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七个小光棍
早在1932年10月,新安小学处境非常困难的时候,陶行知即派他的助手方与严来到学校了解情况。
汪达之和方与严探讨了新安小学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他们认为,学校要借鉴“山海工学团”的模式,试验出一条新路。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上海刚刚创办的一所儿童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陶先生解释说:“工以养生,靠自己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学以明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团以保生,大家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生存权利。”
经过思考,汪达之决定,把七名基本生组成一个儿童旅行团,让他们去上海进行一次游学,用智慧和勇气闯出一条新路来。
在新安小学,学生和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由学生参加讨论,民主决定。尤其是身为校长的汪达之,更加尊重学生们的民主权利,从来不说你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遇事总是先问孩子们:“你们说怎么办?”
这次要组织儿童旅行团,汪达之把七名基本生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
他问:“一路安全问题怎么解决?”
孩子们回答:“制定严格的纪律,互相监督!”
“要买车票、买船票、吃饭、住宿等等,可是没钱怎么办?”
“先找一些赞助,到上海后想办法挣钱。最重要的是让眼睛看饱,肚子饿了不要紧!就是一路乞讨,也要完成这次远行。”
“健康、交际、记录、账目等等怎样分工?”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出了安全员、卫生员、伙食员、对外联络员等,责任明确,各负其责。
看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凝视着一双双真挚明亮的眼睛,听着一句句严肃认真的话语,汪达之的心里涌过一股暖流:“多么可爱、可亲、可信的孩子们啊!”
接下来的几天,汪达之把这些想法梳理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动方案:把学校的七名基本生组织成“新安儿童旅行团”,老师不带领,让他们自己前往上海进行一次修学旅行。
这七名小团员分别是:靖秉铎、程昌林(凌则之)、靖秉铨、杨永鑫、张俊鑫(张早)、刘昭朗、左义华(左林)。
汪达之先后访问了家住附近的几位学生的家长,他们都非常支持。出发日期暂定为1933年10月22日,抵沪日期在24日、25日前后。
10月17日,汪达之给陶行知写信,汇报了旅行团的筹备情况和游学计划。
行师:
七个小光棍,拼命要南征。
旗帜一打好,择期就启程。
小光棍的旅行团,是已九分的决定要到上海去观光了。我们不能筹出多少旅费,是准备着讨吃。我告诉他们:“饿肚子行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笑着回答:“只要眼睛饱了,管不得肚子暂时的饿了。”他们这种气概,我觉得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命,也就不顾一切的来规划这件事了。
……
我想这就是“社会即学校”的一个步骤。但是,行师,是不是这样简单呢?
他们的旅行生活计划是:寅会,晚会,写日记,照在学校一般的排列。每天有轮流的主席,有两个固定的记录。此外的事务,分成四部:一,是交际;二,是账务;三,是行李;四,是医药。约定每天要有一份报告信寄回来。事实上恐怕时间不够支配,做不上来,但规定着待做到如何程度再说。参观目的,工厂、学校、其他文化机关,当再拟一个参观日程,到沪后,留待吾师斟酌。
陶先生很快复信,赞同汪达之的计划。
汪达之又分别给晓庄师范的同学、朋友写信,争取他们的帮助。
10月19日,新安小学发布了《我校为儿童旅行团宣言》,其中写道:
这次儿童旅行团是实验新教育的一个项目,是在经济困境中图存的一种方法。学校实施这个计划,希望学生到广大的学校去,到活的学校去,读活的书,从困难中学习,接受“事实的教训”;在没有先生的参与下,使学生真正去发展自己。
……
中华民族正在碰着存亡的关头了。图存之道不只一端。我们是愿以终身尽瘁于新教育的人,但我们的能力是这样的薄弱,我们是需要巨量的多方面的赞助和指导。
汪达之还把这份宣言寄给了沿途特别是上海各家报纸,以扩大影响,求得支持。
出发之前,汪达之把筹集到的旅费包好,郑重地交给了负责财务的张俊鑫,供集体支配。考虑到若孩子走散时需要救急,汪达之又特地给每个孩子口袋里塞了一元钱备用。
1933年10月22日早晨,新安儿童旅行团七位小同学,脚穿草鞋,仰首挺胸,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勃勃地走出了学校大门。
在运河码头,家长们和淮安各界人士前来送行,小团员们神情振奋,一次次振臂高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不怕苦,不怕难,游学上海滩,胜利返校园!”
在热烈的掌声和深情的祝福声中,小火轮鸣响汽笛,朝着镇江方向开去。
小火轮离开了码头,在运河之上渐行渐远,送行的人们都已离开,但汪达之还踮起脚尖,举手引颈,久久眺望……
在上海,陶行知已经为小团员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安排了住处。小团员一到上海,就在住处见到了素未谋面的陶太师。
他们原以为陶行知先生是大名人,穿着必定非常讲究。哪知一见面,个个惊呆了:只见他身着粗布衣,脚穿粗布鞋,头戴旧礼帽,是一个目光慈祥的普通人。
小团员们上前鞠躬问安,陶太师很高兴,拉拉这个的手,摸摸那个的头,和蔼地问:“你们来了几个人?”
“我们来了七个。”说着,他们把《团员一览表》《生活公约》等交给陶太师指导。
陶太师接过看了一下,然后说:“来,我们先订一个参观计划吧。”说着就写了下来,有黄浦滩、海关、工部局、领事馆、银行、工厂区、学校、医院、新闻团体、工学团、电影院、大世界、跑马厅、公园、市政府、中外宗教场所、下层民众生活场所等众多地方,并和小朋友们研究用什么方法参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你们来沪参观,不是随便看看,而是要把它们根本的内容找出来,要弄清每一处的真面目,不能只看外形。”陶太师停了停,接着说,“我还替你们联系了一些机关、学校、工厂去演讲,每次可获得五元、十元不等的演讲费。”
小团员们热烈鼓掌,眼神里充满期待。
第二天,他们随同陶太师去闸北平民教养院参观。小团员首先唱起了陶先生写的《锄头舞歌》:“手把着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野草好长苗呀!咦呀嗨,呀呼嗨!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咦呀嗨,呀呼嗨!”
唱毕,他们一边参观校园、课堂、生活区,一边听了介绍。
为新安小学旅行团拟的参观计划
新安儿童旅行团的修学旅行得到陶行知的关心和帮助,旅行计划由陶行知亲自制订
随后,陶太师开始演讲:“中国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在造书呆子,而后他们又变成了工呆子和钱呆子。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呆子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钱呆子是赚死钱,死赚钱,赚钱死。”陶先生转过身,指着小团员们说:“他们七个小朋友是自动到上海来读活书的,他们是活读书、读书活!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办教育的希望!”
这次参观,小团员们看到很多,也想到很多。
上海市儿童幸福会特意为新安儿童旅行团举办了招待会,并赠送了报刊书籍和生活用品。社会各界纷纷题词赞颂,水利专家吴君勉先生题写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行路为读书,以读书为行路,勖我诸君更进一步”的祝词。
一天,小团员们去外滩参观。
蓝色的兵舰停在黄浦江里,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武器;中国的海关,大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关税也让外国人拿了去;高高耸立的几尊铜像全都是外国人——美国的自由女神,英国的赫德、巴夏礼等。还有一个外国人铜像,身穿绿衣服,一手向前指着,腋下夹着一本绿书,那意思是说,这是我们外国人的地方,这是我们和中国人订的条约……
眼前的这一幅幅景象,展现着外国侵略者的罪恶和中华民族的耻辱。小团员们心涌愤懑,含泪离去……
新陆师范学校,是遵照“教育为救国之本,师范为教育之母”思想创建的,受到献身教育事业的有志青年的欢迎,小团员们应邀前去参观。
陶先生抄写了他的《手脑相长歌》,让小团员们带给学校:“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参观和演讲之后,小团员还卖了十几元的书,学校又给了他们十元演讲费。半天时间就有了二十多元收入,让这些苦孩子喜出望外又难以置信。他们对陶太师“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有了切身感受和理解。
刚到上海时,小团员的参观和演讲都是由陶先生联系、安排的。几天后,他们的名声就传遍了上海,许多工厂、学校、机关、团体纷纷主动邀请他们前去参观、演讲。
小团员每到一处,首先把他们的《宣言》和《义华日记》送给接待单位,然后才开始演讲。
那时的上海有日本租界,政府不准在报纸上出现“抗日”字样,只能写成“抗×”。这些孩子往演讲台上一站,就振臂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小孩子也决不当小亡国奴!”脸庞虽稚嫩,神情却激愤,引得听众一面鼓掌,一面流泪。激情难抑的人们,含泪跑上讲台,把小朋友抱在怀里、扛在肩上。每次演讲结束后,人们都热情地给小团员捐钱赠物,久久不愿离去。
当时上海的大小报纸,对儿童旅行团纷纷热情赞扬,“七个小光棍”一时名扬四方!
一天,小团员们到一家工厂参观。
工厂老板一走进接待室就问:“你们这次来到上海觉得怎么样?”
小团员回答:“上海并不是一个好地方……”
话还没说完,就被老板打断:“上海急需什么?缺少什么?”
小团员们心里是明白的:上海首先急需好的政治。但他们客气地回答:“请先生指教。”
老板并不理会,又问道:“你们看见有几种资本家?有几种劳工?”
答:“我们眼前只看到两种资本家:第一种是大工厂主,第二种是大银行家。劳工也是两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
问:“哪一种工人最苦?”
答:“照外观来看,码头工人最苦;照内容来看,工厂工人最苦。”
“不对!”老板立刻反驳说,“你们觉得黄浦滩的工人最苦吗?他们并不是在做工,是在做贼!”
老板这句话,惊得小团员们面面相觑:“这个老板怎么这样侮辱工人?”
那老板并未理会小团员的表情,张口又说:“黄浦滩那些工人,时常偷船上的货物!而工厂里的工人,也是来发财的!”
接着,那老板又教训起了小团员:“你们对资本家全不认识!你们看我住好房子,坐好汽车,我不承认我是资本家!”
话不投机,小团员们起身告辞。
回到住处,他们开始讨论起来:
“那老板说,黄浦滩的工人不是在做工,是在做贼。我们觉得,工厂主才是最大的贼,把工人的劳动成果都偷去了。”
“那老板说,工厂的工人都是想来发财的。其实,他们都是被压迫得活不下去,来城市找活路的。”
“他的那幢豪宅,亭台楼阁、假山鱼池、红墙绿瓦……他不是资本家,谁是资本家?这次倒是亲眼看到一个丑陋的资本家了!”
这次参观,让小团员们深受触动,他们觉得对社会还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
接着,他们前往中华职业学校参观。
他们先看学生实习的工场,有木工工场、电镀工场、铁工工场、钳子工场等,做工的学生满脸灰尘,而先生们不做工。
靖秉铎说:“这个工场不像我们学校,汪先生是跟我们一样做工的。”
听他这么一说,孩子们想念起“汪爸爸”来,虽然他们才离开没几天……
一天,上海大夏大学邀请左义华去做报告。
因为他年纪最小、个子最矮,即使站在讲台上,坐在后边的师生也看不清楚。
这时,一位老师走上讲台,把小义华抱到了讲桌上。
当时已进入冬季,可小义华的脚上还穿着八面透风的草鞋。这所大学有史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讲课老师。小义华还没开口,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左义华开讲了,他举起手高喊:
“我们要抗日救国!”
“如果中国亡了,你们大人就是大亡国奴,我们小孩子就是小亡国奴!”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当时政府规定,不允许在公开场合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但眼前这个新安儿童旅行团的孩子,却勇敢地喊了出来!
台下的师生们被惊呆了,几百人鸦雀无声。青年学生紧攥拳头,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早已泪流满面……
接着,左义华动情地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的东三省,我们的同胞们正在被侵略者的铁蹄踩踏,这样的痛苦我们能忍受吗?中国人是决不能做亡国奴的。大家要团结起来,反抗万恶的侵略者!”
全场掌声雷动,有人带头高呼:“打倒侵略者!”“抗日救中国!”
陶行知先生走上台,把左义华抱起来,连声说:“讲得好!讲得好!”
走下讲台,他问身边的一位教授:“小孩子讲得如何?”
教授风趣地说:“讲得比我们好,几乎把教授的饭碗打破了!”
陶先生哈哈大笑:“小孩子能教大学生,几乎把教授的饭碗打破。这虽然是千古奇闻,却也是事实啊!”
接连几天,陶行知又安排孩子们去中小学演讲,去光华、沪江、震旦大学演讲。所到之处,无不轰动。
陶行知逢人就说:“在这些小孩子的铁证之下,时代分成了两个:一个是瞧不起穷光蛋和小孩子的时代,那已永远成为过去;一个是新时代,穷光蛋和小孩子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小团员在沪期间,陶先生还亲自给孩子们授课。他的授课方式新颖多样、生动活泼,孩子们非常喜欢。
这天,陶先生又来授课了。
“东三省是哪三省?地处何处?”他问。
“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处中国东北部。”小团员抢着回答。
陶先生点点头,又问:“东三省的小朋友生活得怎样?读什么书?”
新安儿童旅行团在上海光华大学演讲后与部分师生的合影
新安儿童旅行团团员(后排)与上海报童的合影
程昌林回答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那里的小朋友都过着亡国奴的生活,被强迫读日本的书,没有自由,苦得很。”
“那怎么办呐?”陶先生又问。
小团员齐刷刷站起来,坚定地说:“抗日救国,决不当亡国奴!”
“答得对。你们从小就要立大志向,心里想着国家民族和苦难同胞,学好本领,为国为民去奋斗!”
下课后,陶先生又为下一次授课做准备:他要小朋友到黄浦江码头看看工人的劳动,和他们交朋友,听听工人的心里话;要去调查吴淞口的历史,到贫民区了解百姓的生活,到外滩公园实地查看……
到了下一次上课时,陶先生先要他们讲讲这几天的见闻和想法。
“码头工人肩扛麻包,从跳板上登海轮,大冬天却满脸是汗,又累又危险。”
“贫民窟的百姓,破衣烂衫,饭都吃不饱,真叫人难过。”
“外滩公园牌子上写着‘华人和狗不得入内’,真把肺都气炸了。”
“把华人比作狗,这是国人的耻辱,我们决不能当亡国奴。”
随后,陶先生给他们讲了帝国主义侵华史,讲了救国之路,讲了建立民主、自由、平等新社会的道理。
课后,陶先生又布置了作业:和报童一起卖报交朋友,去几所中学和大学演讲……
每次上课前,陶先生都要他们谈深入生活的感受。
这种根据“生活教育”理论设计的学习方法,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把它称为“考试”。
在沪期间,孩子们还参观了天厨味精厂、国营棉纱厂,访问了山海工学团、商务印书馆……
每次参观工厂时,小团员都遵照陶太师的教导,仔细询问有多少工人,资本家赚多少钱,工人拿多少钱,一天干多长时间的活。
一次,在参观家庭工业社时,他们经过一番刨根问底,得知这家工业社的“无敌牙粉”和“无敌牙膏”,是为抵制外国货而生产的,并且“一瓶牙膏提一分钱,支援国家买飞机”。孩子们深受感动。
在五十多天时间里,身在淮安的汪达之天天牵挂着孩子们,先后给他们写了八封信,一次次询问、叮嘱,真是名副其实的“汪爸爸”。
“七个小光棍”离沪时,汪达之给陶先生写信,请他对孩子们作一个评价。陶先生复信说:
儿童旅行团来,大家都欢喜。我以小主人之礼待之……您要我估一估儿童旅行团的价值,这是新时代之无价宝,姑且定它万万万万万金元吧。这样伟大的宝藏,世界上谁也没有,却为新安所得……而新安不敢私为己有,愿公诸天下后世……请听我唱吧!
一群小光棍,点点有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没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画分新时代!
“七个小光棍”的这次赴沪旅行,收获之大出乎汪达之的意料。
汪达之从读小学、初中、高中到晓庄学校,一直受到五四运动后新思想的熏陶,又受到陶行知的影响,是一个现代且时尚的人。他喜欢唱歌、跳舞,更喜欢旅行。在新安小学,他常常把旅行当作奖品,哪些孩子表现出色了,就奖励他们到周围有意义的地方去旅行一次。
汪达之有一架照相机,这是他的宝贝,一般人不让摸。每当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照相机就交给左义华背着。左义华年龄最小,老家远在湖南,汪达之特别疼爱他。别的同学开始有点儿眼红,后来怕小义华想家哭,也就不眼红了。每当一卷胶卷拍完后,汪达之就关在黑屋里洗照片,这在孩子们眼里又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新安小学和新安旅行团的不少珍贵照片,就是汪达之用这架照相机拍摄的。
陶行知给新安儿童旅行团的题诗
在“七个小光棍”离沪前,汪达之在心里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一年后旅行全国,五年后旅行全世界!
为此,他还进行了初步构想——
以一年为期,准备可卖的技艺:第一,是表演戏剧,要准备十剧二十剧拿手戏剧;第二,是卖讲,至少能讲明我们教育上的主张;第三,是卖书,我们自己的著述;第四,是卖照片,我们自己拍的照片(还有卖字卖画);第五,是放电影剧。
1933年12月15日,“七个小光棍”顺利返回新安小学。
他们出发时,草鞋破衣,两手空空,囊中羞涩;返回时,新衣新鞋,获得的赠品成捆成包,还有数千册图书。
管财务的张俊鑫结账时发现,收支两抵之后,尚存三十四元九分四厘。而他们出发时,仅携带了六元钱。
莲花街一位母亲对汪达之先生说:“唉,早晓得这样,就不让我家小四子去学做生意了。”
孩子们的这次上海旅行,还结出了一个更大的果实:他们把旅行期间写的日记,汇编成了《我们的旅行记》,在上海儿童出版局出版。
陶太师欣然为之作序:
《我们的旅行记》是淮安新安小学儿童旅行团七位小朋友心头滴下来的文字。
这个旅行团是一个破天荒的尝试。他们没有父母照应,没有教师指导,从淮河北岸游到上海,以演讲取得他们的旅费。到了上海,这个中国经济首都便成了他们的大学,上海各层社会的大众便成了他们的先生,形形色色的生活便成了他们的教科书。这本小册子是他们旅行生活的缩影,也是他们在这伟大的社会大学里上课的笔记。
许恪士先生说得好:“从你们光棍生活上我方懂得社会即学校的真意。谁要想知道社会即学校的理论,看了这本书就明白了。”
这的确是一本奇书。它是一本生活教育学,是一本儿童游记,是一本儿童文学,是一本创造儿童世界的宣言。
由新安儿童旅行团编著的《我们的旅行记》
1935年,一场人数更多、路途更远、时间更久的修学旅行,又在大运河上坚定启程!