在漫长的游学生活中,他让弟子们研修“六艺”之学,感悟“仁义”之本,开阔眼界,了解风土人情,体悟人生及治国之道。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且要“教学做合一”。根据这些思想,陶行知在淮安创办了新安小学,后又在上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把教育和生产、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普及教育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33年,陶行知指导他的学生汪达之组成新安儿童旅行团,赴上海等地修学旅行……
陶行知曾给“新安小学同志”亲笔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陶行知大幅照片的对面,就是人民教育家汪达之的半身铜像。他是陶行知最中意的学生,接替陶行知担任新安小学校长。他忠诚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把新安小学办得生机勃勃、新颖独特。之后,他又亲手创建了新安旅行团,带领一群小好汉,百折不挠地走过了“十七年,五万里”的辉煌征程。
这是一面蓝底白字的三角小旗,这是一只棕色小皮箱。当年,新旅小团员就是高举这面猎猎作响的团旗,带上这个仅仅装有五十元钱的小皮箱,踏上了漫漫征途。
这是一张漫漶模糊的老照片——新旅启程时第一批小团员在新安小学礼堂前的合影:大的不足二十岁,小的只有十二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要徒步跋涉几万里,并且要自己想方设法赚取生活费用,同时还要完成课业学习、发动群众抗日、教授百姓识字、慰问前线将士等,甚至直面生死!但是,他们的眼神里没有惶惑不安,只有坚毅果敢,脸庞上透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自信。
何以能够如此?答案就隐藏在漫漫征途上坚实的足迹里——
在当时的省府镇江和都城南京,他们不为当局所容,遭到冷遇和质疑。但他们冒雪踏冰,走街串巷,卖书、卖报、卖地图,获取微薄收入,继续坚定前行。
在淮河两岸,他们风雪兼程进农村,放电影、教唱歌,组织读书会、歌咏队,把文化知识带进农家小院。
在黄浦江畔,他们如同一团火焰,进工厂、入学校、登码头,点燃民众抗日救亡激情;他们邀请教授、进步作家、艺术家,讲解哲学、经济学、戏剧和导演等课程,尽情汲取营养,努力提升素质。
在沪杭线上,他们放电影、讲国难、唱战歌,还参加了进步电影的拍摄,一时成为风云少年。
在大青山下,他们奔赴前线、军营和医院,慰问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然后,背起行囊,迈开脚步,向着生活深处,向着社会大课堂,向着祖国大西北,继续前行!
在乌拉特草原,他们用骆驼驮着电影放映机为牧民放电影,团结各族民众共赴国难、抗日救亡。
在贺兰山下,他们进学校、入军营,组建歌咏队,教唱抗日歌,在落后闭塞的西北大地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8年盛夏,他们挺身加入“保卫大武汉”的行列,不分昼夜进行演出,激励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振奋的英雄话剧。
在漓江两岸,他们开展“岩洞教育”,奔赴前线慰问将士,救助服务抗战伤兵,团队得到空前大发展。
在苏北根据地,他们组织起十万少年儿童,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解放战争中,他们北上农村参加“土改”,南下前线慰问大军,然后跨过长江,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十七年,五万里,走过二十二个省区市——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遥,实属奇迹!
这是一次勇毅的修学旅行,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惊人奇迹!
这是一次雄壮的远征,在中华民族爱国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这是一群不能忘却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化作永恒……
冬日的阳光从窗口柔柔暖暖地照射进来,我的目光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上深情抚摸:
这是一件粗布上衣,颜色已经褪尽,布面磨得卷起了毛绒,粗糙的经纬线清晰如肌。这是哪位小团员曾经穿过的团服?它曾遮挡过皖北的风雪、大漠的沙尘,还是南国的热浪?
这是一架老式德发牌电影放映机,胶片转轮、操作开关、旋钮把手、机表盘、胶片箱等都显露着斑驳沧桑。它如同一位耄耋老人,默默坐着,寂静无声。可是,八十多年前,它是一张何等青春欢畅的脸庞?在农家庭院内,在草原牧场上,在大西北的军营里,在大西南的火线上,这架电影放映机的身边该是何等群情激昂的一番景象?
这是新旅小团员在苏北时穿过的春秋草鞋和冬天防寒的毛窝子,这是小团员们写的日记、出版的图书、编写的报刊、使用过的图章……在这些无声的物品背后,该有何等撼人心魄的故事?
在这张照片上,一间旧砖房里,几位小团员正在伏案读书写字。破旧的衣服,满是皱褶的帽子,开裂的桌凳,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他们有什么样的梦想?他们对人生有着什么样的憧憬?
在这张照片上,一条绿树掩映的山路,行走着几位白衣蓝裙的少女团员,手里拿着识字读本。在农田里,在庭院里,在灶台前,这些“小先生”正在教农民识字、写字。
在这张照片上,三辆老牛车上坐满了前去乡村演出的小团员。老牛的低哞声,老农的甩鞭声,小团员们的欢笑声,穿过漫长的时空依然是那么清亮。当腰鼓敲起来,当秧歌跳起来,当竹板打起来,当民调小歌唱起来,那些沉默的村民,该鼓起何等热烈的掌声?
这是十四年之后,新旅团员们在淮安故土的合影:身着军服,叉腰、举臂、招手,他们眺望着同一个方向。他们的母校新安小学的校舍早已被战火烧毁,只留下断壁残垣。但他们的眼眸里没有悲戚忧伤,脸庞上洋溢着胜利的欢笑。在他们的心里,对明天有着怎样的憧憬和希望?
灼热的思念,深深的崇敬,悠远的思绪……我愿穿越时间隧道,回到八十多年前。我想走到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出发,走上那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凝视他们的眼睛,聆听他们的心音,审视他们的足迹,解读他们万里征程的意义,弘扬他们永不磨灭的精神。
我坚信,这是值得的!
走出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冬日的阳光洒满了庭院,月湖碧波灼灼闪耀,大运河水缓缓流淌,远方传来了新安小学清亮的上课铃声。
今天,新安小学的孩子们,继承八十六年前新安旅行团的传统,践行“敢为小先生、能做小主人、争当小好汉”的育人理念,正在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活教育”的无限可能。
伴着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我迈开了追寻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